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春磊
摘 要:里自沽灌區是天津市經國家批準實施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唯一的大型灌區。但是,灌區經過多年運行,工程老化失修,各級渠系淤積嚴重,灌排功能明顯下降,渠系利用系數越來越低,嚴重制約了工程效益的發揮和灌區經濟的發展。1998年以后,通過國家對里自沽灌區進行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灌區整體實力增強,水源條件有所改善,機電設備改造效益巨大,取得了明顯的效益,灌區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關鍵詞:里自沽灌區;節水改造;工程效益;問題分析
1節水改造工程建設情況
里自沽灌區座落在我區南部,轄三個大洼,地勢低洼,易澇易旱,各級政府非常重視灌區水利工程建設,先后興建了里自沽蓄水閘、除澇泵站、深渠河網和農業灌溉泵點,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防洪除澇和農業灌溉體系,灌區農業生產得到了根本的改變,使大量的荒地和撂荒地成為了良田。但是,灌區經過多年運行,工程老化失修,各級渠系淤積嚴重,灌排功能明顯下降,加上水資源的短缺,灌溉制度不合理,農民節水意識淡薄,大水漫灌浪費水源的現象隨處可見,節水工程發展緩慢,全灌區實施節水灌溉的不足1萬畝,嚴重的制約了灌區農業結構調整和灌區農業的發展。
1998年國家正式批準里自沽灌區實施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并投資建設。從此,灌區實施全方位的節水改造與續建配套建設。為了找準節水改造工作的切入點,從調查入手,對灌區工程現狀進行系統剖析,摸清了灌區工程存在的問題和產生的原因,摸清了“家底”,形成了優先解決老化失修問題,重點解決渠道淤積問題,逐步解決續建配套問題的灌區節水建設思路。在此基礎上,完成了《里自沽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總規劃報告》上報水利部。目前,國家已連續九年投入建設資金,總投資達到8992.77萬元,其中完成國家投資3600萬元,灌區鄉鎮村自籌5392.77萬元。共新增和改善節水灌溉面積15.29萬畝,占有效灌溉面積的37%,使灌區內農業灌水條件得到了改善,節水、節能、節地、增產,經濟效益明顯,同時較大的緩解了灌區水的供需矛盾,促進了灌區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灌區的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創造了條件。
在工程實施過程中,我們按照“全面規劃、分步實施、效益優先”以及“先改造,后續建”的原則,重點解決老化失修和渠道淤積等“卡脖子”問題。工程建設重點是灌溉輸水渠道防凈,大口徑低壓輸水管道等節水工程。截止到2007年累計完成九個年度工程建設任務,完成工程項目:⑴襯砌混凝土防滲渠道440.14公里;⑵建揚水點79座;⑶建節制閘13座;⑷建過道管648處;⑸建分水口門4833處;⑹輔設大口徑低壓輸水管道166.15公里;⑺清於干渠51.4公里;⑻建生產橋1座;⑼建防滲渠道配套砼板橋273座;⑽維修節制閘26座;⑾維修揚水點24座。累計完成工程投資8992.77萬元,其中完成國家投資3600萬元,項目區鄉鎮自籌5392.77萬元。新增節水工程控制面積15.29萬畝。
2效益分析
灌區已竣工的1998-2007年度工程,新增節水工程控制面積達到15.3萬畝,使灌區內農業灌水條件得到了改善,節水、節能、節地、增產,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它不僅給灌區農業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活力,更為今后農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減支創造了條件。
2.1提高了水的利用率
灌區改造前(1998年以前),灌溉水利用系數只有0.45左右,灌區實灌面積僅為30萬畝,實施節水改造工程后,提高了水的利用率,2000年灌溉水的利用率達到0.52,2006年灌溉水的利用率達到0.61,較大的緩解了灌區水的供需矛盾。
2.2節水效益
渠道節水工程完成后,減少了渠道滲漏損失,加上在灌溉上科學管理,與節水工程實施前相比,平均每畝稻田節約灌溉用水350m3左右,平均每畝麥田節約灌溉用水150m3左右,通過渠道節制閘建設,提高渠道蓄水位,增加蓄水量50萬m3,總計增加可利用水量2374.5萬m3。
2.3.節地效益
采用管灌可以減少田間溝渠、田埂的占地面積,增加實際播種面積,可提高耕地利用率5%—10%;采用砼渠道防滲措施,渠道斷面接近最佳水力斷面,提高了耕地利用率4%左右,15.29萬畝節水工程增加耕地0.7萬畝。
2.4工程運行安全,減少渠道維護費效益
實踐證明,土渠渠道采取襯砌和管灌措施后,不但減少了管理養護費,而且還節水節能,便于管理,無跑、冒、滲水現象,實現安全運行。每畝耕地節省10元管護費用,15.29萬畝節水工程每年節省152.9萬元維護費。
2.5糧食增產效益
實施灌區節水改造,改善了灌水條件,由于能夠適時、適量灌水,促進了糧食增產,15.29萬畝節水工程每年增加糧食產量764.5萬公斤。
2.6提高灌溉保證率,促進農業種植結構調整
通過以節水為中心的灌區續建配套改造建設,實現科學用水、節約用水,解決灌區農業供需水矛盾,使灌區農業灌溉保證率達到55%,排澇標準達到10年一遇的目標,增強了灌區水源保障,為農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水利環境,促進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大力發展蔬菜、果樹等精品高效農業。糧經比例由1998年的4:1,2006年發展到1:1,項目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穩步提高。
3存在問題與建議
3.1存在問題
(1)設備老化失修、資金不足
目前灌區內15座揚水站中2座二類站及1座三類站。機電設備嚴重老化,水泵葉輪、葉片及導流體嚴重氣蝕損壞,排水能力降低,已不能正常工作,應予以更新改造。電機經多年的連續運行,其故障頻發,變壓器滲漏油現象普遍存在,開關柜老化損壞,電力電纜經長期使用,失油嚴重,絕緣降低,短路現象時有發生。
土建設施運行年久,多座揚水站前池翼墻、配套閘涵上、下游結構損壞嚴重。金屬結構嚴重繡蝕,攔污柵鐵蓖子銹蝕變形,并有局部脫孔現象。閘門漏水,止水橡皮老化脫落,啟閉機損壞失靈。主付廠房、管理房老化嚴重,影響工作人員正常起居。
六座骨干閘涵因資金不足,病壞情況嚴重,出現配套機電設備老化,啟閉困難。
(2)灌區建設緩慢
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投資力度差,建設速度緩慢,按灌區總體規劃,灌區工程總投資需3億元,計劃分八年建成,但是已完成的9個年度工程,總投資為8992.77萬元,節水工程控制面積15.29萬畝,已完工程占總投資的30%,占灌區總耕地面積的32%,造成灌區農業經濟發展緩慢。鑒于上述問題,應加大建設投資力度,消除工程隱患,確保水利設施安全運行。
(3)自籌資金比例大,資金籌措困難
里自沽灌區為引水、提水灌區,工程涉及千家萬戶,按照國家對灌區建設的文件精神,1998-2006年度工程資金投入的比例為1:1.5,即國家補助40%,地方財政配套60%,通過幾年的建設實踐,自籌資金全部由鄉村二級籌措,市、縣政府不配套出資,農民自籌實在困難。據主管部門講,2007年度工程國補自籌比例為1:2,市、縣政府應投入必要的資金,緩解農民自籌資金難的情況。
(4)管理體制改革還不夠深入
灌區管理處—農民用水者協會—用水戶的管理經營模式,還處在初級階段,基層協會和服務組織還有待進一步加強。應加大農業灌溉管理體制改革,在灌區全面推行村管水組織參與灌溉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逐步完善“灌區管理處+農民用水者協會+用水戶”的管理模式。
(5)農業供水費征繳難度大
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用水戶的思想觀念存在問題,人們受傳統的“無償水”影響,水的商品意識淡薄。二是政府定價,考慮全局利益多,考慮部門利益少。
造成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水是商品的觀念還沒有真正深入人心。加之地方政府行政干預,只強調服務而忽視了水利部門的經濟效益,從而助長了鄉村托欠水費現象的滋生和漫延。
3.2建議
(1)加大投資力度
在機電設備更新改造的同時,完善土建設施改造工程。過去的機電設備更新改造只是狹隘的機電設備更新改造,土建設施未動或稍做加固,現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增加改造范圍,進一步完善土建配套設施,使機電設備與土建工程改造工程同時進行,達到更新改造一體化。
(2)灌區管理運行
經費來源應納入國家同級財政,這不僅僅是人員經費問題,還應包括維修、歲修費用和更新改造費用,使灌區的運行管理更趨于合理。
(3)加強領導,宣傳發動
水費征收工作是一項涉及面廣、難度大的工作。各級政府必須加強對此項工作的領導、為收費提供組織保障。同時,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向全區人民宣傳,使廣大農民充分的認識水是商品,用水交錢合情合理,促進用水制度改革和水費收繳工作的正常開展。
(4)用科學方法合理調整水價
灌區現實行水價為2004年政府定價,即:稻田、魚池30元/畝,菜田、經濟作物、小麥、玉米4元/畝,按農業灌水量計算,平均每立方米水0.03元,實行的是低水價。按照天津地區灌水條件,應盡快出臺合理、科學的水價測定標準,逐步提高水價,為灌區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
(5)水管單位要加強對水費征收的管理
水費收入在水利經營收入中是一項主要收入,是水利收入的經濟支柱。因此,水利要發展,必須搞好收費征收工作。里自沽灌區管理處是水費收繳的主管部門,從人員結構上,人員素質上要合理配置,精選隊伍,要重視加強對此項工作的領導,理順阻礙收費的各個環節,使水費征收工作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 趙湘清,楊龍 伊犁灌區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中國水利 2007.9 總第579期P57-P58
[2] 周蕓 都江堰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灌區建設與管理 2008.1 P20-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