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以揚
【摘 要】初中生物知識抽象難懂,并且在考試中所占分值較少,于是很多學生不想學,有的甚至放棄。但是這門學科其實非常重要,它不僅能讓學生獲得基礎的生物學知識,而且還讓學生領悟生物學家在研究過程中所持有的觀點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就是如何激發學生興趣,培養他們探究能力進行探討,以提高生物課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生物 興趣 探究能力
生物學是自然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它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是現代農業、醫藥、環境等科學和技術的基礎。在 21 世紀,是一門與我們人類社會發展緊密相關的學科。因為我們人類社會發展所面臨的健康、食物、能源和環境等問題越發顯著??墒?,許多的初中生對生物學卻不感興趣,因為他們不重視,覺得這個考試時所占分值極少,而要掌握的內容卻很多,有些不值得。其實,更重要的是他們覺得這個太抽象了,老師教學的方式單一,他們對生物實在是提不起興趣。那么我們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應怎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使其學得更加主動呢?
一、讓學生領略生物學習的趣味性
我們想讓學生學得主動,首先就要讓他們覺得生物不僅僅是抽象的,還是有趣的,值得他們去探究的。我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讓生物教學生活化,讓他們感覺生物學離他們并不遙遠,就在他們身邊,而且這些理論理解起來并不難。講授新課時可以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生物知識,比如在講授“生物生殖”時,老師可以舉出我們生活中的例子。比如,馬鈴薯、草莓、變形蟲、水螅等是怎樣生殖的?讓他們根據已知的生活經驗來判斷。然后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報告各自的結果,并說說是怎樣分類的,為什么這么分。在大家對這些熟悉的事物進行討論時,學生也就慢慢弄清楚了什么是有性繁殖,什么是無性繁殖了,而且印象深刻。還比如,學習“細胞的呼吸”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與以前學過的知識入手,讓學生回憶家里蘋果為什么放置久了會有一股酒味。這樣啟發學生思考植物生長中細胞的呼吸是哪一種。這些來源于生活中的問題會拉近學生與教材間的距離,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啟迪思維。只要讓學生覺得生物原來離我們這么近,而且還這么有用,學生就會對生物課的學習產生興趣。
其次,我們還要充分利用多媒體。傳統生物課堂教學為什么不受學生歡迎,很大一方面是教師特別怕麻煩,不喜歡運用多媒體,也不愛做實驗,總喜歡滔滔不絕地講知識點,總以為講了學生就能記住,就能明白。其實,這是一廂情愿。新課標里早就指出學生是主體,我們應引導學生主動去學習,去探究,要讓他們享受這個學習的過程,而不是一味去強調學習的結果。教學中遇到抽象的知識,學生不易理解,我們完全可以運用多媒體給他們展示具體的過程,讓他們去觀察了解,以真正地掌握。比如,教學“細胞分裂”時,我引入了動畫,給學生展示了動物和植物由一個細胞分裂成無數個細胞,慢慢長成個體的過程,讓他們細心觀察,以便發現這種分裂的特點。這樣的教學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非常生動形象,教學效果自然也好。
二、讓學生明白生物學的重要性
初中生已經不像小學生了,做事全憑興趣,如果我們能讓他們明白生物學的重要性,也能增強他們學習的動機。我認為作為一名生物教師,不能只埋頭教書,還要抬頭放眼觀世界才行。我們要做一名知識廣博,眼界開闊的老師,用自己的見識來引導學生積極學習生物知識。教學之外,我們要多了解當今世界的生物學的發展,關注當今世界生物學的成果,這樣才能在課堂上告訴他們未來生物學的發展趨向,喚起學生的責任感,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引起廣泛的求知欲,讓學生認識到生物學是很重要的。比如,日本有位川崎先生為了現代農業不愿萬里,來到中國的河南,為了種出“有機蔬菜”,它讓土地空了幾年,最后終于種出了深受城里人喜愛的有機蔬菜。于是,許多青年人都來向他學習。為什么他要花幾年時間才能種出自己想要的那種蔬菜呢?這種蔬菜有什么特點呢?為什么那么多人來學習,可真正堅持下來的確很少呢?這個真實的故事,讓學生明白生物知識的重要性,讓他們懂得在未來生活中,生物學的研究與應用必定是主角。我們即使不當科學家也應該學習中學課本上的這些最基本的生物知識。
三、生物教學形式的多樣化
要想使學生保持長久的興趣和不斷學習的動力,需要老師運用多種教學形式,為學生創造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
第一,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們應該利用導入語緊緊地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積極主動的學習。導入的形式是靈活多樣的,可以是一個動人的小故事,一些具有說服力的事實,也可以是一個諺語,當然還可以是一個演示實驗等,根據具體的內容精心設計相應的導入語。
第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他們主動探究。生物新課改中對探究教學方法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為它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科學知識、體驗、領悟科學研究方法而進行的各項活動,絕不是灌輸式或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可以替代的。如:在“生物與環境”之前,可以先布置學生在課下調查有哪些動植物的生存方式是為適應環境的?學生積極主動的查閱資料、動手實踐。然后我在課堂用多媒體展示一組圖片讓學生們就行分析生物如何適應環境。一是魚的身體左右側扁,呈梭形,具鰭→ ( 對水的適應 );二是仙人掌的莖厚實多汁,葉變化成葉刺→ ( 對干旱的適應 );三是虎豹等猛獸等都具有銳利的牙齒和尖銳的爪→ ( 捕食的適應 )四是鹿、兔、羚羊等動物奔跑速度很快→ ( 躲避敵害的適應 )。學生在課前查閱資料時,已經有了一些了解,再經過老師的講解與同學的討論,他們對這部分知識就掌握得更加牢固了,而且也嘗到了自己動手的喜悅。
第三,實驗教學法。生物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很多內容我們不能只給學生一個結果,而應該讓學生參與結果得出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注重實驗教學,實驗教學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知識點的掌握,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做實驗,不但加深了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