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祥
【摘要】語文核心素養培養是當前初中語文教學的核心目標,21世紀的今天政府越來越重視中學生的素質化教育,不斷出臺優惠政策加大基礎教育投入培養學生形成學科核心素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也成為當前初中教學工作的主要內容。鑒于此,本文結合中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就如何培養中學生形成語文核心素養展開詳細探討,并提出具體的研究思路,供廣大讀者借鑒。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 語文核心素養 培養途徑 問題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3-0058-02
初中語文教材作為我國教育部門面向初中生認知能力及學習規律精心編纂的教學書籍,隱藏著很多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相關的教學內容,如果教師可以深入挖掘語文素材并結合學生的認知模式創新課堂教學形式,可全面提升和培養學生形成語文核心素養。實現初中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和提升,不僅有助于強化學生的認知模式,更可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其形成與自身發展相符的語文學習方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由此可見,培養初中生語文核心素養已成為當前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
一、語文核心素養的概念及特征
初中生作為獨立的生命個體,其語文素養是指在語文知識理論、技能,綜合調查、研究、分析、測試、評估及診斷形成的一種與個人認知模式及性格發展相符的能力,被學術界認為是學習品格,根據外部環境以及內部心理因素形成的學習素養。從目前教育學理論研究態勢來看,語文核心素養培養方法是根據語文教育對象學習能力及專業知識掌握情況量身定制的一套教學系統,具有系統化、個體化、特殊化等特征,能夠滿足大多數學生自我學習、自我發展的需要。通常情況下,核心素養是從學生潛能開發、文化素養培養、知識理論傳授、技能培養等方面培養學生形成的思維認知模式,學生能結合特有的思維邏輯以及認知習慣從多個角度學習音樂知識以及科學理論,形成符合個人發展的學習系統。動能教學理論認為:“當教育個體具備專業學科素養并掌握知識傳授方法時就能形成專業素養,并具備相應的實踐能力。”簡而言之,當初中生形成語文核心素養,并掌握語文學習方法及技能時,就能形成與個人發展相符的學習模式,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
二、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途徑
(一)語文課堂教學中融入個性化教學思想
語文課堂教學是培養初中生形成語文核心素養的必要途徑。這也就決定了初中語文老師要樹立個性化教學思想并將其融入到課堂教學中,要清晰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及認知規律,具備專業的語文教育能力、教學能力、教育心理學理解能力。但目前我國很多初中語文課程設置中教師都沒有將個性化思想融入課程實踐中,無法促進學生掌握語文學習技巧。為此,要將個性化教學思想融入到課堂教學實踐中,以教學語言作為信息傳遞媒介引導學生形成語文認知思維,讓學生意識到語文知識學習的重要性,學習必要的知識理論,掌握必要的技能方法,形成與自身學習發展匹配的語文核心素養,樹立正確的價值認知觀念。
(二)完善語文課程知識體系建設
教學實踐理論研究表明:“教育要從學生興趣抓起。”語文老師要有過硬的教學本領和素質,在課堂教學中掌握的知識絕不能是僅僅由事實理論、概念方法、認知規律所組成的靜態知識系統,還應包括科學精神、創新意識和人文思想。對于初中生而言,學習和掌握語文知識理論及方法是至關重要的,學習和掌握知識是培養自身語文素養的基礎,只有深入了解語文相關理論及方法并構建自身的認知系統才能學以致用。所以課程設置方面要健全相應的知識體系,從基本技能、科研方法、教學方法、科學態度與教育價值觀等方面構建語文課程教學目標,完善相應的知識組織架構,指導初中學生用科學化的知識理論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
(三)突出語文課程的示范性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實踐方面,既要融入與語文教學有關課程的設置,也要突出語文課程的教學示范作用,以全面滿足學生的語文核心培養為基礎,健全學生的認知模式。對于初中生而言,語文學習的目的并不僅僅是掌握知識,掌握學習方法,更重要的是將所學到的語文知識運用到今后的學習中。因此,初中語文老師不能將所有的課程按照同等比例組織,要劃分出語文課堂教學的重點內容,突出語文課程的示范性,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培養學生形成與語文知識適應的創新能力,以此培養學生形成語文核心素養,具備較強的語文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為培養學生形成語文核心素養就要注重優化課堂組織架構,創新教學模式,通過在課程機制中融入個性化教學思想,突出語文課程的主體示范性,完善語文課程知識體系建設,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形成與個人學習發展相符的認知模式,掌握高效率學習方法,形成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劉榮信.對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多元化教學方法探究[J].課外語文,2015(24):119.
[2]雷艷儀.初中語文教學有效性提升策略探討[J].語文學刊,2012(05):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