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芳
摘 要:隨著現代教育觀念的改變,情景教學被廣泛運用在教學中,尤其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運用,在提高英語教學質量方面起到了十分明顯的效果,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學生在學習時缺乏相對的語言環境,很容易喪失對英語的興趣,這就要求老師去創造相對合適的語言環境,來激發孩子們學習外語的熱情,讓學生參與進來,讓教學更加高效地進行。
關鍵詞:情景教學;小學英語教學;策略
英語的情景教學能夠更好地讓學生參與到英語的學習中來,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引起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降低他們對英語學習的恐懼和抗拒,讓他們發現英語中的樂趣,喜歡上英語,在老師設置的情境中歡快愉悅地背誦單詞、短語、句子,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因而我們對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實行情景教學進行了探究。
一、組織游戲,培養孩子背單詞的積極性
單詞是學習英語的基礎,英語的詞組、句子、作文都是由單詞組成的,單詞在英語的學習中具有不可撼動的地位,但是由于英語單詞眾多比較復雜,總體看起來又沒有什么規律可循,因而在英語的學習中很容易出現死記硬背的情況,小學生的年紀較小、意志力較為薄弱、自控力較差易受外面事物的影響,時間一久就會對英語失去興趣,認為英語枯燥無味,以至于單詞、詞匯記不住成績低下,很容易出現放棄學習英語的狀況,這也成為老師較為頭疼的問題,這時候老師就可以利用小朋友愛玩、愛動、精力旺盛、好勝心強的特點來設計一些課堂上的小游戲提高他們背單詞的興趣,例如:搶答單詞、你比我猜等,在搶答單詞游戲上老師可以在規定的十分鐘內讓學生記十個單詞,包括它們的意思和構造,要注意難易度的把控,保證學生在短時間內可以記住這十個單詞,然后讓學生們去舉手搶答,這樣可以利用學生們的性格特點來激勵他們背單詞,真正做到玩中有學,學中有玩,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又能讓他們在玩樂中獲得寶貴的知識。
二、改善文本,設置節目表演
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課本是必不可少的教材,小學英語教材大都改變了傳統教材的白紙黑字,每個學習單元都有其緊扣的文章主題和文本,教材內容都生動活潑、富有趣味,符合小朋友的興趣愛好,但是小學英語作為基礎也是十分重要的存在,因而許多重要的課文就需要學生去背誦,但是死記硬背卻很難達到預想的效果,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換一個角度去達成我們的目的,我們可以截取課文片段,然后增加一些故事情節和角色來編排一個舞臺劇,讓學生巧妙地進行對話,靈活地用英語溝通,老師可以根據每個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口語表達情況、性格特點來進行角色分工,在舞臺表演后老師可以對每個人的表現進行評價,排出名次,對于表現好的要給予肯定和獎勵,對于表現較差的要指出問題出在哪里并給予鼓勵,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還鍛煉了他們的膽量和表現力,讓他們靈活地學習和運用英語。
三、聯系生活實際,創建真實直觀情景
小學英語的課文題材主要以生活事件為話題,教學內容也比較貼近生活,因而我們可以把教材內容活化成語言材料,把文字轉化成活化的語言活動,我們可以把素材中的內容直接搬到課堂上來,把課本內容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直接聯系學生的生活情境,幫助學生感知和理解所學內容。
我們可以利用身邊的實物和圖畫來創立真實場景,像pen,book,ball等用品類詞匯,dog,cat,tig等動物類詞匯,sofa,desk,telephone等家居用品詞匯,教師可以采用模型和事物來創立教學場景,使單詞和實物產生真實的聯系,方便學生理解觀察和記憶詞匯,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此同時,老師也可以利用簡筆畫的方式去勾畫實物的大致輪廓,讓學生去觀察圖畫的形狀可以借助實物的形,讓學生記憶單詞,這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讓他們在記憶單詞上更加得心應手,記憶得更加牢固。
我們也可以利用真人真事移植文本創立真實場景,在課本的開發與運用中,“人”是最為活躍的因素,在課堂活動中老師可以利用自己和學生本身的資源,也可以利用他們身邊所熟知的人,通過雙方的互動來形成課堂內容,加深學生對英語課堂內容的理解,例如:在學習到“What is your name?”的句型時老師就可以提問一個學生站起來和自己進行對話當學生看到老師運用時就會自然而然地進行句型的輸出,進而加深對句型的理解,當學到“What is he doing?”時老師就可以通過列舉像李易峰、張杰、tf-boys等孩子們感興趣的一些明星讓他們參與討論在交流中掌握問答技巧。
在小學英語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組織課堂游戲、利用圖畫、實物和組織表演節目來創建情景教學,以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激起他們的興趣,以提升課堂效率,老師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創建一個具有趣味性和有效性的情景課堂,從乏味的學習狀況中解救出來步入一個輕松有趣的課堂,體會英語的真正魅力。
參考文獻:
[1]王培培.情景教學模擬在小學英語課堂中的運用探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230.
[2]張新華.情景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2014(15):62-63.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