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探討和聲理論在音樂作品分析、鋼琴即興伴奏和音樂聽辨中的應用,結合和聲教學論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以期探索和聲課程教學改革。
關鍵詞:音樂分析 橫向合作 音樂聽辨
和聲課教學是高校音樂專業和作曲理論教學中的重要課程,它與多聲部音樂課程中的曲式、復調、配器以及鋼琴配彈有著重要的聯系,是多聲部課程教學的基礎,多聲部音樂教學中的一切理論指導依據均建立在和聲理論教學的基礎之上。傳統的和聲課程的教學主要以理論教學為主,但往往與和聲的實踐應用相脫節,特別是現在高校音樂非作曲理論專業的學生在學習和聲理論后,對于后續的多聲部音樂實踐課程往往無所適從。本文就和聲教學中的實際應用問題,論述如何在高校和聲理論教學中結合和聲的實踐應用。
一、和聲理論教學在音樂作品分析中的應用
音樂作品分析是20世紀從曲式學分析等作曲理論中逐漸分離出來的一門學科,其發展達到的高度超越了以往任何時期所取得的成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音樂作品分析的范圍更大、更全面,它包含了和聲、復調、配器、旋律、節奏等各種單項的分析,只要是能叫做音樂的材料,都是分析的對象,分析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音樂分析是一門綜合性的理論學科,有一定的主觀性,更注重客觀音樂材料的規律性和程序性。要了解各種音樂要素的表現和內涵、和聲的運用、調性的布局、曲式結構的構建及其相互關系,這一切需要對音樂作品進行細致的剖析和專業性的解析。而和聲理論的建立正是音樂分析的基礎,特別是西方傳統音樂作品中,無論是復雜節奏還是微妙的旋律幾乎都是建立在和聲基礎之上的。因此,了解作品的調式調性、和聲語匯、和聲終止、和聲邏輯以及和聲背景都是對音樂作品最為理性的認識。音樂作品的構建是宏觀的,而和聲是最為細致和微觀的,音樂作品中的深刻內涵也往往通過細致的、微觀的和聲布局來體現。所以在和聲理論教學中,應該注重對音樂作品分析的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在傳統和聲理論課程的教學中采用理論教學與音樂作品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利用所學的和聲理論相關知識對作品進行綜合的分析,通過實際音樂作品反映和聲理論的運用。將和聲理論教學和音樂作品分析相結合,可以讓學生有效把控音樂情緒的表達,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二、和聲理論教學在鋼琴即興伴奏中的應用
鋼琴即興伴奏在高校音樂專業教學中算是一門新興的課程,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音樂教學的深入,鋼琴即興伴奏已經基本成為高校音樂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程,是一門具有一定的理論性、系統性、科學性和實用性的音樂實踐操作課程。但是這些這并不代表鋼琴即興伴奏成為獨立的課程而與其他課程無關。恰恰相反,鋼琴即興伴奏更需要其他課程的輔助,特別是以和聲課程為基礎并與和聲課程相互配合,才能實現理論和實際運用相結合。
所謂即興伴奏就是把鋼琴的演奏能力與和聲運用能力相結合的臨場即興彈奏,但要做到這一點,不是靠臨場發揮而隨意演奏出來的,這需要在前期的練習中結合和聲理論。鋼琴即興伴奏中要能把鋼琴演奏技巧和和聲功能、伴奏音型等綜合能力融為一體,構成多線索的相互交織、相互促進、相互運用的有機體。比如說首先要了解音樂的調性特征,其次是和弦的排列法、連接方式、和弦外音、省略音、和聲功能、和聲的音型化處理、和弦的序進邏輯、和聲終止式等等,最后根據和聲風格特點來確定是否符合音樂內容相統一,從而達到藝術上的完美結合。即興伴奏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科,它不是單純的技術上的練習,它需要建立在和聲理論體系為基礎的程度之上,鋼琴即興伴奏是一門綜合的課程,所以在和聲教學中貫穿實踐鋼琴即興伴奏,即興伴奏中又要以和聲理論為主導,二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三、和聲理論教學在音樂聽辨中的應用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很多學生在聆聽音樂的時候往往只對音樂的旋律和節奏有著最直觀和感性的認識,但如果只是在這個層面上感受音樂是遠遠不夠的。要做到全方位地感受音樂,不僅要注重旋律和節奏的聽辨,更重要的是要對音樂作品的音響效果有著宏觀的認識。所以音樂賞析應結合和聲教學中的理論知識,對音樂中的調性色彩、各種和弦排列的音響、低音進行、和聲織體方式、和聲終止式等要具有理性的聽辨意識,并通過結合譜面認識,這樣才能對和聲在旋律中的運用,對音樂的曲式結構和作品風格特征分析有著更深層次的理解,才能在實踐中更好地詮釋音樂作品。
和聲理論課程教學是現在高校音樂專業的重中之重,和聲課程的教學不能僅限于理論上的講述,更要結合實踐應用,只有理論結合實踐才能體現和聲教學的實用性和重要性,才能符合音樂教學工作,才能順應時代發展。
參考文獻:
[1][匈]凱斯特萊爾·略林茨.鍵盤和聲學教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2]彭志敏.音樂分析基礎教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
[3]趙芳.和聲教學應加強應用能力的培養[J].遼寧師專學報,2005(02).
(作者簡介:蔣笑一,男,碩士,湖南文理學院藝術與傳媒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小提琴演奏與和聲學)(責任編輯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