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檔案的建立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是中職院校進行全面的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從中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和心理健康檔案建立的模式以及當前我國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出發。表明了中職院校建立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對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中職生;心理健康檔案;心理健康教育
中職院校的學生在中學生中屬于比較特殊的群體,他們大多數是由于知識水平沒有達到順利升入高中的標準,從而導致他們選擇進入中職院校。因此,對比普通順利進入高中的中學生而言,他們大多數存在自卑心理,對自我學習的自我效能感較差。中職學校的攻擊行為和欺凌現象也屢見不鮮,因此,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隨著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斷推進,學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檔案的價值認識得到深化,并且確認了心理健康檔案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設性意義。2001年,遼寧省教育局明確要求全省中學在“十五”期間必須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其他省份和院校也開始效仿,建立起本校的心理健康檔案。因此,中職院校為了能了解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的具體狀況和該年齡階段的人格特點,需要建立起完善并且全面的心理健康檔案,分析學生中存在具體問題以及產生的原因,以便中職院校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從而有針對性的順利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做好學生的心理咨詢工作。充分發揮學生的內部潛能,運用其主觀能動性,實現自我的全面健康發展。
1.我國中職生的心理健康的狀況
1.1心理健康的標準
對于心理健康的標準的研究,國內外都有過相關的研究和敘述,但是都沒有形成統一和固定的形式和內容。我國學者王效道提出了心理健康的三個基本原則:首先是心理和環境的具有統一的協調性。其次是心理和行為具有完整的整體性。最后是個體的人格具有穩定性,保持自我人格的統一性。但是根據心理衛生協會的的心理健康判斷標準,他們將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的具體內容分為五個方面:情緒穩定性標準、焦慮適當性標準、人際關系和諧性標準、對現實感知的允許性標準、心理適應性標準。
1.2中職生的心理發展狀況
根據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社會發展八階段理論,中職生處于自我同一性認同對自我同一性混亂階段,該階段矛盾和沖突的解決不僅需要之前階段矛盾的解決,而且需要學生積極發揮自己的獨立性和自主性,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和自我人格的特點,發揮自己的個性,積極成長。而且該階段的沖突是否能順利解決也會影響下一階段個體親密關系的建立,甚至對個體的人格發展和穩定性產生重要的影響。
隨著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使得我國的教育和科技等領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21世紀的中學生在享受到科技帶來的巨便利時,不可避免的會受到網絡垃圾的污染。這給當代的青年學生帶來了許多機遇的同時,又使他們暴露在社會發展的挑戰之中。而這其中的適應問題屢見不鮮,從而導致各種心理疾病的產生。對學生個體和社會的健康發展帶來了很多隱患。
中職生處于青春期階段,是從幼稚向成熟階段過渡的時期,這一階段的心理發展也是最為矛盾和激烈的一個階段。主要的心理特點體現為:自我意識水平明顯提高。其中包括,自我評價越來越客觀和學會按照社會的標準和需求進行判斷,自我體驗開始加深,但是穩定性不夠,最后是自我控制水平有所增長,但是總體而言,還是會容易沖動、易怒。意志品質不斷發展,中職生在克服困難,完成既定目標的決心上也得到提高。但是根據有關數據調查,中職生中有近30%的個體存在心理問題,人際關系的不和諧、經濟壓力過大以及激烈的就業形勢等問題,都很有可能導致中職生的自卑、壓抑、焦慮問題。因此,當代中職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樂觀,需要學校和社會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健康、全面的發展。
2.心理健康檔案模式的建立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從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入手,通過建立學生心理檔案,不僅可以掌握每個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還可以動態的監測學生心理變化情況,對有心理危機的學生還能早發現,早干預,防止極端情況發生,有效的做到預防、預警和干預;學生家長也能通過網絡隨時隨地查看到孩子的心理檔案,有利于學校、社會、家庭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2.1 心理健康檔案的基本思想
心理檔案的建立應該是面對全體對象,只有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才能促進學生整體健康水平的提高。檔案的內容應該要反應學生的成長狀況,并且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促進學生成長。要注意檔案隱私的保護,提高檔案管理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最后,要科學合理的利用檔案信息,而不是將之束之高閣,否則就沒有達到檔案的應用目的。
2.2心理健康檔案的基本內容
心理檔案的基本內容應該包括學生的橫向和縱向發展資料。橫向資料包括學生的個人基本信息,例如:學生的家庭情況、身體狀況、學習狀況等,還有反應學生心理特點的詳細資料,包括智力狀況、情緒特點和一些其他測驗的結果等。縱向資料則包括學生的過去狀況,現在的情況和未來的發展預測等
2.3心理健康檔案的基本原則
保密性原則是心理健康檔案基本原則,是出于對學生的隱私保護也是教育工作者基本的道德素養。其次,要遵守客觀性的原則,檔案的資料除了包括量化的測量結果,也包括通過主觀訪談和觀察收集來的信息,其中不可避免的導致存在一些主觀判斷和推測。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建立心理健康檔案的過程中要保持客觀的態度和實事求是的原則,謹慎給學生做出推斷和避免貼標簽。
3.我國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及重要意義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素質水平的全面提高。從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事業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很多學校已經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由于我國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經驗的積累不足,理論和實際的研究尚未系統化和全面化,從而導致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上建設尚未完善。
近十年來,由于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學者對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關注,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如何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納入正常的教學系統,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體系,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國的素質教育中發揮自己的作用,是社會和教育工作者應該努力的方向。
4.心理健康檔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
4.1建立心理健康檔案,有利于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區分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和思想道德品質問題,讓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時得到心理學專業人員的幫助。
在當下的教育系統中,很多學校將德育課和心理課混為一談,兩者之間沒有明確的區分,一個學生可能由于出生的原生家庭環境的冷漠和忽視,從而導致其性格被動、消極。對世界的評價為不安全和不值得信任,但是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眼里可能就定位為該同學缺乏社會主義價值觀,集體主義意識不強。從而開展思想政治工作,采用教育和懲罰手段。這些做法很容易導致學生的厭煩和反感,很可能會加重學生的逆反和厭學情緒。而且有關的教育工作者曾經對斯金納的操作性行為主義的懲罰強化進行過后果的追蹤調查,發現受到懲罰的學生并沒有學會正確的行為模式和調整自己的錯誤認知,只是學會在下次犯同樣錯誤的時候,采取更為隱蔽的做法,避免被教師發現。因此,心理健康檔案的建立不僅能夠有效地預防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概率數,而且通過健全、完善的心理健康檔案可以給思想政治工作者、輔導員和心理咨詢工作者提供有效的判斷依據,這將可以大大的降低教育者在工作上判斷的失誤,明確的區分出思想政治問題和心理健康問題。
4.2心理健康檔案的建立,有助于心理教育工作者具體分析不同班級的特點和不足,開展心理健康活動課。
利用心理健康檔案,心理教育工作者可以及時、準確的掌握學生的額性格特點、智力發展狀況、個人能力和興趣等具體情況,及時的發現學生在心理發展上的薄弱環節和班級存在的多數問題。憑借心理健康檔案,心理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網絡上收集到的測評數據,進行數據分析,并且和全國常模相比較,評價低于或者高于常模分的因子項目,并以此為依據,為不同的班級量身定做合適該班級的團體輔導合作課。例如,利用癥狀自評量表進行數據的分析,發現該班級的人際敏感分數和焦慮因子分較高,就可以以此為依據設計有關合作和減壓的團體輔導課。通過心理健康檔案的數據和資料,量化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讓心理教育者開展有目的有計劃的行為訓練和認知重構,積極調整學生扭曲的信念系統,從而達到讓他們心理全面發展的目的。
4.3心理健康檔案的建立,有助于中職院校順利的開展心理咨詢工作。
心理咨詢是心理咨詢師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幫助求助者發現自身的問題和根源,從而挖掘求助者本身潛在的能力,來改變原有的認知結構和行為模式,以提高對生活的適應性和調節周圍環境的能力。但由于在中國社會上,心理學專業和心理咨詢級治療還是一門新興學科,很多人多心理學和心理咨詢存在很多的誤解,認為只有心理變態和精神病患者才需要尋求心理學的幫助,從而導致很多需要心理咨詢的同學諱疾忌醫,不敢主動的走到咨詢室的大門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專業幫忙。導致自己已經存在的心理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加深變得更為嚴重,更有甚者導致思維混亂、言語不清,難以溝通,甚至嚴重者產生輕生和自殺的念頭。心理教育工作者可以在進行檔案資料收集的過程中介紹心理學的知識,消除學生對心理學和心理咨詢的誤解。其次,通過對心理資料的分析和判斷,找出心理出現問題的同學,心理教育工作者可以走出咨詢室的大門,主動進行邀約或者和他們交流、談心。對他們進行心理調適,從而到達能夠心理矯正的目的。
4.4建立心理健康檔案,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開展長效的追蹤機制。
學校系統的心理健康檔案的建立機構,應該會考慮到心理檔案資料的時效性,無論是學生的基本信息還是通過心理測評獲得的測驗數據,都有自己的使用時間和期限。學生的心理發展也是曲折、螺旋式的發展,是會發生改變的。因此,學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應該要考慮到學生資料的及時更新問題,從而應該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進行有計劃和有目的的長期追蹤調查。對一些心理有問題的學生進行跟蹤訪談,保持對這些學生的信息敏銳性,有針對性的提出相關的建議和有效的心理治療方案,并且及時進行信息的更新和分析。避免學生的心理不斷的陷入消極方面。
4.5建立心理健康檔案,有利于心理教育工作者進行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況的分析,開展相關的課題研究,給社會和學校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情況提供依據。
心理學教育工作者在學習了大量的理論知識后,需要對自己的理論系統和對學生的認知正確與否進行有效性和客觀性的檢驗。通過研究,可以培養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識,促進教師對心理學和學科教育的教學理念的理解。而且通過開展相關的心理課題研究,可以加深心理教育工作者對學生當前的心理狀況的了解。找出學生產生一些消極心理的原因,及時采取干預和防治手段,消除不良影響。而且可以給其他學校和社會的有關人員,了解中職生的心理狀況和心理因素的相互關系提供一份較為合理和客觀的依據,重視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全社會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簡而言之,中職院校心理健康檔案的建立不僅能夠幫助學校的教育工作者有效的區分心理問題和思想政治問題,而且有利于學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者順利開展心理教育工作和心理咨詢服務。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時的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開展防治和干預計劃。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全面發展,為社會培養健全和完善的人才提供自己的一己之力。
參考文獻:
[1]逄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危機檔案建設研究[J].蘭臺界,2015(17):63-64.
[2]丁睿.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及制度建設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08.
[3]梁英豪.大學生心理檔案及其測評系統研究[D].西南大學, 2008.
[4]梁守英.建立大學生心理檔案加強心理健康教育[J].新鄉學院學報,2005,22(3):98-100.
[5]馮濤,張艷紅.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檔案建設研究[J]. 蘭臺世界,2015(17):14-15.
[6]程宏.中職生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分析及對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34):94-97.
【作者簡介】黃麗聰(1983-),女,廣西南寧人,廣西工業技師學院心理教師
本文是2014年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全國教育科研規劃課題《職業院校積極心理健康教育及技術應用研究》(課題審批號:ZJ-V14-99)子課題《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的建立及在中職學校班級管理、學科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