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影作為國家對外傳播的藝術形式之一,在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受到政治、文化等多種因素影響其傳播效果,電影《戰狼2》在國內票房達50億,取得如此成就,然而在北美票房卻比較慘淡,票房累計約一百多萬美元。本文將從跨文化交際角度,從政治、文化兩方面分析導致電影《戰狼2》在中美上映票房差異的原因。
【關鍵詞】戰狼2;傳播;跨文化交際;票房;原因
【作者簡介】曹茜(1991- ),女,湖北襄陽人,蘭州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碩士,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研究方向:語言與文化。
一、引言
2017年10月28日結束放映的《戰狼2》刷新中國電影票房新紀錄,成為第一部躋身全球票房前100排行榜的非好萊塢電影,《戰狼2》在國內票房達50億,取得如此成就,然而在北美票房卻比較慘淡,票房累計約一百多萬美元。本文將從跨文化交際角度,從政治、文化兩方面分析電影《戰狼2》在國內很火的原因和在美國上映遇冷的原因。
二、政治方面
1.中美制度的差異,政治意識形態的對抗。愛國主義精神是人們千百年來形成的對祖國的深厚情感,是以忠誠、熱愛和報效祖國為主要內容的意識形態,它也已經融入到中華兒女的血液中。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和文化發展道路中,中國傳承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民族自強、和諧誠信等傳統文化精髓。黨在十八大報告中從公民層面上提出:“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這一價值體系中可以看出,核心價值觀一方面繼承和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也是我國國家政治制度的要求。因而,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構中,人們理所當然會傳承愛國主義精神。
電影《戰狼2》在國內上映如此火爆,主要原因在于整個故事飽含濃濃的愛國情,影片以英雄主義為核心,以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為時代背景,塑造了一個智勇雙全、血肉豐滿的英雄形象,弘揚了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主流價值觀。中國觀眾自始至終都能感受到影片中強烈的愛國情感。
影片當中多處情節讓中國民眾無不為之動容,尤其是影片中,冷鋒(吳京飾)率領僑民駛過交戰區時,為了讓同胞乘坐的車輛安全駛過交戰區,他主動犧牲自己,用手臂當旗桿,高高舉起五星紅旗,這一情節令無數中國觀眾流下激動的淚水。整部影片宏揚了愛國主義精神,即我國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電影《戰狼2》能夠收獲如此高的票房,充分說明了廣大觀眾對影片所張揚的愛國主義精神的認同。另外,在影片的最后,出現了這樣一幅畫面——右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左側鏗鏘有力地打出一句話:“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當你在海外遭遇危險,不要放棄!請記住,在你身后,有一個強大的祖國!”看到最后,這激發了許多中國民眾熊熊的愛國心。
然而,反觀電影《戰狼2》在美國上映遇冷這一現象,我們不難找出原因所在,中美兩國存在政治對立與意識形態對抗。美國是資本主義國家,因受其宗教精神以及文化影響,它具有強烈的把世界從“苦海”中拯救出來的政治神學使命感。美國曾試圖對中國進行“民主化”改造。然而,中國并未屈從按照美國設定的路線進行發展,而是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道路。隨著中國入世,兩國經貿各種交流頻繁,國家利益也有所沖突。影片《戰狼2》大力弘揚了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且影片在大銀幕上描繪了一個強大的中國,構建了中國大國形象的自我表述,成功營造了民族自豪感,但是受到兩國政治差異原因的影響,影片很難得到美國政府和民眾的認同。眾所周知,美國輸出其文化和價值觀的重要工具便是好萊塢電影,并借此實現其文化霸權的目的。因此,當中國電影《戰狼2》走進美國電影市場時,美國政府會認為中國同樣想借助電影通過大眾傳媒渠道以此宣傳中國政治思想,宣揚中國的主流價值觀,已達到文化滲透的目的。
2.美國對中國的偏見——中國威脅論。“中國威脅”是美國對中國由來已久的一種偏見意象。
電影《戰狼2》在國內贊譽不斷,《戰狼2》被海外媒體廣泛報道,其中有一部分稿件將其貼上“宣揚民族主義”的標簽。美國政府和民眾也會把中國的愛國主義精神解讀為帶有攻擊性的民族主義。一方面,從知識方面來講,美國人對真實的中國了解十分有限,因為對中國的無知而對中國、中國文化等妄下評論,甚至人云亦云。另一方面,美國的國家政治制度是美國政治文化和價值觀念的重要體現,把自己的制度當成衡量全世界的標準,以自己的標準衡量中國,加上不理解中國制度,自然對中國存有偏見。中國大片《戰狼2》在美國上映,美國政府和民眾對帶有中國政治色彩的電影在美國上映無疑會存在偏見和抵觸情緒,票房自然很低。
三、文化方面
《戰狼2》刷新了中國電影票房新紀錄,而在美國遇冷。從文化方面來說,中美文化的差異也導致了美國民眾對電影的認同度不高。本文主要分析中美集體主義和個體主義的差異。
根據荷蘭社會學家吉爾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提出的分析不同國家文化差異的四個維度理論:權力距離、不確定性規避、個體主義—集體主義、陽剛氣質—陰柔氣質,可以得知,中美兩國文化在陽剛氣質—陰柔氣質和不確定性規避這兩個文化維度上表現比較相近;而在其他三個文化維度上表現出巨大的差異。
霍氏對于個體主義—集體主義這一維度的定義是:“個體主義(individualism)指的是人與人之間松散聯系的社會:人們只照顧自己及其核心家庭。相反,集體主義(collectivism)指的是這樣的社會:人們從出生起就融入到強大而緊密的內群體當中,這個群體為人們提供終身的保護以換取人們對于該群體的絕對忠誠。”霍氏用“個體主義指數”(IDV)來衡量某個社會的個體主義某集體主義傾向。該指數越高,社會成員的個體主義傾向越明顯;反之,則社會成員的集體主義傾向越明顯。
在這一文化維度上,根據霍夫斯泰德統計數據,中國的IDV是20,而美國則是91。顯然,中國文化歸于集體主義文化較高,而美國文化歸于個體主義文化較高。影片《戰狼2》的主旋律就是愛國主義,片中塑造了冷鋒這個英雄人物,他是一名退役特種兵,為了給未婚妻報仇潛伏在非洲某國,面對非洲國家動亂,本來能夠安全撤離的他卻無法忘記軍人的職責—保家衛國,他說過“一朝是戰狼,永遠是戰狼”,他認為自己仍然歸屬于軍人的群體,他要為了幾十名僑胞和難民犧牲自己,這是中國人典型的做法——舍己為人,集體的利益高于個人利益。他只身一人深入非洲戰亂地區營救同胞和當地難民,營救的過程中,影片中冷鋒遭受重傷后是在醫生RACHEL和帕莎的細心照料下得以康復,在淪陷區中,冷鋒、何建國、卓亦凡三人并肩作戰,到最后還是靠的集體力量才獲取了勝利,這些都體現了中國集體主義文化。
美國文化歸于個體主義文化較高,個人主義是美國文化的核心。個人主義是美國文化中最受重視的價值觀,注重自我、張揚個性,強調個人的自我價值,好萊塢電影對此大加渲染。《007》系列電影中的男主角邦德,都以個人英雄主義形象出現,總是以正義的形象身份與惡勢力對抗,雖然他也會深陷危機,但是他總能從容地應對,化險為夷。這種敘事顯示了邦德的無所不能,符合美國對個人主義的界定,強調個人的自主意識,依靠自我,做出判斷、做出選擇,而且強調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自我。還有《阿甘正傳》和《當幸福來敲門》等影片都突顯了美國個人主義文化特性。
四、結語
電影是作為國家文化和國家形象的一種表現形式,我國電影對外輸出,其目的是宣傳中國,塑造中國形象,讓世界了解中國,改變他國對中國形象的刻板印象。而電影《戰狼2》走出國門之后,各國媒體和民眾褒貶不一,從跨文化交際視角來說,中美在政治觀念、文化價值觀念等許多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加之西方民眾對中國存在一些偏見思想,因而在美國上映遇冷也算是情理之中,票房低也實屬正常。不管票房多少,中國形象和中國文化想要更好地傳播出去,首先是要堅守我國傳統優秀文化,在繼承和發揚本土文化的前提下,吸收新文化。另外,在與異質文化接觸的過程中,堅持文化平等的原則,用平等、理解、寬容和尊重的態度對待他文化,消除對異質文化的隔膜。最后,注重文化對外傳播的受眾、內容、方式和途徑,以期獲得最佳的傳播效果。
參考文獻:
[1]陳躍娟,黃瑋,相梅.好萊塢電影傳播的美國價值觀研究[J].綏化學院學報,2017,37(02).
[2]劉藩,張欣.與時俱進的類型本土化:《戰狼》的經驗和啟示[J].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16(01).
[3][荷蘭]霍夫斯泰德(Hofstede,G.J.)著.李原,孫健敏,譯.文化與組織:心理軟件的力量(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4]魏南枝.中美政治、安全矛盾與經濟相互依存[J].現代國際關系,2016(11):49.
[5]翁淮南,劉文韜.電影《戰狼Ⅱ》為什么這么火?[J].黨建,2017.
[6]王笛.從《戰狼2》報道看中國文化對外傳播[J].對外傳播,2017.
[7]王維蓉.《喜福會》的母女沖突與融合———以霍夫斯泰德文化維度理論為視角[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9(03).
[8]張麗君.“中國威脅論”:美國對中國偏見“意象”的生成[J].探索與爭鳴,2011(03):42-46.
[9]張鐘聲,楊榮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中國傳統元素[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03):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