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孫古·達毛拉
【摘 要】當前外業在勞資關系治理方面,出現了進退兩難的境地。在對中國員工的薪酬待遇,加班要求,員工地位,工傷補償,合同管理等方面,都出現了一些問題,特別是緣于中外員工差異化,區分化的對待等問題引爆的一系列社會激烈討論,引起了相當一部分在華外資企業和外資企業員工的強烈不滿。在這種背景下,著眼于國際勞工標準,以在華外資企業為對象,研究我國勞動法律法規相關問題,就是十分迫切和有必要的了。
【關鍵詞】外資企業;國際勞工標準;法律規制
一、引言
從1978年改革開放時起,我國外資企業經歷了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一直到如今的繁榮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外資企業在解決我國勞動力就業問題、促進國民經濟增長、提供企業生產管理經驗、推動我國企業技術革新等多個領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外資企業數量的不斷增多,外資企業在管理思維、管理模式、文化理念等多個領域,與我國民眾的分歧越來越凸出。
二、中國外資企業中的勞資關系現狀
(一)中國批準的國際勞動公約
在新中國建立之前,國民政府已經簽署了14個國際勞工公約。1949 年新中國建立以后,我國政府對國民政府簽署的國際公約進行了重新梳理和規范。1984年,我國政府承認了國民政府時期簽署的14個國際勞工公約具備效力。在此之后,又先后簽訂了10個國際勞工公約。總體來看,我國政府批準國際勞動公約的特點如下:
(1)批準加入的國際公約數量較少。目前我國批準加入的主要的公約只有20多個,這在國際上數量是非常少的;
(2)批準加入國際公約的進度較慢。多年來,加入國際勞工公約的數量相對較少,平均每年加入國際公約的數量不到0.5個;
(3)內容銜接也不夠深入。許多深層次的勞動內容,都沒有與國際接軌;
(二)中國勞動立法與國際勞動公約接軌之現狀
近年來,我國開始逐步重視法制建設,加大立法力度,先后出臺了《勞動法》、《就業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特別是2010年以來,更加重視與勞動相關的配套法律體系建設,2010年頒布了《社會保障法》,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勞動保障體系。同時,為了與國際接軌,逐步加入了一些國際公約。
1.禁止強迫勞動制度
國際勞工組織反對強迫勞動,出臺了一些公約,對禁止強迫勞動做了規定。例如,國際勞工組織的第29號公約,即《強迫和強制勞動公約》,就專門對反對強迫勞動做了原則性的禁止。
2.平等就業權
平等就業權是國際上公認的勞動者的基本權利之一。早在1951 年,國際勞工組織就對平等就業等權利做出了規定。例如,國際勞工組織的第100號公約,即《同工同酬公約》,明確提出同工同酬的原則,也就是工作報酬的制定不能因種族、性別、年齡而異。其實,我國從法律和政策上,也提出了平等就業的理念。
3.自由結社與集體談判權
從國際情況來看,自由結社和集體談判是勞動者的基本權利。所謂的自主結社,就是指工人或者員工,擁有自主建立相應的聯合組織或者選擇加入組織的自由。這種組織可以制定自己的章程,并且無須得到相關部門或者機構的批準。
4.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保障制度與外資企業勞資關系有著緊密的聯系,所以也應當重點關注。從國外的實際情況來看,大部分發達國家都建立了完善的勞動保障體系,可以說是從搖籃到墳墓,都能夠享受到好的保障,但是,從中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差距還是非常大的。
(三)現階段中國資企業勞資關系的特點
當前,我國勞資糾紛呈不斷增長趨勢,主要呈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非公有制企業特別是外資企業勞動爭議增長迅猛。
(2)企業勞動糾紛情況復雜、影響深遠。
(3)外資企業員工付出了巨大的辛苦和努力,但是沒有享受到企業發展的成果。
三、中國外資企業存在的問題
(一)國內勞動法律法規方面存在的問題
我國的外資企業勞動立法走過了一個漫長的由分到統的過程。在歷史上,我國截至目前共頒布了三部調整外資企業中的勞動法律關系的法律,即《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外資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目前,我國新出臺了勞動法,對于國內各類企業的用工情況作了統一的規定。之后,國家又出臺了《勞動合同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從而形成了我國現行的勞動相關法律法規體系。近期,國家又高度重視和諧勞動關系的問題,專門出臺了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意見,主要目的是緩解用工矛盾,提高員工在企業工作中的滿意度和幸福感。
(二)勞動主管部門的行政監督上存在的問題
我國在行政監督管理領域,存在著明顯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行政監督管理人員力量明顯不足。
第二,行政監督干預的動力不足。
第三,勞動監察流程不規范、制度不完善。
(三)中國外資企業勞資糾紛解決機制上存在的問題
盡管從法律層面上來看,我國建立了完善的勞動糾紛協調解決機制,例如,明確規定了勞動仲裁在勞資糾紛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明確了各級工會的重要作用。但是,從實踐來看,工會的作用根本發揮不出來,仲裁機構的作用也難以發揮,有時候甚至傾向于企業一方,根本難以保護工人的權利。
(四)中國外資企業內部自律和中國員工的意識上存在的問題
從企業層面來看,外資企業之所以進駐中國,絕不是過來傳播技術、干慈善事業的,他們來的目的就是看中了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和豐富的市場需求,主要通過要素的成本優勢,發展本國的經濟。
從員工層面來看,他們受到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太深,權利意識并不強,只要能諒解的,一般都不會追求,也奉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主義。
四、中國外資企業勞資關系的法律規制
(一)逐步完善與國際勞工標準相一致的勞動法律體系
1.完善結社權和集體談判權法律法規。
2.完善在廢除強迫勞動方面的法律法規。
3.完善在平等就業權方面的法律法規。
4.完善在童工問題上的法律法規。
(二)完善勞動主管部門的行政監管
當前形勢下,必須要采取有效措施,充分發揮行政部門在勞動關系方面的積極作用,從而關系,將國內勞動者的利益放到第一位,從而真心實意為他們服務。一是政府在處理勞資糾紛的時候要增強自身的服務能力,政府的介入不是簡單的壓、管、控,而是運用科學發展觀做好勞資關系的風險控制。二是增加勞動監察部門的人員力量。
(三)在中國資企業建立勞資糾紛解決機制
企業是自主經營、自付盈虧的獨立經濟體,企業效益是企業的生命。外資企業也離不開這個規律與道理。但是外資企業在全球經濟放緩的今天,中國已經步入了人口老齡化的進程,而大量外資企業還處于勞動密集型的狀態,資金與技術門檻都不高,大量的外資企業在利潤率下降的情況下壓制工人的工資福利待遇己成了不爭的事實。
(四)引導中國員工樹立勞動維權法律意識
當前,我國外資企業勞資關系之所以出現諸多的問題,還與我國勞動者的思想意識有關。長久以來,我國受到封建思想和傳統計劃經濟時代思想的束縛,資方一直占據著強勢和主導地位,而勞方幾乎沒有多少話語權,所以導致了資方一再侵犯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因此,未來我國勞動者必須從自身思想上進行改變,著重樹立以下三種現代勞動思想觀念:
1.樹立權利意識。
2.樹立法治觀念。
3.樹立集體觀念。
【參考文獻】
[1]劉曉磊. 河北省中小企業勞動關系質量現狀與對策分析[J]. 財訊, 2017(28).
[2]汪興旺, 盧毅, 李建煒,等. 淺談企業如何構建和諧勞動關系[J]. 經營管理者, 2017(19).
[3]陳龍巖. 國有企業勞動關系管理實踐與思考[J]. 商品與質量, 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