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慧萍
【關鍵詞】 中學生;體育活動;損傷;原因;調查分析
【中圖分類號】 G633.9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3—0084—01
一、運動損傷在項目上的分布情況調查與分析
對抗性越強的項目,損傷人數越多,各項目運動損傷發生率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籃球、足球和排球,損傷率分別高達34.81%、29.44%和10.51%。比例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三大球是學生喜歡的項目,課外體育鍛煉參與的人數多;二是與項目的運動特征有關,三大球屬于集體項目,對抗性強,拼搶激烈,運動強度大,教學比賽也較多,所以損傷率高。田徑運動和體操類損傷率分別居第四位、第五位,競技性強的田徑項目和體操類項目由于對技術要求高,參加人數相對較少,而且受場地、器材的限制,所以損傷率相對低;個人項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等,雖然娛樂性較強,學生也很喜歡,參加人數也較多,但沒有身體的直接對抗,且運動量容易控制,損傷較少。
二、運動損傷部位的調查與分析
軟組織、肌肉挫傷,在損傷性質排位中居于首位,軟組織、肌肉挫傷在籃球、足球等對抗性較強的球類項目活動中最為常見,因自身原因或相互沖撞、被踢打或身體某部位撞擊在器械上等,常造成軟組織、肌肉挫傷; 肌肉、韌帶拉傷在損傷性質排位中居于第二位,由于肌肉主動猛烈收縮,其收縮力超過了肌肉本身固有的伸展程度,引起肌肉、韌帶拉傷;在損傷性質中居于第三位的是皮膚擦傷,運動中跌倒時,皮膚擦過粗糙面可造成擦傷,檢查時可見明顯皮膚擦痕及散在的小血點,受傷面積較大;關節脫位在損傷性質排序中位于第四位,關節脫位多發生于活動范圍大,活動頻繁的關節,如肘關節、肩關節,運動損傷中手指的指間關節挫傷脫位也很常見,運動損傷中關節脫位最常見的病因為直接或間接暴力,以間接暴力最為常見。
三、運動損傷原因的調查與分析
1.準備活動不適宜
①不做準備活動。許多學生對準備活動的認識不足,在神經系統和其他各系統的功能還沒有作好準備的情況下,就立即投入了緊張的正式活動,肌肉韌帶的力量及伸展性都不夠好,身體協調性差,而且容易發生肌肉拉傷和關節扭傷等;②準備活動不充分。對準備活動的生理意義認識不足,做準備活動時馬虎敷衍,在身體機能尚未達到適宜的水平時,就進入了緊張的正式活動;③準備活動的內容與運動項目的內容結合不好。有的缺乏專項準備活動,而運動負擔較重的部位的功能卻沒得到充分的改善;④準備活動距正式運動的時間過長。
2.技術動作不合理
因技術動作不合理造成中學生運動損傷占第二位,在體育鍛煉中,由于年齡和心理等因素的作用,中學生所參與的運動項目多數屬于競技性運動項目。這些運動項目都有嚴格的技術規范,其意義不僅僅在于競技性,而且也在于其動作的合理性和節能性。它符合運動人體的科學原理和運動力學原理,可以最大限度預防損傷的發生。然而許多學生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對運動技術認識不足,不認真學習規范動作。對正確技術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和理解,特別是技術的關鍵環節和重點環節掌握不夠,技術動作粗糙或錯誤,造成運動損傷發生概率增高。另一方面,在教學中,許多教師對難度大的技術動作教學不夠重視,認為中學生以健身為主。在多數技術難度大的動作教學中,主要以介紹為主,對動作的分解講解和示范不夠。
3. 動作粗野
動作粗野是造成中學生運動損傷的第三位原因,中學生在參加課外運動時,大多隨意性較強,又因沒有正規比賽場地,沒有裁判來監督比賽,出現不規范、粗野動作較多,受傷也就不可避免。
4. 意外事故
意外事故是造成中學生運動損傷又一重要原因,中學生參加的許多運動項目是對抗性較強的,發生身體接觸是難免的。另外,學生在參與運動時,自我防范意識差,也缺乏對其他同學的保護意識。比如中學生最喜歡的籃球運動,身體接觸就非常多,起跳頻繁。當跳起在空中完成動作時,易受到隊友意外撞擊,身體平衡被打破或者落地時踩在隊友腳上,踝關節損傷的概率就會加大。
5. 場地與器材因素
中學生由于年齡和心理特征的原因,在運動中易出現爭強好勝和很強的表現欲望。因缺乏必要的自我防護意識和防護技能,有時因動作幅度過大或完成超越自己能力的技術動作而造成運動損傷。如許多中學生在打籃球時喜歡高高跳起,而在落地時由于腳踝部的內翻或旋后造成踝關節的受傷,而不知道讓腳踝外翻以減少腳踝受傷。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