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海儀 余心悅 譚聰舒 趙昕玥 李銘慧

摘要:當前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快,利率趨勢下行,眾多老人推崇的銀行儲蓄存款模式受到很大挑戰。通過走訪蘇中南地區多處養老機構、金融機構,與數百名老人進行對話,我們了解到:1、隨著時代發展,老人對于老年儲蓄投資的態度越發主動與積極;2、老人們普遍認為若有政府及養老機構聯合參與儲蓄投資,將會獲得更多安全保障。傳統的單向投資模式已經愈發無法滿足老年人的投資需求,一個新的有機的多部門聯動的新模式亟待被創造。
關鍵詞:老年儲蓄;投資;調查報告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8)012-0479-02
一、引言
隨著我國人口壽命的增長,和計劃生育的影響,老齡化已經成為重要的社會問題。2016年我國人口出生統計率達到史上最低,而老齡化水平卻在飛速提升,根據全國老齡辦預測,到2050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群與65歲以下人群的比例將會到達27.9%。無一不顯示出一個沉重的老齡化社會結構。
老齡人是生產經驗的凝結者,是社會發展的經歷者,是歷史變遷的見證者——他們的身上蘊含著深厚的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據報道,中國的儲蓄率位居世界第一,年齡越大儲蓄傾向越強。大量的沉淀資本積壓在銀行,而隨著存款利率逐漸調低,存款也不再是一個可靠的辦法。為了切實了解蘇中南地區老年人的投資意向,筆者前往南京、無錫、蘇州三市的共5家養老機構、3家商業銀行、6個街道服務中心及其所在小區進行問卷調查、深入訪談,并與相關管理者進行對話,得到一系列數據和現實情況,進行初步的分析解讀得到一定成果,為政府和相關機構提供參考和幫助。
二、老年儲蓄投資情況研究概況
筆者前往了南京、無錫、蘇州三市的共5家養老機構、3家商業銀行、6個街道服務中心及其所在小區,并對當地的部分老年人進行了采訪,對當地的一些養老機構、金融機構進行了走訪調查。通過與老年人、養老機構、金融機構點對點的深入訪談,筆者在調研初期對蘇中南地區養老儲蓄投資情況獲得了初步的了解。
1.與老年人對話
通過大量的面對面詢問,從數以百計的回答中筆者挑出了幾個典型回答。“我和老伴兒沒有什么儲蓄,所以也沒想過用自己的錢去進行投資,夠用就行了。”泰州海陵區的齊奶奶如是說。南京的王國華(化名)老人情況就有些不同,“有啊,當然有儲蓄,但是都存銀行了,主要是沒看到合適的投資產品,也不太敢投資。要是有一些適合老年人的比較穩定的投資產品就好了。”無錫的趙大爺也表示有一些儲蓄,不過一般交由子女保管,自己想過投資,可惜沒有渠道。
經過大量的采訪,筆者發現,蘇中南地區的老人們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儲蓄,也有投資意愿和需求,但苦于找不到合適的投資產品、方式和渠道。
2.與養老機構對話
筆者走訪了南京、泰州、無錫的幾家頤養院、敬老院,針對不同年齡層次、資金狀況分門別類進行了調查。在向老人分發問卷的同時,我們也和管理層人員進行了深層次交流,充分了解當今老年人們的經濟需求。我們發現,養老機構對老年人自身的儲蓄基本是不干涉的,換句話說,養老產業缺乏儲蓄管理。作為老年人比較信任的部門,筆者認為養老機構有必要提出并采取一些儲蓄管理新模式,為老年人提供投資的選擇,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和幸福度。
3.與金融機構對話
為了得到更加切實有力的官方數據,筆者還對各地金融機構就相關老年儲蓄資金流向和老年理財產品方面進行了調查。
從對金融機構的訪談中筆者發現了許多理財盲點,盡管有推出重點面向老年人的保險服務,但金融工具的運用太過單一,存在投資需求的老年人不但沒有投資渠道,也容易被各類理財經理勸誡著進行儲蓄,這遠遠增加了銀行自身利益,卻完全忽視老年人本身想要參與資本市場運作的需要。當然,在采訪中筆者也了解到,老年人們高度的警戒心也讓理財產品的推銷變得困難,缺乏一定的官方支持難以贏得其信任度,這也是需要解決的一大問題。
三、老年儲蓄投資情況研究概況
1.問卷投放范圍
本隊此次共走訪了南京、泰州、無錫三市,共5家養老機構,6個街道服務中心及其所在小區內分發了該問卷,并在網上進行發布.問卷來源分布如下:21%來自南京愛德仁谷及其合作社區、10%來自南京歐葆莛、12%來自泰州頤年康復養護中心和夕陽紅寓所、6%來自無錫南湖怡養院、20%來自其他街道服務中心及小區內老人,剩下31%來自網絡問卷星。
其中南京走訪的歐葆庭養老機構的定位針對高端養老,月收取費用在15000元以上;南京愛德仁谷,泰州頤年康復養護中心,夕陽紅寓所及無錫南湖怡養院則只是普通養老,月收取費用在幾千元不等。
2.問卷分析及結論
(1)各年齡層老人選擇以養老儲蓄進行投資的人數分析
雖然調查的393名受訪老人中,只有96名(24.43%)老人表示會將養老儲蓄用于購買基金、債券、保險等投資渠道,與存入銀行儲蓄(59.03%)相比更顯稀少。但是,通過將老人投資意愿與其所在的年齡層次進行交叉分析,我們發現,在受教育程度與思想開放程度等可能因素的影響下,年齡層次與投資意向呈現明顯的負相關性,即年齡越小老人往往具有更強的投資意愿。由此可見,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投資、理財等觀念的越發深入人心,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老人選擇將養老儲蓄用于投資保值、自給自足,也會有更多的老人愿意以基金、債券、保險等方式作為養老儲蓄的投資方式。
(2)老人選擇以養老儲蓄投資的主要條件
在我們的分析中,有24.43%的老人正在將養老儲蓄用于投資,72.19%的老人認為將養老儲蓄用于投資理財與存在銀行里相比更有優越性,而其中認為投資更具優越性卻遲遲未下定決心進行投資的老人中超過半數認為政府組織的投資項目更具公信力,若有合適項目就會參與投資。由此,我們發現,若將來政府充當養老產業、金融機構和老人之間的公信人,老人會對投資具有更大的信心。
四、解決問題——提出建議
面對目前老年人具備投資意向卻擔心信用風險的情況,目前的金融機構——老年人的單向投資渠道已逐漸不能滿足老年人日益發展的投資需求。面對這種情況,筆者認為,是時候將養老產業以及政府力量拉入老年儲蓄的投資模式里,通過商業性和政策性兩方面誘導,為老人和社會提供一個標準化的、可持續性強的投資渠道。在目前的構想中,四大主體應具備如下的關系:
1.老人對養老產業:根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推算,2017年,全國65歲以上人口約為1.7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約為12%左右。老年人經過半輩子的打拼,身上蘊含著深厚的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可以給養老產業帶來巨大的資金投資。有統計顯示,我國退休的人員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專業技術人員達700多萬,其中高層次的約70萬,這些專家的智慧是一筆很寶貴的財富。可以通過老人董事會、老人大學等形式在養老產業中得以實現。
2.養老產業對老人:養老產業主要包括:養老服務、養老地產、養老金融、養老相關產品四個領域,養老產業可以給老年人提供實實在在細致入微的服務,既可以提供老年護理、醫療健康等專業服務,讓老人可以享受到比醫院更細致,比家里更專業的服務;又可以提供老年旅游、老年培訓教育等增值服務,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3.老年人對金融機構:老年儲蓄若脫離于銀行儲蓄的傳統模式,而投入基金、保險等理財產品,將極大地拓展金融機構的流動性,為金融市場帶來活力。
4.金融機構對老人:國務院發布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明確提出:“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和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改進和完善對社會養老服務產業的金融服務、增加對養老服務企業及其建設項目的信貸投入。積極探索拓展社會養老服務產業市場化融資渠道。”金融機構正在加強完善養老金融服務體系、加強養老金融創新,以便更加適應老人的養老金融需求,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
5.金融機構對政府:金融機構的發展時刻受到政府的監管,金融主管當局對金融機構實施著全面性、經常性的檢查和督促,并以此促進金融機構依法穩健地經營和發展。這一關系不僅強調了金融機構的合法經營,也使金融機構對老年投資的使用更加合法、透明,切實保障了老年人的利益。
6.政府對金融機構:政府可以采取財政性資金存款調度機制,對特別支持老年產業和完善養老金融體系的金融機構進行政策傾斜,提供稅收優惠等優惠政策,刺激金融機構向更適應老齡化社會的方向發展。
7.政府對養老產業:據《中國財政統計年鑒》顯示,2014年政府社會保障支出達1.6萬億元,為促進養老產業的發展,政府可加大對養老產業的財政支出,同時向養老產業提供稅收優惠、用地優惠等優惠政策。政府甚至可以在養老產業中成立國有控股企業,加強對養老產業的控制,確保資金運用到養老產業的建設上。
8.養老產業對政府:我國人口老齡化具有基數大、增長快等特點,據民政部統計,2001年老年收養性覆蓋率只有78%。據調查,全國約有1400多萬老年人要求進入老年福利機構養老,而各類福利院的床位只有一百多萬張,遠遠滿足不了老年人的需要。
養老產業的發展,正是迎合了老年人們的切實需求,并能深刻緩解老齡化社會伴隨的社會養老問題。
9.老年人對政府:廣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在全國范圍(港澳臺除外),對5000名城鎮受訪者進行隨機電話訪問,了解全國城鎮居民對政府養老保障的評價。調查顯示,多達66%的受訪者認為政府養老保障能讓民眾安心養老。老年人對政府擁有天然的信任和支持,相信政府會盡力保障老年人安享晚年。若政府參與入老年儲蓄的投資模式中,為其信任的金融機構和養老產業背書,相信也會加強老年人對養老金融和養老產業的信任度,促進養老產業向著更豐富、完善的方向發展。
10.政府對老年人:隨著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深,關注老年人就是關注民生,國務院2013年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為2020年我國養老規劃的愿景是: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功能完善、規模適度、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
11.金融機構對養老產業:金融機構在國家政策優惠的引導下,可以適當地通過產業基金等方式對養老產業進行投資、入股,也可向養老產業提供一定的貸款優惠。
12.養老產業對金融機構:通過對人群規模,增速以及消費能力的分析和預測可以發現,養老年產業現階段的市場規模已超萬億;且隨著目標群體的增加和消費能力的提升,未來的市場規模將是數十萬億的級別,長期來看養老產業是一個朝陽行業。相信養老產業經過初期的大量投資和政策優惠后,具備著自我活血能力,能反過來向金融機構提供高收益的返利,豐富金融機構的收入來源。
通過四個部門之間有機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筆者有理由相信,這將會極大的為老年人儲蓄投資提供投資方向與信用保護。屆時,老年人不僅可以定時收到投資所帶來的利潤收益,更可以將自己的投資定向用于養老產業的建設,從而在不久的將來收獲更好的養老服務。從“老有所養”至“老有所為”的轉變就在于此。
五、結語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經濟需求也被提上了日程,開始追求一個更加幸福、高質的晚年。而存款利率逐漸調低、理財形式單一的現狀,使得有限的幾種投資方式往往缺少吸引力,這都大大阻礙了老年人儲蓄資金的有效利用,對于老人的福利享受和經濟的發展都并非利好消息。面對難以滿足的需求,我們試圖構想出一個有機的多部門聯動的新模式新型的投資模式,在有效保護老年人隱私和資金安全的前提下建立起一座資本橋梁,溝通老年人和金融服務機構,以便老年人積極參與資本市場,更快更好地實現滾雪球式盈利,達到合作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