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
摘 要: 高等師范院校是“教師教育”的主要基地,其推行的通識教育對教師整體素質的提升有重要作用。本文通過對文獻調研及實證考察發現通識教育存在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與通識教育相悖而行;通識教育理念的認知偏差;學校課程設置不當;師資力量短缺等困境,并提出明晰通識教育理念、調整課程結構、加強教師師資隊伍建設等對策。
關鍵詞: 師范院校 通識教育 困境
部分師范院校以師范教育為主,對學生進行學科專業教育有其必要性,但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變化,專業教育培養模式下的教師越來越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所以在師范院校中推行通識教育對提高未來教師整體素質及促進基礎教育改革有重要意義。
一、師范院校推行通識教育的必要性
(一)我國當前教育變革的需要
中國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過渡到大眾化階段,中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不斷攀升。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高等教育培養模式及教學理念需產生一定的變革。通識教育以促進學生多方面發展為目的,促使學生掌握更多的普適知識,對傳統專業教育進行補充與完善,促使學生適應時代發展,成為博識人才。
(二)通識教育需從師范院校入手
1.高等師范院校培養人才的特殊性
師范院校作為培養中小學教師的重要場所,肩負著重擔。教師作為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人員,對國家未來的發展、進步有重要影響。在師范院校中進行通識教育,有助于學生學到更廣博的知識,易于其對通識概念的理解而不僅僅是掌握本專業知識。師范院校培養的學生大多會走向教師崗位,教師面對的教育對象具有特殊性,學生具有個體差異性,只有掌握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聯、規律,才能更好地傳道、授業、解惑。
2.基礎教育改革的需要
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通識教育的呼聲愈加強烈。但通識教育僅應存在于高等教育階段嗎?答案是否定的,通識教育應貫穿人的一生。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提出,“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并設置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發展的需求,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通識教育不應只存在于高等教育階段,而應從基礎教育抓起。這就對教育者的素質提出一定要求,即教育者必須是有通識教育理念的人。所以通識教育不僅是當前高等教育發展的迫切要求,還應從師范院校著手,因為師范生對未來通識教育的發展落實有重要的作用。
3.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需要通識教育
當前,在教師招聘中關注學科背景重于綜合水平,導致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僅精通學科知識而缺乏教學方法等訓練,導致出現教學低效情況。師范教育是為基礎教育輸送人才,與基礎教育密不可分,培養高素質的教師需要依靠師范院校。所以在師范院校進行通識教育有其必要性與迫切性,其在提升教師綜合素養、促進基礎教育質量的提升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師范院校推行通識教育的困境
(一)對通識教育理念的認知偏差
通識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模式是對傳統專業教育的更新及發展。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陳向明認為通識教育既是大學的一種理念,又是一種人才培養模式①。通識教育的“通”并非“通才”的通,而是“貫通”的通。通識教育是培養有綜合能力、全方面發展的人。通識教育并非廣而不精的知識教育,而是一種對知識的融會貫通,促進學生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拓寬思路的教育模式。
(二)學校課程設置不利于推行通識教育
當前部分師范院校包括公共必修、公共選修、專業必修(專業基礎)、專業選修幾種性質的課程,專業必修、專業選修課程較多,公共必修、公共選修課程較少,其中公共選修課僅占總學分的1/10(以某師范院校為例)。在日本中小學理科教師培訓課程中,通識教育課程占33.8%,教學科目占35.7%,專業教育科目占18.1%,通識性科目占11.8%②。通過對比不難看出,我國師范院校課程設置重專業知識,輕教學法、通識課程教育。當前的通識教育不能擺脫專業教育的束縛,通識教育呈現表面化特征。
(三)師資力量的短缺
師范院校進行通識教育對教師有著一定的要求,人文和理工分離的教育模式導致高校教師對跨學科知識了解甚少,人文類教師缺乏對理工類知識的邏輯分析能力,理工類教師缺乏對人文知識的思辨能力,在這樣的師資條件下,對學生進行通識教育必然不會有良好的效果。而一些全面發展的“大家”為數不多,不能適應現代師范院校對教師的需求。所以當前師范院校的部分通識課程并非真正達到“通識”的目的。
部分教師支持通識課程的開設,但因當前學校“重科研、輕教學”,科研壓力較大,難以用更多的時間在通識教育上。再加之師范院校教師在進行績效考核和職稱評定時,往往以論文、專著的發表數量與質量為衡量標準,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通識教育的進程。
三、解決對策
(一)調整課程結構
師范院校作為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作為基礎教育的后備力量,務必把通識教育置于重要位置,據此調整原有課程結構,形成新的課程體系。
首先,要確立師范院校培養人才目標。通識教育課程的目標是在素質教育理念下培養具有個性、創造性的健全的人,培養具有責任意識、社會關懷意識的有教養的人。因此確定通識教育課程目標時不能按照知識體系劃分,應該從培養有素質的人和有教養的人的角度劃分③。因此,在確立師范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過程中,應以人的全面和普遍發展為本位體現通識教育的宗旨,從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辯證統一,促進新一代通識學生的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其次,要完善課程設置。當前師范院校無論是人文類課程還是理工類課程都強調基礎概念、歷史學習,學習內容單一、枯燥,學習內容在現實中適用性偏低,且容易局限學生的思維。在課程設置中,可多一些人文通識類課程,引導學生多角度考慮問題。固守書本知識無疑忽視其培養的學生最終要走向實踐崗位的實際——“重理論、輕實踐”,所以在課程設置中應對實踐類課程進行規定,此類課程可以由學生自主完成,教師僅起引導、監督、評價作用,給學生多種實踐、鍛煉的機會。
在師范院校中應增強“教師教育”特色,提高教師專業課程的比重,如增設教育學、心理學、課程與教學論等課程,延長教育見習和實習的時間。同時開設專業相關應用課程,合體調配必修課、選修課比重,給學生更多自主選擇的空間。“教師教育”特色的師范院校還要強調師資培養的多樣性,所以除開設師范專業相關課程外,還應開設人文、歷史等相關課程,提高師范院校學生對通識知識的掌握程度,促進師范院校學生多方面發展,增強師范院校學生的就業競爭力,進行多樣化選擇。
最后要改革課程評價體系,當前大多數高校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以成績為主,多數學生都是在考前“加班”,這樣的短時記憶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認知。所以在評價過程中要提升對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評價,而不僅僅是認知層面,評價形式可以變革傳統試卷模式而改為專題演講、專題討論等,考查學生能否將知識貫通并靈活運用。
(二)促進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的綜合素質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教師如沒有全面發展的思想,則學生很難突破障礙,擁有自身獨特的想法。《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與明天》提到教育的四個支柱為: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事、學會生存。所以教師的責任重大,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教授技能,最重要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外聘與內部師資培養相結合
外聘有助于吸納有識之士,“有識之士”的吸納有助于學校學術氛圍的營造,同時有助于為學生創造發展條件,有威望學者的思想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促進學生思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師范院校本身具有培養教師的先天優勢,可通過對教師的繼續教育進行通識知識培養,高校內培養有助于關注學校實際,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有利于教育資源的節約和高效利用。
2.促進教師共同體的發展
教師的發展不僅是縱向的,還有橫向的。加強相同學科教師之間的聯系,促進相同學科教師在知識深度方面的探討;加強不同學科教師之間的交流,使其對通識教育課程發表看法,使不同專業教師互相切磋,促進教師全面發展,同時是通識教育的一大要求。教師共同體的發展可促使不同專業教師發揮自身專業特色,共享專業資源,進行思想交流,拓寬知識領域,增強專業能力,從師資力量上保證通識教育有序開展。
注釋:
①陳向明.對通識教育有關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64-68.
②張秋男.從日本的師資培育談起:課程與認證[J].(臺)科學教育月刊,2000(231).
③叢慧卉.我國大學通識教育實施現狀與對策分析[D].長春:吉林大學,2006:17.
參考文獻:
[1]陳向明.對通識教育有關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64-68.
[2]張秋男.從日本的師資培育談起:課程與認證[J].(臺)科學教育月刊,2000(231).
[3]陳向明.大學通識教育模式的探索——以北京大學元培計劃為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4]叢慧卉.我國大學通識教育實施現狀與對策分析[D].長春:吉林大學,20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