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立群
摘要:在發展日新月異的中國大陸金融業之中,人才方面自然面臨著越來越高的相應需求。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國大陸金融業所表現出的發展現況,同時也分析了其在金融管理專業人才方面之需求現狀等,此后則對本地區相應的金融管理專業人才需求情況加以必要的分析,將之和如今“產教融合”這一背景相互結合,對與之有關的院校中培養金融管理專業人才這一方面做出了相應的探討。
關鍵詞:產教融合;高水平專業建設;金融管理專業人才
作為如今各種院校都將之定位為“教育特色”的產教融合,其可以說是如今教育活動表現出的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產”和“教”兩者之間的深度融合能夠將大到社會服務,小到教育教學的一系列活動“融為一體”,其一方面能夠保證技術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人才的培養活動之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把企業和院校兩方面各自獲得的研發成果切實地轉化為與之有關的生產力,從而保證產業升級轉型、企業技術進步等目標落到實處,對地方經濟發展作出更好的服務。也正因如此,對產教融合予以真正意義上的深化,對于提升職業教育方面之改革發展活動有著顯而易見的“戰略性意義”。
一、中國大陸金融行業對人才所表現出的需求
眾所周知,在如今的“經濟全球化”趨勢愈發明顯的現代社會之中,金融業已經成為了一種“標志性產業”,而這一行業在社會經濟不斷向前發展進步的過程中,所占據的社會地位也顯得越來越重要。在“經濟全球化”于世界范圍內體現出越來越深入的發展進度之中,經濟社會生活領域之內,“金融”所滲透到的方面也顯得越來越廣泛。在這樣的背景下,金融業自然會獲得蓬勃發展,金融管理方面的人才培養方面也自然面臨越來越高的要求:
(一)行業發展變化日新月異,金融管理專業人才需求更新速度加快
長久以來,金融行業都有著不慢的變化發展速度,金融業態的“更新”更是體現出很大程度上的隨機性和快速化特征。為此,在金融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過程中,一方面要對先前的金融機構在人才這一方面體現出的“傳統需求”有所顧及,另一方面也有必要對各種形式的新型金融業態在人才方面體現出的全新需求做出相應的考慮。曾有研究者在其作品中提出:在如今,“消費經濟”已經擴展到了整個世界的范圍內,一系列虛擬形式之金融服務誰都能夠在互聯網追蹤“生根發芽”——如第三方支付業務便是其中一個典型例子,而近段時間以來,消費金融同樣也成為了社會上眾多機構競相追逐的一個重要的領域,在相應的金融管理人才方面自然也體現出了供小于求的局面。
(二)綜合化經營的金融業,需要人才具備綜合經營能力
截至目前,中國大陸的金融業態和先前相比已經產生了很大程度上的改變——其從最早的“完全混業”時期開始,經過此后的“分業經營”時期的過渡,在如今已經借助于金融企業的專業控股方式或者不同的企業彼此間相互參股的辦法,以及各種產品和與之有關的局部業務彼此間形成的交叉經營關系——即實質上構建起了類似于歐美方面之“綜合經營”方式,但其所表現出的程度卻和歐美方面相差甚遠。中國大陸的金融機構一方面在與之有關的各種法律法規體系、監控和防范其中風險的制度體系、經營管理方面表現出的水平等方面都缺乏完善性等狀況之外,另一方面也沒有足夠數量的綜合經營方面之人才。為此,金融綜合經營這一活動一方面需要相應的“復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也需要諸如理財、投資等方面的“專業能手”——若無此兩種人才,其綜合經營活動則必然難以體現出“活力”——如今,中國大陸的金融業盡管先后吸納了為數不少的專業人才于其中,但其依舊難以真正意義上適應監管、經營各種金融綜合活動之所需。由此來保證金融綜合經營活動形成盡可能科學的人才激勵方面之機制,從而保證其中監管、經營等方面之能力,由此來提供發展源泉給相應的綜合經營活動。
(三)國際化的金融體系,要求其間應“人才多元化”
一般來說,“多元化”講究的是人才要保證足夠的知識儲備,其中除了保險、金融、銀行之類內容外,還會在很多時候和政治、經濟之類方面形成聯系,同時也應保證事業的開闊性(很多時候都要從國際層面著眼),由此來保證其能夠在信息時代之中獲得真正意義上的適應度。作為金融業人才,必須擁有經濟、法律等方面的一系列有關知識,最大程度上掌握從銀行到與之有關的期貨、保險、證券之類眾多知識并將之融會貫通,此外,作為金融業從業者,沒還應具備盡可能豐富的金融行業方面之從業經驗,在其中兼具組織協調、人際交往等方面之能力和優良的職業操守。在“經濟全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的如今,是不是能夠培養出高素質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并由此和國際競爭活動相互適應,已經成為了金融行業在越來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足之最關鍵一步
二、對產教融合背景下高水平金融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
在金融行業體現出越來越旺盛的中高端人才方面之需求這一背景下,與之有關的院校對相應的院校對金融管理專業人才之培養活動有應如何著手呢?上世紀末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臺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法》中提到:包括金融管理專業在內的一系列教育活動之課程均應面向實際情況,細分出一系列的具體職業,其教育活動之“第一目的”在于令學生得到其日后從事的某一種類之行業方面所需要的一系列知識和其間的實際技能。在學生完成了與之有關的學業之后,多應擁有在勞動力市場中立足的資格和必要的能力——由此可見,在如今的“產教融合”這一大趨勢之下,相應的院校方面在培養金融管理專業人才這一方面應采取以下幾方面方法:
(一)打好基礎,明確自身定位
作為設置了金融管理專業的相應院校,其所培養的一系列金融管理專業人才應定位為熟悉乃至于精通金融行業之中的各種相關法律法規、金融業務推行的基本流程,了解計算機操作辦法、掌握至少一門外語的“技能型人才”。按照與之有關的調研報告,企業方面多更加歡迎擁有一系列和所學專業有關的實際的操作技能之畢業生——如:在如今互聯網金融“甚囂塵上”的背景下,一系列金融管理專業人才除了要有效地掌握計算機及網絡等方面之基礎應用辦法,還有必要持續地學習和計算機技術有關的各種“掛鉤知識”以保證自身的“與時俱進”。作為開設了金融管理專業的院校,其有必要鼓勵學生盡可能多地參與金融方面的各種知名組織、機構等牽頭舉辦的相應活動——在這樣的活動過程中,學生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金融基礎知識一級與之有關的各種技能方面之學習活動,也能夠提升還能和一眾“兄弟院校”的教師、學生等人群之交流“密度”,還可以保證期間的金融機構可以在短時間內“定向找出”所需之人才,提升學生獲取就業崗位之機會和展示自我能力之平臺。
(二)做好對接,關注企業需求
在如今,產教融合活動應保證做到“五個對接”——首先是企業方面的產業需求和學校方面的專業設置對接;其次是相關的職業標準和教授的課程內容對接;再次是實際的工作過程和開展的教學過程對接;又次是所發的職業資格證書和畢業證書對接;最后是開展的終身學習和進行的職業教育對接。借助于構建“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等機構,最大程度上保證企業、行業、政府等方面在相關于人才的素質、能力、層次、規格等方面需求的關注,“定向培養”出和產業方面需求相互符合的優秀人才。除此之外,其間尤其要強調的一點在于“開展的終身學習和進行的職業教育對接”——換言之就是要構建起具備“開放性”的職業教育體系方面活動機制,由此來保證教育方和企業管理方可以在個體各自不同的職業發展階段,按照自身所需盡可能地對教育和培訓活動予以靈活且有效的選擇。在金融管理專業學生畢業后,其和學校之間的關系并不一定完全脫離——其仍舊能夠借助于學校方面所開通之網絡課程平臺來持續得到相應的學習資源等所需之物,使得學生能夠在畢業后仍擁有屬于自身之“可持續發展性”,可以對其向中高級的專業、管理人才方向過渡產生“推動”作用——誠然,要做到這一點更需要充分提升教師隊伍方面的建設力度,使得學校的教師能夠將自身時刻置于“充電”狀態下,提升學校方面對社會的服務能力。
(三)放眼國際,關注國內發展
在“金融體系國際化”這一方面之趨勢越來越明顯的目前,作為專業建設活動的從事者,有必要保證自身培養的人才除了具備寬廣的知識面之外,還必須擁有相應的國際化視野。要保證這一目標可以變成現實,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借助于一切可能的渠道和形式,有效地提升和國外同層次院校之間開展的合作、交流活動力度——如開展聯合辦學、學者互訪、夏冬令營交流學習師生互換之類都是如此。其次,“互聯網+”形式的各種教育活動獲得興起之后,學校方面也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證或國內、國外所開放的一系列先進的的金融課程資源,是的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對金融管理專業方面的“前沿”知識有所接觸,并由此來保證能夠擁有國內外金融行業知識方面的各種“新時期發展動態”。
三、結語
產業界和教育界采取一系列辦法開展的“產教融合”這一活動,講究的是“共榮、共贏、共建”。為此,與之有關的一系列院校有必要最大程度上重視熟悉乃至于精通金融行業之中的各種相關法律法規、金融業務推行的基本流程,了解計算機操作辦法、掌握至少一門外語的“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為此,有必要充分地尊重人才培養的規律乃至于每一個個體所表現出的發展規律,有效地重視創新能力這一方面之提升活動,并在其間最大程度上提升教師隊伍建設之力度——也只有如此,方才可以保證真正意義上將“產教融合”予以有效的落實。
參考文獻:
[1]專職教師向雙師型教師轉型發展存在的問題及策略[J].朱秋.教育與職業.2016(05)
[2]應用型大學雙師型教師培養的思考[J].張雪同.商.2016(34)
[3]應用型本科專業雙師型教師師資隊伍建設的現狀及其分析[J].唐霞平.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5(08)
[4]論新建民辦本科院校校企共育雙師型教師[J].毛雅菲.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6(01)
[5]加強醫學雙師型教師培養的幾點建議[J].姚偉紅.黑龍江醫學.2013(08)
[6]護理雙師型教師授課質量調查及思考[J].何捷,陳玉琴,陳靖.繼續醫學教育.2013(07)
[7]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J].陸迎霞,王慧娟,馮胤卿.中國城市經濟.2011(02)
[8]雙師型教師評價方案的研究[J].于巧娥,王林毅.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02)
[9]淺論雙師型教師在方劑學教學中的作用[J].朱亮,賈永森,趙舒.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6(20)
[10]基于園校互動的雙師型教師培養模式探究[J].張冬梅,楊飛龍,程利.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7(21)
校級課題:產教融合背景下的高水平專業建設研究,課題編號LJZY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