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源
摘 要:歷史作為一門基礎性課程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它具有的獨特辯證性和歷史性對學生形成創新思維有著重要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無論環境如何掌握歷史都成了很多領域的必備技能。但是目前初中生的歷史學習效果和預期相比并不理想,很多學生在學校和生活中都對歷史這門學科產生了抵觸情緒。由于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也有了更多的要求。歷史解釋素養作為《初中歷史課程標準》所要求的學生核心素養之一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關鍵詞:初中歷史 新課改 教學創新
引 言
隨著新時代下對教育越來越重視,新課標改革對歷史教學又有了新要求,規定歷史教學要呈現多元化的特點,在《歷史課程標準》中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歷史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這就是說,初中歷史教學必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使學生得到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我們的歷史課程目標就應是多元化的[1]。新課改背景下的歷史教學創新在初中階段的課堂中不僅僅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學校提高教學水平的重要措施。
新課改要求初中歷史教學要著重引入“歷史解釋素養”的能力建構,從而改善初中學生對歷史學習方法的誤解,改觀初中學生對歷史學習方法的誤讀,更能契合“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歷史唯物主義觀的內在要求。其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功能體現為:突出歷史學科的科學性、培育學生學科探究能力、賦予學生良性思維習慣等三個方面。[2]初中學生在學習中需要的其他素養也要通過歷史解釋來體現,而對于教學來講,初中生歷史解釋能力的培養,是新課標的具體體現,可以充分展示中學生的歷史水平,也是提初中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內容。所以學生在初中階段必須自覺地培養歷史解釋素養。
1初中歷史教學創新的切入點
而對于初中教學的創新點“歷史素養”來講,歷史之所以被認識,離不開史學家對事實及其意義的闡釋。從廣義上來說,歷史解釋能力是指對某一歷史問題的認識水平,在歷史理解的基礎上,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能力。狹義上來說,就是指按照一定的思維方式和邏輯對歷史材料的解讀。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是存在差異性的,它可以被預見甚至可以被測量[2]。歷史解釋能力由易到難可分為“史實與解釋的辨析、不同歷史解釋的認識、歷史事實與現象的合理解釋、不同史實的比較說明和恰當的史學評價”這五個層次。
2目前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培養初中生歷史解釋素養必須要學校的配合和支持,但在實際中,初中生目前對歷史解釋素養的具備還有一定的偏差和不足,并且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首先在態度問題上,因為歷史不是主科目所以就不加以重視,在面對歷史解釋題上潦草應對;其次對待初中歷史的問題上,學校沒有采取正確的引導工作來鼓勵學生對歷史的學習,學生的學習方法還不完善,學習歷史知識的基礎還很薄弱,表現出不同的傾向性。有的教師在培養學生時教學儲備不足,沒有做好相應的備課工作。
3新課程理念下初中歷史教學的方法
3.1注重知識積累,擴充學生知識面
初中生思維活躍,邏輯性強,教師應當把握好這一點,有針對性的引導學生產生對課本閱讀的興趣,培養他們閱讀課本的好習慣。同時歷史是多姿多彩的,僅僅是課本知識不能讓學生獲得真正的歷史感受,這就需要通過歷史閱讀來填充這個漏洞。史料內容是我們學習歷史必不可少的內容。豐富的史料可以擴充學生的視野,加大學生對歷史的接觸面。
因此在學習課程的這段時間里,教師需要起到引導的作用,通過規整材料,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學習中自覺地接受閱讀。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自行查閱歷史資料,在查找的過程中也會進行相應的思考,有助于學生在歷史知識的學習中更加理性全面的認識歷史、評價歷史,最終提高歷史理解能力。而學生在閱讀后會形成短時記憶,這就要求學生把自己的感受及時的記錄下來,在閱讀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內容或者與作者產生共鳴的地方,不斷在腦內進行探索和研究,形成自己的歷史理論。
3.2在知識中提取有效信息
通過基礎閱讀、擴展閱讀和策略閱讀來擴充自己的知識面。要充分的利用教材,將課本中的知識轉化為問題并且提出自己的見解,讓學生有針對的從課本中提取有效信息,解決相關歷史問題。目前初中生在對歷史的理解和掌握上都有一定的偏差,教師可以教學生用思維導圖的方法來分析抽象歷史理念,在紙上建立思維導圖的過程就是在腦內形成網絡的過程。以課堂教學為例,分三步:第一步,課堂上注意歷史發展進程的展示,給學生留下清晰的思路;第二步,要求學生整合一些知識體系,如整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由產生、初步發展,到進一步發展的線索”;第三步,放手讓學生自己構建自己的圖式,如學完法國大革命,你獲得了關于法國的哪些信息?有些學生會以法國革命進程為主干,引申出拿破侖、資產階級政體等旁枝末節;有些學生則以拿破侖為突破口,講述其一生的革命歷程,側面反映法國革命的艱辛。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建構圖式,不同的圖式反映出個人的解釋視角、側重點,及理解的深度和廣度。
3.3設計具有啟發性的教學問題
初中生歷史解釋素養的問題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歷史解釋的對象是歷史問題,而提問也是激發學生歷史思考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目的不是為難學生,而在于教會學生如何思考,如何對簡單的歷史現象進行深入分析,追根溯源。
只有教師向學生提問,學生進行回答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學循環。教師要合理利用教材,幫助學生學習到課本內容,對課本內容提出合理的質疑,將學生的思考力引向思維深處,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地提車自己的見解和問題進行師生之間的共同探究。在對教材的學習中,教師應當注重四點:第一,要引導學生關注史料出處;第二,要引導學生提取史料有效信息,并判斷其科學性;第三,圍繞史料有效設問,幫助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第四,依據史料加深學生對歷史理解、解釋的認識。教師通過巧妙的問題設計,層層深入,引導學生分辨不同的歷史解釋,嘗試從源頭上尋找史論或史評的原因并加以分析和評述。
3.4對材料進行恰當合理的分析
初中歷史的學習是靠材料的不斷積累支撐起來的,材料作為歷史學習的基礎,在引導學生學習歷史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充分利用教學素材,在歷史的學習中不斷進行歸納和總結,引導學生在材料里得到有效信息并可以充分利用。
4結語
教師在課堂中起引導作用,在基于初中歷史解釋素養的培養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布置任務,讓學生主動地去學習歷史收獲學習歷史的樂趣,讓歷史學習更加有效率,從而構建初中歷史有效課堂,促進了初中生歷史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梁瑋. 試論新課標下初中歷史教學方法的創新及對策[J]. 才智, 2018(12).
[2] 劉雅雯. 教師助力學生歷史理解和歷史解釋素養的養成[J]. 中學歷史教學, 2016(7):9-11.
[3] 閆利云, 王愛平. 學生歷史素養培育的目標、內容與策略[J]. 教學與管理, 2018(4):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