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蘭
摘 要:培養流動兒童良好學習習慣,有利于兒童健康成長,能促進兒童全面發展。要樹立規則,滿足需求;榜樣示范,潛移默化;同伴教育,實現共贏;利用條件,提供支持;開展活動,加強內化;家校共育,形成合力。
關鍵詞:小學教育;流動兒童;學習習慣;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8)26-0097-01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少年若天性,習慣成自然。”由此可見,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尤為重要。小學階段是學生良好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教師和學生家長都應重視這項工作。本文結合教育實踐,對巧選教育途徑、培養流動兒童良好習慣進行探研。
一、訂立規則,滿足需求
每個人天生就不喜歡受約束,流動兒童也不例外。因此,他們需要從外在的關系和行為的結果中,將規則內化,并養成習慣。流動兒童要知道做哪些,如何做,還要知道哪些不能做,會有怎樣的后果。背課文,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和不完成時老師、同學、家長對自己的不同態度,多次體驗后會讓他們給自己的行為訂立規則,形成內在約束力,良好的背書習慣就成為他們的內在需求;沒有預習,上課時缺乏相關的知識準備,聽不懂、不能把精力放在理解和思考問題上,收獲少,落下很多東西,這時預習就成為流動兒童的內在需求。流動兒童有了內在需求,其習慣的養成就會成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二、榜樣示范,潛移默化
羅·阿謝姆說:“一個榜樣勝過書上二十條教誨。”這是因為兒童的心田是一塊神奇的土地,播種了一種思想,便會有行為的收獲;播種了行為,便會有習慣的收獲;播種了習慣,便會有品德的收獲;播種了品德,便會有命運的收獲。成人是孩子學習的榜樣,成人說的話、做的事,都深刻地烙印在孩子的腦海里。因此,成人要為兒童樹立榜樣,身教重于言教。如要讓孩子寫作業時一心一意,教師和家長就要一心一意,不能邊輔導孩子學習邊玩手機。孩子在觀察你的行為,不管你的行為是好是壞,他們會照單全收。
三、同伴教育,實現共贏
同伴關系不同于長幼關系,它是一種平等關系。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孩子們通常愿意聽取年齡相仿,知識背景與興趣愛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見和建議,因此利用同伴教育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例如,在教學《船長》一文時,教師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哈爾威船長在船沉沒之前,為什么不想辦法自救?孩子們經過熱烈討論和交換意見,統一了認識:哈爾威船長能把那么多人救出去,也一定能救出自己;他可以最后一個下救生艇,但決非不能上救生艇;他可以在水面上漂浮等人來救,但決非連在水面上漂浮一會兒都不可能。哈爾威船長已經抱定了與輪船共存亡的決心,能救出船上所有的人是他最大的心愿,心愿完成了,自己死而無憾。這個認識的形成不是學生單獨完成的,而是共同探討的結果。兒童自由討論,在思維的碰撞中產生新的見解,推動認知發展,促進自己的進步和成長,實現共贏。
四、利用條件,提供支持
《孟母三遷》的故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箴言,無不讓人深刻認識到環境的重要性。本班流動兒童大部分住在農貿市場附近,為流動兒童提供了接觸社會的機會,有利于他們與人交往習慣的養成。教師可以把這個條件充分利用起來,例如,在課余時間,教師可讓孩子們幫攤主擺攤,觀察攤主招攬顧客、與顧客交流、討價還價的場面,為他們與人交往習慣的養成提供支持。
五、開展活動,加強內化
教育即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非常重視在做中學,主張在做中養成習慣。豐富多彩的活動能開闊學生知識視野,讓學生習得學習、生活、文明等各方面知識,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在組織流動兒童智力競賽時,班主任可與科任教師進行協商,共同研究,讓智力競賽題涉及各學科知識,這樣不但能將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聯系起來,而且還能深化課堂教學,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六、家校共育,形成合力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培養合格人才,需要學校和家庭的通力合作。只要家長和學校目標一致,朝著一個方向努力,就能培養孩子們的良好習慣,促進他們全面發展。然而,流動兒童家長為了生計很少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只是希望孩子多識字、多學文化就行。顯然,父母的教育期望與學校的教育目標是有差異的,小學階段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孩子的良好學習習慣,而不是單純地灌輸知識。教師要通過與家長進行溝通,了解學生在家表現,同時也讓家長了解孩子在校表現,讓教師和家長都能有的放矢地對孩子進行教育。只要家校聯手,形成合力,就能把孩子培養成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
總之,習慣養成教育是一項長期教育,好習慣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畢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壞習慣是道德上無法償還的債務,這種債務能以不斷增長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創舉失敗,并把他引到道德破產的地步。因此,教師對特殊群體——流動兒童的良好習慣的培養必須巧選途徑,讓他們將良好習慣的形成變成內在需求,學會整合利用各種因素,養成良好習慣,使家庭受益,使教育效果最大化。
參考文獻:
[1]傅樺.淺談流動兒童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J].甘肅教育,2015(06).
[2]李平.家校互動培養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J].江西教育,2015(08).
[3]張娟.小學階段流動兒童學業情緒、學業延遲滿足與學習適應性的關系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