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友好
【關鍵詞】 學困生;成因;轉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3—0046—01
新課改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探索空間,然而在活躍的課堂中,總有一些學困生游離于課堂之外。要想讓這些學生能跟上大家的步伐,我們真的要下一番工夫。醫生給病人治療先要找出病因,才能對癥下藥。作為教師,也要弄清學困生的成因,從而對癥下藥。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學困生的成因
1.學生自身的原因。有些學生學習數學目的不明確,認為學習只是應付,免受教師及家長的責備,學習沒有成為他們的內在需要,因此一遇挫折,就可能一蹶不振,不愿再努力。有些學生學習數學的習慣差,沒有毅力,習慣于只學不練,對知識要點只停留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不主動尋找作業致錯原因,最終錯上加錯。 有些學生學習數學缺乏興趣,感到枯燥無味,對學習處在厭煩、焦躁的抑制狀態,學習無勁頭造成厭學情緒,甚至有抵觸情緒。
2.教師的原因。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教師對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一直比較偏愛,陽光和雨露的滋潤總是很少顧及到學困生身上。教師的教法設計往往把自己當作教學的主體,淡化弱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生變作“容器”、“袋子”,一味地采取“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忽略孩子們的感受,導致學生對課堂不感興趣,學習動機嚴重挫傷。同時,為了追求質量和效益,對困難學生的數學學習缺少耐心,多以呵斥、批評、嘲諷等形式打擊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不敢接近老師,不敢親近數學,最終讓學生一步步走向學困生的行列。
3.家庭和社會方面的原因。社會對學生的影響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時代進步的同時,游戲廳、網吧、大量的不良影視作品也在不斷滋生,它們在無形中吞噬著學生純潔的心靈,繼而造成學生過分迷戀而厭學、棄學等。同時,父母離異、生病、去世等突發事件,也會使學生心靈遭受重創而出現心理偏差,造成學生突然的學習困難。若不及時從思想上解決,就會導致這部分學生喪失學習信心,學習成績一落千丈。還有部分父母態度粗暴,教育方法欠妥,使學生難以忍受高壓,導致厭學;或沒人在家管教,長期放任自流,對學習毫無興趣。
二、轉化策略
1. 激發興趣,培養克服困難的決心。學困生由于數學學習基礎差、習慣差、成績差,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往往缺乏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有時可能也想進步,但是缺少克服困難的決心,所以進步起來依舊困難。而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份,因此,在數學教學時,教師要抓住課堂,優化課堂結構,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教會他們學習數學的基本方法,幫助他們逐漸走出學習數學的困境,積極主動地解決數學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成為數學學習活動的小主人,從而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2.開展自主探究性學習,提高數學學困生學習能力。現代教學觀認為:開展數學自主探究性學習,能有效地溝通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并讓他們學會用數學的方法去研究現實數學問題,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發展數學,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作為教師,要善于為學生的學習設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圍,有計劃、有目的地指導學生開展探究性活動。現有教材中大量的“想一想”、“研究性課題”、“閱讀材料”、“實習作業”等都是很好的適合學困生自主探究的學習素材。自主學習中,教師的主導應是“適當的引導”,把握好“度”是最佳境界:給予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和時間,給予學生充足的實踐機會。
3.規范學生的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數學學困生的產生既有外在的因素,也有自身內在的原因。我們在學困生身上都能發現一些共性的缺點:自律性差、懶散和缺乏學習的自覺性、學習習慣不好。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有耐心、恒心和信心,幫助學生一步一步糾正,使其慢慢步入正軌。教師可以從班級中責任心強、學習好的學生中挑選幾名同學作為自己的幫手,幫助這些學生。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同桌的形式、家庭學習小組的形式,利用好的同學引領示范、監督檢查。這樣,就能時刻糾正學生學習上的不良行為,讓學生在同學的督導下改正不良習慣,為轉化做好基礎。
4.家校溝通,形成教育合力。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孩子的學習態度、習慣的培養,都與家庭教育有著直接的聯系。學校教育離不開家長的配合,良好的家庭環境更有利于學校教育。因此,經常與家長溝通,把學生微小的進步和對他們的表揚及時轉告給家長,讓家長分享子女成功的喜悅,反過來鼓勵子女,讓學生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和愛護。學生出現波動也要及時告知家長,一起為孩子想辦法,做好學生的好幫手。久而久之,家長們也能主動打來電話了解子女在學校的情況,家長、老師同心協力,教學學困生轉變初有成效。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