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冰
摘要:翻轉課堂作為現代技術革新教學的新模式備受學者關注,然而翻轉課堂的實際運用往往流于形式,呈現“效果天花板”的現象,翻轉課堂以“先學后教”,把知識內化從課后翻轉到課中的理念未能作為優勢發揮作用。為此,筆者提出用互聯網思維創新翻轉課堂的觀點,通過在翻轉課堂中融合互聯網的跨界、開放平臺、應用大數據、用戶體驗等思維,為學生跨界、個性化定制、體驗學習服務,提供翻轉課堂的發展新思路。
關鍵詞:為學習服務;翻轉課堂;互聯網思維
一、翻轉課堂的概述
隨著互聯網與信息技術的發展,各種新媒體的產生,翻轉課堂作為時代的產物成為革新傳統課堂教學的新模式備受關注。所謂翻轉課堂,是把知識學習提到課前,知識內化轉到課中,即課內與課后任務的翻轉。它是從傳統的“先教后學”到“先學后教”教學流程的翻轉,是為“學生學習服務”的重要手段,也是信息技術與互聯網作為技術手段應用在教學上,革新教育教學上體現。學生在課前通過互聯網借助手機、電腦等客戶端接收并觀看教師教學微課等幫助材料進行課前學習,教師在課中再利用相關信息技術手段與工具在課堂上快速測評,獲取學生的學習基礎與效果,發現疑難并把問題收集起來,組織小組討論、協作探究,引導與輔助學生學習,從而解決課前預習的疑難,完成知識的內化過程。
然而部分研究側重關注翻轉課堂的教學流程與形式,其探究流于表面,缺乏以“學習者”角度來深入研究翻轉課堂的開展。更有甚者為翻轉而翻轉,導致翻轉課堂的意義并未真正達成與發揮。為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筆者通過實際探索發現,為翻轉課堂注入“互聯網+”元素,使互聯網不只是作為技術手段融入到翻轉課堂中,更是要以思維方式創新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能有效煥發翻轉課堂活力。
二、為學習服務的“互聯網思維”在“翻轉課堂”中的運用探究
(一)“為學習服務”的互聯網+翻轉課堂
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互聯網+”背景下的信息化教育,不再以知識灌輸和傳授為主,而更加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核心素養和綜合素質全面發展。信息化時代需要的人才較之以往也是更具綜合性的,是具有創新和創造能力的人才。“互聯網”與信息技術給教育教學創造了信息化工具與環境的同時,也改變著教育的職能,為學習服務,提供更好的學習幫助。“互聯網+教育”與翻轉課堂“為學習服務”的理念不謀而合。
信息時代的學習理論聯通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信息源和節點間的眾多聯結。分布式知識觀,認為學習不只存在個體認知結構里,更發生在人與人,人與資源,技術,媒體,人制品相互作用間。“互聯網+”時代,翻轉課堂教學,不但要考慮到師生、生生間的互相作用關系,更需要把“互聯網+”作為重要元素探究它們間的相互作用關系。為此,筆者以學習者的角度,提出用互聯網思維創新翻轉課堂的觀點,通過在翻轉課堂中融合互聯網的跨界、開放平臺、應用大數據、用戶體驗等思維,為學生學習服務,煥發翻轉課堂的新活力。
(二)用“互聯網思維”創新翻轉課堂
互聯網思維,是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等科技的發展,對各產業至商業生態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它是基于豐富資源和海量數據,追求快速創新與迭代,以用戶至上、免費為王、體驗為核、跨界融合、大數據應用、平臺開放為特征的全新思維方式。互聯網與教育的融合不是一種在線教育,而是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創新教育服務模式、組織模式、教學模式的一種變革思路。
1.在翻轉課堂中融合跨界思維,為學生跨界學習服務
運用跨界融合思維重構翻轉課堂的教學內容、重組學習幫助者,實現課前學習內容跨界綜合,課中交流與互動跨界多元,課后拓展學習跨界全面。跨界指跨越兩個或多個不同領域、文化乃至意識形態等范疇而產生的新領域、新模式等。“跨界學習”即集合了非正式學習與正式學習、面授與線上學習,覆蓋了不同社會文化、不同場所、不同學科等,跨越不同領域邊界的學習。在翻轉課堂中,教學內容的選擇、課前學習問題的確定是重點。信息時代急需的是具備雙創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人才。而現實社會中各種復雜的問題,需要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和創新能力,尋找解決辦法。因此,翻轉課堂教學內容的選擇應打破傳統學科教學的局限,以學生的需求、問題為中心。這些問題綜合各學科知識,學生在解決過程中學會的不再只是某一學科的理論知識或技能,更多的是德、智、美、能上的綜合智慧。
為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得到更全面的提升,翻轉課堂的課前學習、課中交流的幫助者也應跨界融合。傳統課堂的教師代表的是某一學科的幫助者,而師生、學生間的交流不足以滿足現代人才發展的需求。在這數字化與信息化時代,知識的傳遞與學習存在于人與機器、人與人工制品、人與人間的交互中。因此,翻轉課堂的課前學習問題的確定應有各學科教師、學生的參與。解決問題時、課堂交流、互動的幫助者,更應該包括人與物,即相關學科教師、對應行業的一線工作者、社會學習者、企業專家、學生;人工制品(資源、產品、學習工具、平臺、機器等)。
創客教育、steam教育作為互聯網跨界思維在教學應用的重大成果,推動了教學變革。把互聯網的跨界思維融合在翻轉課堂,以跨界學習打破不同學科間的應用界限,實現知識建構的多元化,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融會貫通。
2.在翻轉課堂中融合平臺開放、大數據應用思維,為學生個性化定制學習服務
“互聯網+教育”的重要特點是“開放、共享、協作”。翻轉課堂教學的實施從課前學生觀看視頻、完成學習,到課中快速小測、獲取反饋,課后拓展,每個環節都依賴于平臺。然而,目前各種教學網絡平臺五花八門,教師出于安全和使用習慣,使用自己的平臺并把資源和空間設為私密保護,僅限本班學生登錄學習。如此卻間接限制了學生的學習交流面,學生的知識來源限于教師資源和同班同學交流間產生,這種通過交流產生的頭腦風暴效果也大打折扣。優質的學習資源得不到共享,對教育而言是嚴重的浪費。只有開放平臺,共享大量優質資源,學生的個性化定制學習才變得可能。
大數據在翻轉課堂中應用,對于課中快速測評、課后評價獲取即時反饋,都提供了優質的服務。它推動了翻轉課堂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的改變。通過課中快速測評,教師獲取學生的學習反饋,從而知道學生課前自學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重組了課堂的教學目標與重難點,教學內容與策略也隨即更新。不同的學生存在的疑難及需要的學習資源、策略也不同。大數據的應用,為實現“以學定教”,為學生個性化定制學習提供了科學的決策與有力的保障,體現一切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為學習服務”。
3.在翻轉課堂中融合用戶思維,為學生體驗學習服務
“互聯網+”之所以能融于各行業,產生的新事物為人民廣泛使用和推廣,重要原因在于其“用戶至上,免費為王”理念準確定位。“互聯網+交通”創生了滴滴打車、“互聯網+商務”創生了網上購物的淘寶、京東,支付方式的微信與支付寶等,它們都深受人們歡迎,人們出門只需帶一部手機便可解決衣食住行的問題。這種便利、快捷、省時、高效、無門檻的優質服務帶給用戶前所未有的舒適體驗。教學正需要引鑒以上做法,借助互聯網與信息技術,創造資源、工具、環境為學習服務,幫助學習者學習、理解、解決問題。如在學習大海的文章與繪制大海畫面時,對于深居在大山,未見過大海的學生而言是極大的困難。借助虛擬VR軟件創設環境可以解決問題。在學生課前學習時,通過虛擬現實技術讓他們先親臨其境般感受大海的寬闊與壯觀,從視覺、觸覺、嗅覺、聽覺各感官系統全方位感受、認識大海。從而幫助學生解決因停留在蒼白文字、與局限的想象空間而導致無法開豁思路的問題。“用戶至上”的思維給予我們啟示,翻轉課堂的發展及推廣,可以從創造“超強”的用戶體驗,提供便利、省時、高效、無門檻的優質服務上著手。如學生課前預習、自主練習的平臺與學習資源免費、無門檻,客戶端不需要太多硬件要求,任意一臺手機即可登陸學習。在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后,可產生智力游戲幣、獎勵學習幣等相關激勵產品,給予學生激勵興奮的用戶體驗,鼓勵學生可持續發展,讓學生發現學習的樂趣等。達到為學習者服務零距離,學習零門檻。
三、結語
翻轉課堂作為新技術與智能化媒體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的產物,它的出現順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推動了教學的變革。用互聯網思維創新翻轉課堂,通過在翻轉課堂中融合互聯網的跨界、開放平臺、應用大數據、用戶體驗等思維,為學習服務達到良好效果。然而具體的實踐應用策略及效果還有待進一步探究。
參考文獻
[1]劉邦奇.為學習服務:“互聯網+”時代的教育觀念、模式及實現途徑[J/OL].中國電化教育,2017-10-09.
[2]謝幼如,吳利紅,邱藝,等.用互聯網思維創新教學實踐研究:課程視角[J/OL].中國電化教育,2017-11-14.
[3]張韻.“互聯網+”時代的新型學習方式[J/OL].中國電化教育,2017-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