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潔 林琳
摘 要:民辦高校資助體系的完善讓更多家庭貧困的大學生沒有經濟上的后顧之憂,順利完成學業,為我國培養出了更多優秀人才。但是民辦高校資助體系下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如,受資助學生缺乏誠信和感恩意識等問題。鑒于此,下文對當前我國民辦高校資助體系下學生思想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強化學生誠信教育與感恩教育的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民辦高校;資助體系;誠信教育;感恩教育
引言
伴隨高校的不斷改革,政府出臺了資助貧困學子上學的系列政策和措施,不讓學生因為經濟問題而失學,盡可能達到教育和社會的公平化。目前民辦高校的資助體系發展至今已經基本完善,但在日趨健全化的高校資助體系下,被資助學生卻出現對資助認識不足、欠缺感恩思想、誠信觀念、自立精神等思想問題,需要高校加強對學生的誠信教育和感恩教育。
1民辦高校資助體系下學生出現的思想問題
首先,民辦高校資助體系下學生缺乏誠信意識,其主要表現在:第一,在審定貧困生資格階段,偽造貧困資料,從而騙取助學金;第二,學生出現還貸違約、延期還貸的現象,在近幾年出現得較為頻繁;第三,為獲得獎學金,在考試中采取違紀手段等。其次,缺乏感恩意識。部分接受國家助學金的學生,認為是自己應得,并沒有完全認識到國家和學校對人才培養的良苦用心,也沒有認真考慮如何回報國家;最后,缺乏自立自強精神。近幾年不斷擴大了獎助學金的資助比例,也增加了資助金額,更多學生能夠享受資助,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學生的經濟問題,但也出現了新問題,高校資助體系在經濟上實質是無償資助模式,這種模式容易讓被資助學生有依賴思想,逐漸喪失了自立自強的優良品質。
2民辦高校資助體系下學生誠信教育與感恩教育策略
2.1加強學生誠信規范管理
首先,高校需建立健全受資助大學生的誠信管理信息,及時記錄、跟蹤、儲存和監督受資助大學生的各類信息,實行“一人一檔”管理,并以紙質檔案和電子檔案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規范化、便捷化管理,方便高校和受資助大學生即時查詢學生貸款及還款的動態;其次,建立受資助學生的誠信評價體系。高校應建立一套科學合理且可量化的誠信評價標準,主要包括:誠信評測指標、誠信評測模型、誠信評測要素、誠信評測標準、誠信評測實施途徑等,從而能夠公平、客觀的對學生誠信行為進行評價;最后,制定剛性規范制度。針對受資助大學生制定一套剛性規范制度,以制約其失信行為。例如,在新生入校時就邀請從事個人征信工作的相關人員開展個人征信講座,讓學生認識到個人誠信記錄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有著重要的用途,違約者可能會在以后的申請房貸、車貸或考取相關的職業證書時因不誠信而被拒絕,守信者則享有優先權。也可以將其個人信用行為與學分相關聯,若發生失信行為就取消受資助資格并扣除一定學分等。
2.2多樣化開展對學生的感恩教育
高校感恩教育是系列的教育活動綜合體,不能獨立化和片面化,應該在資助中貫穿始終。比如在開始資助工作的時候,也就是認定貧困生的階段,要加強資助政策宣傳教育,學生從中感受到的國家、社會、學校的努力,激發學生的感恩之心;而資助的評審階段,其制度要公平化、公開化,同時評審要適度傾向比較有感恩思想的學生,從而強化對學生的感恩教育;資助的發放階段,高校要組織開展實踐活動,讓被資助學生成為社會愛心一員,引導學生采取實際行動表達自己的感恩之心,為學生提供反哺社會的機會,有效提升高校感恩教育的水平。
2.3思政 法制 感恩 誠信教育并舉
首先,將學生誠信教育、感恩教育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相結合,并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作用,將感恩與誠信教育通過多種渠道傳授給學生,充分調動和激發大學生潛在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良知,讓學生明白喪失誠信將無法立足于社會。通過在校園中廣泛宣傳大量感恩誠信事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形成講誠信感恩的校園文化氛圍,讓學生從思想上樹立以誠信為榮、以感恩為榮的觀念;其次,學校在進行感恩教育與誠信教育的過程中需要加強與社會實踐的結合。理論教育過于枯燥會影響教育效果,甚至還會讓學生產生抵觸心理,因此,高校可以通過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感受到誠信、感恩的真正意義。例如,學校可以去貧困山區、孤兒院進行志愿服務、可以開展公益勞動等,通過各種實踐活動,把抽象的說教轉化為具體行動,以鮮活的感恩教育活動為載體,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感恩、實踐誠信,讓感恩與誠信觀念能夠內化在學生的潛意識中。
結束語
高校大學生誠信感恩教育是一個細水長流、潤物無聲的過程。學校在進行教育時,要不斷改進教育形式,完善教育手段,充實教育內容,逐步構建完善的誠信感恩教育體系,從而使誠信及感恩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劉悅.高校資助體系下學生誠信感恩教育淺析[J].才智,2016(15):124.
[2]蘇浣釵.從物質幫扶到精神幫扶——談學生資助工作案例的幾點思考[J].文教資料,2017(08):132-133.
[3]宋慶彬,陸全勝.育人視角下民辦高職院校學生資助工作存在問題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5(03):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