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良思
【摘 要】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不僅有利于增進師生關系,塑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也有利于學生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成長和發展的關鍵階段,性格活潑敏感,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因此,廣大教育工作者就要結合學生這一階段特點,在語文教學中不斷探求語文教學新思路,以求能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本文結合相關理論知識和筆者多年教學實踐經驗,從深入挖掘教材、開展多樣教學和進行實踐三個方面入手,淺析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開展情感教育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語文 情感教育 運用
情感教育是指教學中,教師在堅持心理學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被教育者的心理特點和行為特點,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影響和提升受教育者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念等體驗,從而提升教學效果,促使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一種教學方式。具體到語文教學中,就是指教師運用相關理論知識和教學技能,結合相關情感因素,將教學知識傳授給學生,以促進教學水平提升,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手段。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深厚的師生情誼,而且有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所學知識,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全面發展。
但是在情感教育的具體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在中考的指揮棒下,許多教師在教學中過分強調知識性,而忽視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另外,由于教師在這一方面的知識匱乏,在思想上沒有引起重視,在具體的情感教育中缺乏靈活性,教師不能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在情感教育內容上,經常出現僵硬化、固定化的內容,情感教育的內容死板陳舊。這些問題都阻礙了教師教學活動的進行,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針對這些情況,筆者結合教學實踐經驗,提出以下幾點教學策略以供教育同仁參考,以求能提升初中語文教學質量和水平,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一、立足教材,深入理解
初中語文教材是編寫者心血的凝結,是精華內容的集合,是結合學生特點和教學要求的成果。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其中包含著許多人文內容。作為語文學科學習的載體,教材中也包含著許多人文因素。這些因素在許多教師眼里都被忽略,教師只能看到其中包含的解題技巧和應試策略,并未深入研究課本中的情感因素,更無法在語文教學中開展情感教育。
這樣的教育充滿著功利性,語文學科的人文性無從體現,學生的情感體驗也無從獲取,更無法使學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發展。因此,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深入理解教材中蘊含的情感因素,并將其運用到語文教學中,對學生的進行情感教育,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將語文教學靈活化、多樣化。
例如,筆者在教學《木蘭詩》的過程中,除了帶領學生進行誦讀,品味文中一字一句的意味,體會漢樂府詩歌的魅力之外,還引導學生對于木蘭的英雄形象進行探析,深入挖掘其中反應的思想感情,結合相關影視作品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品德和愿望。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夠豐富情感體驗,將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品德內化感染,而且能夠在情感教育的基礎上加深對于文章內容的理解,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全面提升。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深入挖掘教材情感因素的過程中,要充分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切忌出現沒有實際作為基礎的空中樓閣。否則只會出現負面的效果,不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也無法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二、多樣教學,創設情境
在情感教育中,情境的創設占據著主要的地位。一個良好的課堂情境能夠塑造良好的氛圍,帶領學生切身體會教學情感。在如今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情境的創設方法單一,教學氛圍不濃郁,無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教師應該積極尋求情境創設的方式。具體到教學中,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1. 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多媒體結合聲音、圖像、視頻于一體,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師可以在教育的開展伊始,利用多媒體播放相關視頻,創設相關教學情境。在課文學習中,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渲染教學氛圍。例如,筆者在教授《太空一日》這篇課文的時候,就用神舟五號發射的視頻資料引入教學,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感受航天發射的激動人心,由此帶入“神舟五號”航天員楊利偉的經歷自述。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夠體會到神舟五號發射這一偉大的壯舉,而且能夠加深對于“航天精神”的理解。
2. 創設生活化情境。語文這一課程是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在教學生活化的文章的時候,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創設生活化情境,讓學生切身體會文章中蘊含的真情實感,使得學生獲得生活化感受,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教學的順利進行。例如,筆者在教授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一篇課文的時候,首先通過講述筆者兒時趣事引發學生之間的討論,然后帶領學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以便于學生更深入了解主人公的美好童年,加深對于課文的理解,促進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成長。
無論運用怎樣的方式創設情境,教師都要注意結合教學實際和學生的特點開展。這樣才不至于起到阻礙教學、影響學生成長的作用。
三、開展實踐,切身體會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也是學習知識的最終歸宿。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的任務不僅僅局限于教會學生基礎的語文知識,而且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意識,便于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指導實踐。前文中我們提到,語文是一門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學科。因此,語文的教學最終還是要回歸到生活實踐中去。通過實踐,學生的情感和能力得到了深化和鍛煉,學生也能夠在實踐中獲取書本上沒有的知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例如,筆者在教學《再塑生命的人》這一篇課文的時候,帶領學生品析文章體會作者求知的熱情之后,帶領學生到當地的聾啞學校參觀,讓學生置身于聾啞學生之中,感受他們對于生活的熱愛以及對知識的渴求,同時讓學生樹立平等待人的觀念,做到不歧視殘疾人。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能夠加深對于海倫的理解,體會到海倫生活的艱辛以及海倫求知的熱情。
總之,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除了進行知識傳授外,也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在促進學生知識能力提升的同時,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成長為一個情感飽滿的健全的人。
參考文獻
[1]董印發.新課改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學周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