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超
摘 要:在新課程教育理念科學指導下,怎樣突破傳統思政教育理念與模式的種種局限,取得更理想的教學成果,是當各藝術院校需深入考慮、有效解決的重要課題。而通過有效引用傳統文化,不僅能夠豐富教學內容、解決各類教學問題,也能夠優化授課方式,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傳承,對此,廣大藝術院校的思政教師應給予足夠重視。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藝術院校;思政教學
前言
在中華民族生息繁衍中創造、發展的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顯著的民族特色與歷史傳統,對整個民族的共同心理狀態、價值取向,以及思維方式等方面有著深遠影響。傳統文化不僅包括文史哲,也涉及到倫理、宗教與藝術等諸多層面,給人們帶來的積極、深遠影響是至關重要的。因此,為了有效突破傳統教育理念與模式的種種局限,取得更理想的思政教學成果,應重視、完善優秀傳統文化的科學引用。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藝術院校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困境
首先,各藝術院校的學生普遍都存在輕文化、重專業的去情況,文化功底有待提升,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度也相對較低,對一些傳統節日、美德經常會產生一種陌生感,極難產生情感認同與共鳴,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優秀傳統文化在藝術院校各項思政教學活動中的恰當滲透增加了諸多難度。
其次,藝術院校的學生一般都具有極為叛逆、鮮明的個性,喜歡追求娛樂、時尚,對于具有深刻內涵的優秀傳統文化很難做出持久、全面的閱讀鉆研。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很多藝術生都開始片面的追求西方文化,淺薄的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過時了,這種現象嚴重制約著藝術院校的學生透徹、準確理解和接受優秀傳統文化[1]。
再者,與學生的專業課程相比,其思政課、文化課一般都處于較為邊緣化的狀態,其教師隊伍建設經常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導致大部分教師對傳統文化、經典著作的學習、儲備量都較少,將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理論內容有機整合的知識結構也不夠完善,確保相應的教學自信、自覺,這也是思政教育水平、傳統文化滲透效果一直難以得到顯著提升的重要原因。
最后,相比于普通院校的大學生來講,藝術院校的學生與其不僅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而怎樣結合其學生的認知特點與需求來選擇科學有效、恰當的策略方法來開展設計組織各項思政教學活動,優化課程設置等諸多方面都有待進一步優化。缺乏深厚人文底蘊的思政教學活動的開展,對于藝術院校的學生來講,嚴重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2]。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藝術院校思政課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一是,在教學師資上。對于思政理論課具有的傳承文化的功能,藝術院校的思政課教師應給予足夠重視,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使命感的不斷提升,通過不斷學習與積累來優化自身專業知識結構,并在此過程中不斷提升傳統文化素養,可以在設計組織各項思政教學活動中,自覺、自然的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較為顯著的內在一致性,對此,其教師應從不同角度,對馬克思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存在的一致性做出深入研究,以此來為優秀傳統文化在各項思政教學活動中的恰當融入創造良好條件。同時,還要通過不斷拓展認知視野來促進自身優秀傳統文化修養的不斷提升,這樣不僅能夠全面適應各項思政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其教學水平、自信心也能夠得到顯著增強。另外,各藝術院校也要定期組織其思政教師參加一些與傳統文化相關的交流會,培訓活動等,以此來不斷更新其教育理念,幫助其掌握更科學有效且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3]。
二是,在教學內容上。為了進一步拓展思政課教學內容,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在各個教學環節中的恰當融入,以及融入效果創造良好條件,各藝術院校的思政教師應重視傳統文化中價值資源的全面挖掘與利用。特別是對于藝術院校來講,要對傳統藝術資源、思政課教學之間存在的諸多契合點做到全面挖掘與準確把握。例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積極倡導的不論是文明、和諧,還是自由、愛國與敬業等等,都能夠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中找到相對應的豐富思想資源,其教師應從不同角度給予準確把握。又如:針對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來講,其中蘊含的深厚的傳統文化淵源便是新穎、豐富的教學素材。基于這些內在契合點,不僅能夠通過各項思政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更好的進行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因為傳統文化的恰當融入,思政課程的吸引力、感染力也會更強。對此,其教師應給予足夠重視,通過優秀傳統文化的恰當融入來不斷豐富思政課教學內容。
三是,在教學形式上。在新時代高速發展背景下,藝術院校的思政課教師也要緊跟時代發展腳步,突破傳統理論教學的種種局限,整合現有資源和條件適當拓展思政教育空間。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優勢特點,恰當開設一些選修課、多樣化的社會實踐活動,以及傳統節日的慶祝等等,都會成為學生比較感興趣,接受起來比較容易的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各項思政教學活動中的有效形式,對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結合具體授課內容,以及學生不用階段的認知發展特點與需求,選擇更適合、效果最顯著的教學形式。
四是,在教學方式上。為了快速集中學生課堂注意力,取得更理想的教育成果,藝術院校的思政課教師,應積極引用更新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以及更先進的教學輔助手段,為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政教學活動中的融入效果提供有力保障。為此,教師可以結合不同階段的教育培養成果,以案例分析、現場演繹,以及專題討論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來講優秀傳統文化恰當融入到各項思政教學活動當中,以此來促進課堂教學效果與效率的大幅度提升,推動藝術院校思政教育事業的創新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各藝術院校的思政課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應正確認識到,加強傳統優秀文化的科學、恰當引用,不論是對學生認知視野的拓展、人文素養的提升,還是對思政教育內容、方式的豐富與優化等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對此,在教學實踐中,其教師應結合不同階段的教育培養目標,科學引用傳統文化來構建生動、高效的思政課堂,吸引更多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其中。
參考文獻
[1]劉美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藝術院校思政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07):92-93.
[2]華梅.藝術院校輔導員在思政教育與傳統文化教育契合中的作用[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1):55-57.
[3]徐平華,袁汪洋.傳承與創新——對借鑒中華傳統文化創新藝術院校思政教學的探索[J].美術學報,2009(04):73-76.
(作者單位:四川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