【摘要】在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下,汲取多元文化、加強國際間、民族間的合作越來越重要,因此培養學生的多元文化意識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意義。通過高中歷史教育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增長知識,還有利于在博采眾長的文化中發展自己。本文將在利用好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分析培養學生多元文化意識的重要性,具體闡釋了多元文化的類型,更好地促使學生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獲得知識、培養多元文化意識。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 多元文化意識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4-0049-02
我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豐富的文化構成了燦爛的中華文明。作為中華兒女理當了解我們的多彩文化,了解和尊重各民族的信仰,教育是實現此目的的最直接的有效手段。多元文化意識的培養,在擴大學生知識面的基礎上,增強了民族使命感和民族凝聚力;同時,更有助于文化的傳播,人類文明的傳承與發展。為此,教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多元文化的素質,從而樹立多元文化觀。
一、歷史教材中多元文化的類型
(一)民族文化與民族性格
民族性是文化的基本特性之一,多元文化意識的培養強調了對文化的認同感。民族文化正是人類在聚居過程中所形成和傳承的,形成了文字、語言、宗教信仰等等,具有普遍的認同性和鮮明性,進而形成了穩定的民族性格。我國的語言以漢語為主,然而在少數民族聚居區內仍保留著民族語言;在世界范圍內,英語為通用語言,但是其他語種奉為各國的國語,從這兩方面充分顯示了語言文化包容性。語言文化如此,其他文化也是如此。又如古代中國有“天朝上國”之稱,地大物博,物產豐厚,于是逐漸在文化演進過程中形成了包容開放、兼收并蓄的民族性格。
(二)地域文化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環境、地域特征影響著文化的形成和傳播,進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其中“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的故事便是典型例子。如由于南北方自然環境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風格,北方的四合院和南方的吊腳樓形成了鮮明的差別。地域環境也影響了文學、繪畫作品的表達與風格,北方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與南方的“孤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享譽世界的四大文明古國,雖均發源于河流流域,然河流卻不同,如中華的黃河文明,古印度的印度河文明,古埃及的尼羅河文明以及古巴比倫的兩河文明。
(三)階層文化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我們不僅僅強調國家是階級的產物,也強調不同社會群體對人類文明進步所起的推動作用。中國古代的思想與科技和從人文精神到科學理性時代這兩個章節分別介紹了中西方在階層文化上的不同。思想文化常常伴隨著政治改革、社會變革的發生而發展,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總存在兩大對立階級,即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統治階級為維護政權、維護統治地位,需要在思想上加強統治,于是便有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理學等等。然而,政權總是在推翻與被推翻之間更迭,于是便有了文藝復興、自由主義、人權宣言等,要求階級的平等。在階層文化的影響下,文學、科技、雕塑、繪畫等領域也帶來了變化。
(四)宗教文化
宗教信仰對思想觀念、行動模式等方面有著重要的影響,是多元文化的關鍵組成部分。除了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這三大世界宗教外,還有道教、天主教等其他宗教。而這些宗教信仰背后,有著強大的圖騰文明、地理環境、遠古文明做支撐,如回族信仰伊斯蘭教,以豬作為圖騰,有不吃豬肉的習俗;印度信仰印度教,將牛奉為神明,牛所經過之處眾人皆拜。這些文化信仰在不同程度上約束著人的行為,教育人們要向善做好事,反省自我行為,以樂觀的心態對待身邊的事與物,這些都是宗教文化所發揮的積極作用。學生在課堂上所學到的這些知識,有助于培養包容的性格特征。
二、培養學生多元化意識的策略
(一)正確引導學生對待文化
無論是主流文化還是非主流文化,都應該得到學生的關注。能正確認識文化,是培養多元化意識的第一步,歷史本身就是向多元化方向發展的。正如一千個讀者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學生對待歷史的想法和態度是不同的,鼓勵學生發揮自身的思考能力,能夠客觀公正的認識歷史、理解不同的文化。
(二)體驗式教學法
在高中歷史課本中,除了課標要求的學生應知應會的知識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先了解本民族的文化與傳統,進而擴展到其他民族文化。在課本的基礎上,適當舉行趣味歷史游戲或演進,增強學習的熱情。尊重本國文化,更要尊重外來文化,增強學生的主動性。
三、小結
多元文化是歷史的客觀存在,我們要承認并接受。培養多元文化意識,對當今每個人都有重要的意義,文化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教導學生以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態度對待文化,培養學生的多元文化觀。
參考文獻:
[1]朱艷.論學生文化意識培養的重要性[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年16期
作者簡介:
孫晶(1981~),女,中教一級,碩士,主要從事高中歷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