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艷
摘 要:要在語文課堂中開展教學互動,教師就需要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創設愉悅的課堂情境,營造有序的課堂氛圍,合理轉換師生角色,同時還要充分促進生生互動。要讓學生在教學互動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功,使學生在互動中學會溝通、學會互助、學會分享,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賞他人,同時也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賞。
關鍵詞:語文教學;教學互動;師生和諧;情境教學;角色轉換;生生互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25-0026-01
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創設愉悅的課堂情境、營造有序的課堂氛圍、合理轉換師生角色、充分促進生生互動等措施,促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溝通與交流,讓學生主動愉悅地參與學習,在教學互動中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與成功。
一、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實現教學互動的前提
傳統教育中的“師道尊嚴”片面強調教師的尊嚴,忽視乃至漠視學生的尊嚴,讓學生對教師產生恐懼心理,壓抑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不敢發表個人的意見,課堂變得單調而又枯燥。久而久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明顯不足、創新意識慢慢地淡化。新課程標準強調在課堂教學中要構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只有師生關系平等和諧,才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師生感情融洽了,學生才會自主學習、主動思考,積極配合老師的教學活動,形成教學互動,真正做到“學進去、講出來”,將所學知識逐漸內化。
二、創設愉悅的課堂情境是實現教學互動的基礎
首先,創設民主平等的對話情境。對話,是師生溝通的常見方式。于永正老師上課與學生交談時,始終面帶微笑,語言親切。這樣的交流沒有年齡的溝壑,沒有身份的阻隔,沒有師生的痕跡;這樣的交流是心與心的碰撞,情與情的交融。師生、生生儼然成為情意相通的朋友,他們通過對話,以思維啟迪思維、以心靈撞擊心靈、以情感撼動情感。在這種民主平等的對話中,教學過程成為真正的教學互動過程。其次,創設幽默愉悅的“樂學”情境。學生“樂學”是建立在教師“善教”基礎上的,沒有教師的“善教”,學生不可能“樂學”,而只能是苦學。教師“善教”是指在教學過程中能夠考慮學生的學習特點,在與學生交往時使用幽默詼諧的語言或動作,創造出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消除學生內心的拘束和緊張,讓學生感到“學習是快樂的”。這樣,學生就會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最后,創設神奇多趣的童話情境。學生充滿童真、童趣、童心,有著多彩而又神奇的想象,就像生活在童話里。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巧妙地利用童話故事,創設童話情境,營造童話世界,讓孩子們參與其中,愉快地接受知識,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三、營造有序的課堂氛圍是實現教學互動的保障
課堂教學互動應該是有序的,但有些課堂往往呈現兩個極端,要么死水一潭、缺少生機,要么吵吵鬧鬧、雜亂無章。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往往窘迫無奈,學生也收獲甚少。特別是在低年級語文課堂中,學生進入感興趣的預設情境之后,必然會產生好奇和激動,很容易造成整個課堂失控。因此,教師要對“亂”的局面進行調控,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既要保護和鼓勵學生的積極性,又要及時控制課堂。教學只有在一種有序的過程中進行,才能有效地實現教學互動,完成教學任務。
四、合理轉換師生角色是教學互動的升華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放下“師道尊嚴”,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同時還要放下成人的心態,學做學生,給學生一個空間,讓學生做一做“小老師”,真正做到“學進去、講出來”。通過師生角色轉換,教師可以靜下心來聽學生敞開心扉、直抒胸臆,同時學生也能提高學習主動性,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再是“師者”,而是與學生一起學習的“學習者”。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但可以提出疑問,還可以對教師的教學活動進行評價。這種教學互動,使教與學的雙方都能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五、充分促進生生互動是教學互動的重要環節
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合作互動的課堂上既需要與老師進行互動,又需要與同學進行互動。“水本無華,相蕩乃生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學生通過小組互動、同桌互動,相互交流,共同探討教師提出的問題,沒有任何束縛,暢所欲言。通過互動,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會更加透徹;通過互動,學生的思維更加敏捷;通過互動,學生的視野也更加開闊。可見,生生互動是教學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也是教學互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之,教學互動的前提是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只有如此,學生才能對教師產生親近感,才會“親其師而信其道”。創設愉悅的課堂情境是實現教學互動的基礎,營造有序的課堂氛圍是實現教學互動的保障,同時還要注重合理轉換師生角色,充分促進生生互動,使學生樂于參與教學活動,主動投入到師生、生生交往之中,感受和體驗學習的快樂與成功,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自由全面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彭鋼.新課程教學現場與教學細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朱強.構建小學語文教學互動場的有效策略[J].江蘇教育研究,2010(05).
[3]戴艷.課改背景下語文課堂互動教學策略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