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威 林建 馬玲 徐僡 申歡
【摘要】目前,越來越多的農村中學生學習意識薄弱,對學習產生厭學情緒,這一現(xiàn)象對于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和提高我國國民素質非常不利。本文從學生個人、家庭及學校三個方面對農村中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的原因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緩解農村中學生厭學的對策。以期改善農村中學生的厭學情緒,提高其學習質量。
【關鍵詞】農村中學生 厭學 改進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4-0186-02
厭學,是指學生對學習存在認識偏差并產生消極情緒,主動遠離學習,對學習失去興趣,不認真聽老師講課等,進而經(jīng)常曠課或逃學。我國青少年研究中心與北京師范大學的調查研究顯示,中國學生普遍厭學,而中國農村中學這類學生遠多于城鎮(zhèn)中學,并且隨著社會環(huán)境的復雜化及競爭壓力的加大,越來越多的厭學學生選擇輟學。因此,如何緩解農村中學生的厭學情緒,改善厭學現(xiàn)象是目前農村中學教育的棘手問題,也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中學教學質量亟待解決的問題。
造成農村中學生厭學的原因很多,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本文主要從學生自身、家庭及學校三個方面分析導致農村中學生產生厭學的原因,并以此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1.農村中學生厭學的主要原因
1.1學生自身原因
1.1.1學習動機不明確,對學習存在認識偏差
學習動機是指引發(fā)并維持學生進行學習活動,使之實現(xiàn)一定學習目標的內在驅動力。現(xiàn)在農村中學生大多處于一種“要我學”的狀態(tài)之中,對為什么要學習并不知曉,認為學習與自己的未來發(fā)展無關,學習成績的好與壞并不重要,學習只是為了應付家長和老師。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動機,對學習缺乏積極性,盲目地進行學習,很容易受外界環(huán)境影響,進而產生厭學情緒。
1.1.2學習壓力大,缺乏學習興趣
一方面部分農村學生深知走出農村的唯一途徑是考入大學,因此這部分學生非常在意自己的成績,進而產生較大的學習壓力和精神負擔;而另一部分農村學生由于小學時基礎知識較差,學習適應能力較弱進入中學后很難適應中學的學習進度,不能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日積月累對學習失去興趣;另一方面學習本身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繁重的課業(yè)負擔常常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加之部分農村中學教學條件有限、教師授課方法陳舊、師生關系不良等,使更多的學生產生情感遷移,對學習失去興趣,甚至放棄學習,進而加重了學生的厭學心理。
1.1.3學習耐挫折能力差,缺乏自信
伴隨我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農村家庭收入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村家長開始溺愛孩子,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全全幫助孩子解決。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缺乏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心理承受力,意志力相對薄弱。他們在學習上一旦遇到困難或是學習成績沒有達到預期目標便會失落產生自卑感,而這種心理如果不能得到及時妥善的處理,長期下去他們便會拒絕學習,從而產生厭學情緒。
1.2 家庭原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則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與學習至關重要。在農村大多數(shù)家長沒有受過較高的教育,他們對教育的認識往往分向兩個極端:一部分認為孩子學習好與壞并不重要,只要長大后有事做可以自力更生便可,他們把孩子全全交給學校對孩子的學習不管不問,致使農村中學的學生缺乏約束感,降低對自己的要求,逐漸對學習失去興趣,從而產生厭學情緒。另一部分家長則恰恰相反,他們深知教育的重要,認為只有學習好,考上大學才是孩子唯一出路,所以他們對孩子期望值特別高。但是這在無形之中給孩子施加了壓力,使他們長期處于焦慮和恐慌之中,影響了孩子學習的情緒,從而導致他們逐漸厭煩學習。
1.3學校原因
雖然國家提出“素質教育”已多年,但在大多數(shù)農村中學素質教育并沒有落到實處。第一農村中學教學條件有限,只具備教室和操場,僅能滿足基本的教學,不具備體育館、圖書館和實驗室等。學生每天除在教室學習外,沒有其它課外活動,長期處于一種枯燥的氛圍之中,很容易對學習產生厭煩心理。第二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校在課程設置上偏向于與升學有關的主科,常常縮減或取消音、體、美等課程。學生學習負擔加重的同時,學習生活也變得單一乏味,這種情況將促使一部分中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并逐漸產生厭學情緒。第三農村中學部分教師專業(yè)素質水平不夠,平時很少加強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和積累,教學方法單一,得不到學生的認可。此外在授課過程中這部分教師不與學生進行溝通,不了解學生,教學呆板缺乏吸引力。這將促使部分學生對學習失去熱情,情感上遠離學習,最后厭學。
2.緩解農村中學生厭學的對策
2.1開展培訓,提高家長的教育能力
近年來,國家頒布了多項惠農政策,如:“送技術下鄉(xiāng)”,“送種子下鄉(xiāng)”等,均取得了不錯的成效。相應地我國教育部門應該多方位整合教育資源,開展“送教下鄉(xiāng)”活動,對農村中學生家長進行培訓,使他們了解中學生的心里變化特點,教給他們正確的家教方式,提高他們的教育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在春節(jié)返鄉(xiāng)高峰期,由政府和學校組織培訓,將家長帶入課堂,使其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同時提醒并強化他們在子女成長過程中應履行的教育責任,使他們正確處理好務工與孩子教育之間的關系,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
2.2更新家庭教育觀念,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
首先作為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要適度,不能過高或過低,要符合孩子的特點和心智水平,這樣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才不會感到吃力,幫助他們逐個設置目標,在完成目標的同時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逐漸對學習產生興趣,遠離厭學。另一方面家長要以自身為榜樣,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經(jīng)常與老師進行溝通交流,關注孩子在學校的表現(xiàn)與他們的心理需求,多方面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質,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使他們能夠主動的、快樂的進行學習。
2.3優(yōu)化教學模式,提升教師素質
為了使更多的農村中學生遠離厭學,學校應轉變原有的教學模式,真正落實素質教育。一方面可以改革課程設置,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愛好及知識水平差異,設置貼近農村生活的課程,如農作物的組織培養(yǎng)和栽培技術等課程。另一方面要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可以通過開展“第二課堂”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發(fā)揮他們的特長,使他們緊張的學習情緒可以得到放松。
同時學校應做好對教師自身素質的培養(yǎng)與提升,增加教師的學習機會,使他們不斷積累新知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在授課過程中多與學生進行溝通,根據(jù)學生的需求和課程設置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變得輕松充滿吸引力,使更多的學生遠離厭學情緒。最后,國家應加大對農村偏遠山區(qū)教育資源的投入,使其能夠完善圖書館、實驗室、科技館等教學設施,使素質教育在農村中學可以得到真正的落實。
3.小結
現(xiàn)階段農村中學生厭學現(xiàn)象日益普遍,這一問題的解決勢在必行,它不僅影響學生個人的學習與發(fā)展,對我國農村人口素質的提升也具有重要影響。而這一問題的解決需要家長、學校和社會共同努力,相互配合,為農村中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建一個和諧、溫馨、健康的環(huán)境,使他們能夠快樂的學習,遠離厭學。
參考文獻:
[1]郭雙,李紅偉.心理行為訓練對學生厭學干預有效性的探討 [J].現(xiàn)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 2007(4):16.
[2]張耀庭,馬金煥,韓業(yè)偉.論農村中學生厭學的成因及其對策[J].現(xiàn)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 2012(3):137-139.
[3]高利兵.學校視野下農村初中學生厭學問題研究 [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6(8):46.
[4]張建國.農村學生厭學狀況及原因分析 [J]. 科學大眾·科學教育, 2017(8):68.
[5]莫秀珍.探究農村小學生厭學情緒產生的原因及對策[J]. 基礎教育研究, 201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