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主要由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和學習能力四方面構成,但其中文化品格的培養常被忽視或弱化。本文著重探討初中英語教學中,如何在課內外運用歐美文化元素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之文化品格。
【關鍵詞】歐美文化;初中英語;核心素養;文化品格
【作者簡介】黃婉玲,廈門外國語學校石獅分校。
【基金項目】泉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第一批)立項課題《歐美文化元素滲透初中英語課堂的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編號:QG1351-141)。
一、引言
教育部于2014年3月發布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了“核心素養”這一重要概念,要求將研制與構建學生核心素養體系作為推進課程改革深化發展的關鍵環節。而在實踐當中,我們則主要通過基礎教育各個學科的教學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但是,就目前來說,有關核心素養的培養途徑還沒有形成相對統一的認識,教育界仍在探索之中。本文著重從實踐的角度來探究初中英語教學中,如何運用歐美文化元素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之文化品格。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恰當地運用歐美文化元素,以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為載體,采取浸入式的、“潤物細無聲”的方法,通過顯性的教學活動和隱性的潛移默化,讓學生建立和提高文化意識的敏感度與自覺性,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文化品格,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科學策略。
根據2011版《初中英語新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在語言教學中,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本文所說的歐美文化是指以英語為載體的歐美影視、音樂、文學等文化元素,同時含中西文化差異等社會與人文文化,如英語歌、英語電影、文學作品、體育競技新聞、歐美同步時尚以及名人新聞、名人采訪,甚至是時政新聞、選舉文化、節日文化、風俗禮儀文化差異等等。
二、課堂教學中運用歐美文化元素,提升學生文化意識,“于無聲處”培養學生文化品格
教育部基礎教育二司柳夕浪教授認為:“教學中那些保留現實生活本來具有的豐富性的情境設計,才能真正培養出學生的實際能力與品格。由于素養是在人與情境的互動中生成的,故情境設計是培養核心素養的必然選擇。”他提倡體驗學習,并將“以素養發展為導向的教學”稱為“素養教學”。《標準》也明確指出:英語課程要承擔跨文化理解素養的主要培養責任,“在基礎教育階段,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至少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文化知識的傳授,二是跨文化意識與能力的培養。”在《標準》中,“文化意識”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在“總目標”、“分級目標”和“分級標準”中,“文化意識”都是一個重要的內容,并有詳細的描述。而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教師則更側重語言知識的傳授,關注學生的聽、說、讀、寫基本技能的訓練,經常忽視文化知識的傳授,弱化學生文化品格的培養。教師甚至擔心,引入課外文化資源、滲透文化差異教育可能占用教學時間,影響知識的傳授。其實,從筆者組織的課題研究的實踐證明,只要策略得當,時間把握恰當,課堂內引入歐美文化元素進行文化滲透教育并不會影響課內的語言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反而能激發學生興趣,提升課堂效果,達成互相促進、全面發展的目標。
我們課題組采用引進歐美文化元素的以四段式課堂教學模式為主的各種教學策略嘗試,都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所謂四段式課堂模式,即將每節課分為以下四段:
1.歐美文化欣賞(約3-5分鐘):進行歐美文化欣賞或英語美文快速閱讀,激發英語學習興趣,初步感知歐美文化;
2.英語口語秀(約5分鐘):用來提升表達能力;
3.新課教學(約25-27分鐘):采用任務型教學模式,創設語言應用情境;
4.鞏固運用(約8分鐘):鞏固新課內容,提升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該模式只是其中一例。至于滲透歐美文化元素的內容與課堂流程順序則由課題組各成員自行設計,力求探索更有效的更豐富多樣的課堂模式。
以仁愛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3 Topic2 What does your mother do?的第一課時為例。該課的第一段為采用引入歐美文化元素熱身來導入新課。該課學習職業,教師于是用一首英文歌Be What You Wanna Be 導入。因該歌曲的歌詞正好列舉了多種職業名稱,而且節奏歡快,教師一上課就播放該歌曲的MV,成功吸引了所有學生的注意力。又因歌詞朗朗上口,一遍歌曲后教師引導學生們全場跟唱,連教師自己也投入其中唱起來,課堂氣氛立刻歡快起來,學生激情高昂,在跟唱兩遍后對于歌詞里的doctor、driver等職業詞匯也基本掌握讀音了。這個導入用時僅三分鐘,就完成了激發學生興趣、降低學習難度、感受英美文化三個目標。于是教師再順利地進入與平時任務型教學、情景教學一樣的學習環節。可見,只要正確選取材料,合理排環節,用時恰當,就不存在歐美文化引入課堂會與語言知識傳授相悖的現象。
再以閱讀課中關于西方節日的文化為例。在課文中英語詞匯生僻,難懂難記,但教師只要輔以西方人過該節日的視頻,難題就迎刃而解。在探討中外餐桌禮儀差異、節日文化差異與請求或提供幫助的話題里,教師將相關視頻進行播放,就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教學內容更直觀。
在此基礎之上,課題組提出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文化滲透”模式:即以傳統文化熏陶學生,東西方文化兼容并蓄。
我們認為初中英語“文化滲透”的一般流程是:①課前準備:包括學生或教師事先搜尋相關資料,事先掃清單詞障礙,事先掃清重點詞組和重點語法障礙。②課堂教學:包括“每日一句”“每日一歌”“教學目標解釋”“情景創設”“合作學習”“學習效果評價”等步驟。③課后反饋:即練習和反思。
如何才能更好地運用歐美文化元素于課堂,又兼顧語言知識傳授與其他能力的培養,關鍵在于該文化元素的選擇以及課堂環節、流程的合理安排。
課題組組織所有成員合作分工,先深入研究初中教材,以英語教學大綱中的24個話題為主題,以仁愛版初中英語七年級和八年級教材中的topic為依據,搜集與課文主題相對應的課外歐美文化元素,可以是視頻片段、歌曲、影視文化,也可以是相關閱讀材料,節日文化,明星、運動文化等,并進行必要的剪接、整合、創新使用,并設計巧妙地融入課堂的方法,尋求輔助理解課內教材并提升語言綜合能力和語言素養的策略。課題組把所有搜集來的適用的課外歐美文化材料編為校本課程,方便教師直接運用,使該策略更易于操作。實踐證明,引入歐美文化元素的課堂更高效,既能更直觀地完成語言知識的傳授、語言能力的培養,又能兼顧文化品格的培養,從而達成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
三、課外活動中運用歐美文化元素,提升學生文化意識,“于有形處”培養學生的文化品格
課堂內的文化滲透只是引子,時間、篇幅有限,而充分利用課外時間,營造創設英語文化氛圍、傳授英語的文化知識、培養跨文化意識與能力的空間更大,范圍更廣,形式更豐富,娛樂性更強。
校園文化的創設是營造廣泛的英語文化氛圍的辦法之一。在校園廣播中以固定時段(如中午和傍晚)播放英語歌曲,導入美國廣播公司、英國廣播公司的播音節目;有條件的學校可在食堂或公共場所的電視屏幕上于飯點或課余時間選播歐美熱門節目,如美國著名脫口秀主持人George Carlin等的節目,或者世界杯期間的片段,采訪球星、明星等學生關注度高的節目片段,這樣做可以讓學生欣賞英語歌曲,用英語感知世界時政與熱門話題,讓英語無處不在,時時入耳。
英語教研組的文化創設也是全校性的英語文化活動,其受教面廣又能培養多元能力。如,每年固定舉行英語節、英語閱讀比賽、英語講故事比賽、英語猜謎比賽、英語電影配音比賽、英語Cosplay節、西方節日慶、校園十佳英語歌手大賽、英語劇表演賽等活動;第二課堂開展“歐美影視欣賞”“歐美詩歌名著賞析”“歐美名人秘史探究”等等;有條件的學校,可開展暑期英語夏令營等。這些活動融藝術與娛樂于一體,學生興趣高,滲透性好,“于有形中”滲透文化教育,感知文化差異,培養文化意識,對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對培養學生的文化品格效果顯著。
四、運用歐美文化元素培養學生的文化品格之遵循原則
在選取歐美文化元素和文化滲透中,應注意遵循適用性、適度性、階段性和引導性原則。所謂適用性原則,即所運用的文化內容必須和學生所學語言內容密切相關;適度性原則是指所選元素材料與教學方法的適合程度;階段性原則主要是指在文化滲透時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語言水平、認知能力和生理、心理狀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表及里,讓學生逐漸理解文化內容的本質。而引導性原則指的是在以上三大原則的基礎上,盡可能兼顧趣味性、熱門性,在滲透的方法上循循善誘,即不要一味地講解,而應鼓勵并創造機會讓學生自己進行探索式、研究式的學習,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意識,最終達成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
五、結語
在全球化不斷推進的背景下,未來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可能會面臨更多的國際化和跨文化交流的挑戰,需要跨文化交際能力、全球意識、國際理解等素養。作為英語教師要意識到當前在英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文化品格的培養是達成所有核心素養培養的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要意識到合理的教學滲透對文化意識、世界意識乃至文化品格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語言總是在不斷的發展變化的,英語老師除了進行策略的研究之外,還應不斷更新學科專業知識,提高語言素養,使自己具有較強的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才能運用自如地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并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賢純.素質教育環境之下的初中英語課堂教學[J].教育教學研究,2013.
[2]黃燕云.淺談西方文化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初中教育學報,2009.
[3]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
[4]程曉堂,趙思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