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九勇
摘 要:在初中化學“氧氣的性質”學習中,學生容易對氧氣的化學性質產生疑問。對此,教師可進行實驗教學設計,通過實驗教學突破學生關于氧氣性質的疑問,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一內容。
關鍵詞:化學;氧氣的性質;教學設計;氧氣濃度;可燃物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26-0023-01
“氧氣”是初中化學學習中非常重要的知識,學生在學習其化學性質時很容易存在一些疑問:(1)氧氣要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氧氣的濃度是不是要達到100 %?(2)可燃物在氧氣中燃燒熄滅后是不是將氧氣完全消耗?為了幫助學生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對“氧氣的性質”這節課進行了教學設計,所采取的方法是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設計方案→進行實驗,觀察現象→解釋與結論→反思與交流。
一、教學設計
1.氧氣濃度達到多少才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引入:學生實驗,調動探究欲望。(1)點燃酒精燈,點燃木條;(2)分別打開玻璃片,敞口放置(一瓶朝上,一瓶朝下),大約十秒鐘后,分別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瓶中,看木條是否復燃。提出問題:(1)帶火星的木條是否復燃和什么因素有關?(2)氧氣濃度是否要達到100%木條才能復燃?設計實驗:1)取3個大小相同的集氣瓶,分別編號為1、2、3,并分別使集氣瓶內留有占瓶內容積20%、30%、40%的水(余下為空氣),用玻璃片蓋住,并倒扣于裝有水的水槽中。2)分別用排水法向上述3個集氣瓶中通入氧氣,小心地把3個集氣瓶內的水排盡,用玻璃片蓋住瓶口,取出正立放好。3)分別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中,觀察現象。
得出結論:帶火星的木條復燃,氧氣的濃度不需要達到100%。反思與交流:1)若集氣瓶內留有占瓶內容積50%的水(余下為空氣),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瓶中,其現象為:木條復燃 (討論)。2)氣體的體積分數是指某氣體的體積與總混合氣體的體積比。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編號為3的集氣瓶(體積為140mL)前,理論上計算得出3號瓶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為52.6%。 (提示: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21%)3)思考:實際3號瓶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小于52.6%(大于、小于、等于)。過渡:編號1(20%的水)中帶火星的木條不能復燃,那么伸入其他物質是否能燃燒呢?(對比實驗)集氣瓶內留有占瓶內容積20%的水(余下為空氣),用玻璃片蓋住,并倒扣于裝有水的水槽中,利用排水法再收集,同時插入帶火星的木條、香條,觀察兩種物質復燃的情況。
2.可燃物燃燒熄滅后氧氣的濃度是否為0(演示鐵絲燃燒)
提出問題: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熄滅后氧氣的濃度是否為0?設計實驗:將帶火星的香條伸入足量鐵絲燃燒后的氧氣瓶中。觀察現象:香條復燃。得出結論: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熄滅后氧氣的濃度不為0。反思與交流: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約為21%,當氧氣體積分數達到50%左右可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若利用圖甲裝置進行探究,測量氧氣在容器中的體積分數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則如圖乙所示。
根據實驗結果,你認為在“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實驗中,最好選擇哪種可燃物?答:白磷。
二、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一系列學生實驗和教師演示實驗,較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幫助學生解決了關于氧氣濃度方面的疑問。其教學過程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第一,教師從學生學習中出現的疑問出發設計教學內容,促使學生主動去探究問題。初中化學教學中關于氧氣助燃性方面的內容,并沒有對氧氣濃度知識有過多要求。教師對于本內容的教學是根據學生提出的疑問進行設計的,學生學習興趣高漲。第二,教師把“發展學生的能力”放在首位,采用“引導——探究”教學法,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主要教學目標來設計教學,設計了“引導探索,開拓應用”的以學生為主體的實驗內容。教師利用實驗和實物展示等手段,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探究,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潛在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使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和思考相關問題。第三,由于學校缺少氧氣濃度探測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讓學生巧妙利用集氣瓶收集不同濃度的氧氣,培養學生因地制宜地利用有限的器材開展科學探究實驗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建平.自制“氧氣制取和性質演示實驗裝置”[J].實驗教學與儀器,2015(12).
[2]郝曉紅.氧氣化學性質實驗的改進[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