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景雪
【摘要】中華民族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在這浩浩的歷史長河中,璀璨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不勝枚舉。中學生正處于求知欲旺盛的年齡,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也正在形成階段。在語文課堂中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學生們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本文試從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現狀、提升傳統文化滲透的策略等幾個方面來闡釋,以和大家共同探究。
【關鍵詞】傳統文化 初中語文 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3-0065-02
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的飛速發展,整個國家面貌日新月異。在祖國繁盛向前的同時,更不能忘記祖先的智慧,忽略我們的傳統文化。進入中學階段,學生們在傳統文化方面其實已經有了一定量的積累。不過,由于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浩如煙海,老師在授課方面還是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而學生是否能理解、消化老師所講的知識,也和傳統文化的滲透方式不無關系。
一、初中語文課堂傳統文化滲透的現狀
1.老師忽視傳統文化的滲透
在當前的一些中學語文課堂上,一些老師將大量的精力放在了課本文本的分析與講解上,而忽略或者忽視了傳統文化進一步的挖掘和滲透。這樣的教學,不夠立體,也不夠深入。根本原因在于老師的認識不夠,沒有分清楚傳統文化和文本之間的關系,才出現了本末倒置的現象發生。傳統文化是中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是中國人精神的精髓,有了它們,才出現了千古傳誦的詩篇或文章。
2.老師的專業素養不高
俗話說,“要給學生一碗水,老師就得有一桶水”,這就要求老師的文字功底深厚扎實,對中華傳統文化可以做到如數家珍,古往今來的一些關于傳統文化的小故事、傳說信手拈來。
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一些老師的專業素養不高,自己的修為不夠豐富。因此在課堂上,也很難在短時間內講出生動、活潑的語文課來,至于對學生傳統文化的滲透,就更有難度了。
二、中學語文課堂傳統文化滲透的策略
1.結合詩詞文言文理解傳統文化
中國是一個詩詞的國度。上至八十老翁,下到三歲孩童,幾乎人人都會吟詩背誦。上下五千年,中華大地上,有不勝枚舉的優秀詩篇在代代流傳。學生進入初中之后,已經有了一定量的詩詞積累。老師應該根據學生實際的掌握情況,有針對性地展開中國傳統文化的講解、延伸,讓學生在立體、生動的作品中,細細品味傳統文化的魅力。
比如在學習《愚公移山》一課時,老師可以結合課文,帶領學生認識古人不畏艱難、鍥而不舍、堅持到底的精神。結合本課的課文,老師也可以再為學生舉一些其他的例子,比如為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李冰父子等人,他們面對自然困難沒有退縮,拿出了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氣概和勇氣,并且言行合一,最后完美地完成了使命。
2.結合時代背景了解傳統文化
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的文化特點,如果我們不多了解一些時代背景,就無法全方位地觸摸到那時那地的傳統文化。理不清脈絡,找不到根本所在。因此,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老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對當時的歷史背景、社會制度、人文風情等多加介紹講解,學生們才能有所觸動和體會。
比如在學習《孔乙己》一課時,老師可以介紹一下當時的時代背景。我們知道,民國時期雖然民生凋敝、社會黑暗、制度落后,卻誕生了中國歷史上文化和思想相當繁榮和進步的一個時代。正是因為眾多仁人志士看到了現實生活中存在著諸多的孔乙己們,才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才拿起了筆桿子為民請命。否則,我們也不會在魯迅先生的筆下,看到一個又一個鮮活而平凡的人物。
而這種文人風骨,沒有隨著戰爭和時代消失,相反,它存在于中國的各個時期,存在于中國的每一片國土上。無論用什么方式來抒發和抗爭,都是因為中國的傳統文人心中,都有抹不掉的家國情懷。
3.從生活中感悟體會傳統文化
進入到初中階段后,學生的觀察能力、體悟聯想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強和提升。在這個時候,老師不僅要向學生講授傳統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主動探尋傳統文化的身影,掌握學習領會傳統文化的方式方法,變成為我所有,在今后才有傳承和創新。
目前,一系列優秀的文化傳統節目應運而生,《中華好詩詞》《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舌尖上的中國》等節目受到了觀眾的一致好評。這當中,有詩詞、有飲食、有音樂、有文物,這里面有數不清的故事,背后蘊藏著的,無一不是祖先智慧和傳統文化的結晶。
三、總結展望
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根,正因為它的重要性,所以在今后的初中語文教學中,其地位也會越來越重要。學習傳統文化,是一種回溯,更是一種傳承。語文老師不僅肩負著教學的任務,更肩負著歷史的使命。將中華傳統文化一代又一代地滲透下去,中國的命脈才不會斷,中國的偉大復興才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鄭國杰.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融合路徑探索.考試周刊.2018
[2]梁少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對策分析.考試周刊.2017
[3]揭開發.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國學教育的策略分析.課外語文.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