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璐
高校思政教學在高校教學工作中占據著重要地位、高校日益加強了對思政教學的重視。基于生態思維理念,采取有效的策略,開展思政教學,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本文簡述了生態思維理念的含義,淺析了高校思政教學特點,探究了基于生態思維理念的高校思政教學策略,以期為高校思政教學提供借鑒。
前言:高校思政教學涉及諸多因素,諸如教學環境、師資力量、教學方式等,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對于高校思政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基于生態思維理念,對影響高校思政教學的各項因素進行優化整合,并構建相應的教學小生境,對于整合高校思政教學資源,改善高校思政教學效果,提高高校思政教學水平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因此,有必要結合生態思維含義和高校思政教學特點,探究基于生態思維理念的高校思政教學策略。
1 生態思維理念概述
生態思維理念,是一種新型思維模式,具有顯著的互利型特征。生態思維,注重生態系統中各因子的聯系性和相互作用,對于生態學和社會學領域均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高校思政教學要充分運用生態思維理念,以有效改善思政教學效果。基于生態思維理念開展思政教學,要將思政教學視為具有社會學意義的生態環境,而不是將之視為自然意義上的生態環境。高校思政教學生態環境涵蓋社會經濟、文化得諸多領域,在社會總體生態環境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同時對社會經濟文化等各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將現代社會視為一個復雜龐大的生態系統,該系統包含的諸多因子相互之間存在極強的關聯性,該系統涉及的各個環節均對生態因子的關系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基于生態思維理念的高校思政教學,要高度重視社會生態系統事物間存在的平衡性和系統性。
在現代社會這一生態系統中,高校思政教學是高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生態思維理念開展高校思政教學,對于改善高校思政教學效果、提高高校思政教學水平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同時,基于生態思維理念開展高校思政教學,對于推動高校現代化建設,推動社會經濟文化的現代化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另外,基于生態思維理念開展高校思政教學,能顯著優化學生的思維理念,增強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從微觀角度來看,基于生態思維理念開展高校思政教育,要明確認識到高校思政教學構成的小生態環境。高校思政教學的小生態環境涉及諸多因素,諸如教學環境、師資力量、教學方式等,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對于高校思政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要加強對各因素的合理協調,對影響高校思政教學的各項因素進行優化整合,并構建相應的教學小生境,實現對高校思政教學資源的優化整合,實現對高校思政教學效果的顯著改善。
2 高校思政教學特點
2.1 開放性
高校思政教學呈現出顯著的開發性特點,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1)高校普遍重視構建具有較強開放性的教學團隊實施思政教學,該教學團隊對成員身份的限制性條件相對較少,甚至思政水平較高的學生也可以加入該團隊參與思政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團隊的成員之間可以實現自由化程度極高的教學交流。(2)高校普遍采用多樣化的自由教學方式開展思政教學,為師生對思政教學內容的討論探究提供了良好的條件。(3)高校普遍具備開放性較強的思政教學內容,涉及“三觀”教育、政治理論教育以及相關人文類學科教育。
2.2 過程性
高校思政教學呈現出顯著的過程性特點,高校思政教學任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具有持續時間較長的教學過程。在思政教學過程中,高校要強調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并制定思政教學進度計劃,供學生參考制定自身的思政學習規劃。另外,高校思政教學過程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不僅要讓學生深入理解和熟練掌握思政相關知識,還要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
2.3 實踐性
高校思政教學呈現出顯著的實踐性特點。高校思政教學的實踐本質特征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依據,構建系統科學的思政教學形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思政教學全過程,引導學生對思政教學內容進行主動深入的思考探究,以實現學生對思政教學相關理論知識的深入掌握,有效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并在此基礎上,強化思政理論知識教學與社會實踐的有效結合,加強高校思政教學課堂與社會的緊密聯系,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培養學生立足于社會實踐對思政問題進行思考,運用思政理論對社會實踐問題進行深刻分析,增強解決各類問題的實踐能力。
3 基于生態思維理念的高校思政教學策略
3.1 創設思政教學有效意境
高校要基于生態思維理念,創設思政教學的有效意境,并充分利用網絡技術等構建思政教學信息平臺,促進師生在線交流。同時,高校要開拓多樣化的思政教學路徑,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思政教學過程,實現對學生思政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的有效激發,加強對各類思政教學資源的優化整合和充分利用,促進高校思政教學工作效率的顯著提高和教學效果的有效改善。另外,高校要基于生態思維理念,在思政教學過程中,強化對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并對學生的思政學習進行實時的針對性指導,營造濃郁的思政學習氛圍。
3.2 加強思政教學自主學習
高校要基于生態思維理念,加強學生對思政教學課程的自主學習探究。高校思政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立足于自身學習情況和興趣,對思政教學內容的學習制定科學規劃,對思政學習進度進行有效控制。同時,高校思政教師要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進行適時科學指導,有針對性地解決不同學生在思政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惑和疑問。教師要基于生態思維理念,深入考察思政教學各影響因素之間的生態性聯系,強化思政教學的生態性效果。另外,教師要有效拓寬思政教學的廣度,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營造廣闊的學習空間。
3.3 強化思政教學互動交流
高校要基于生態思維理念,強化思政教學互動交流。高校要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突破傳統思政教學的藩籬,促進師生之間以及學生之間對思政教學相關內容的溝通交流。高校要秉承實事求是的原則和生態思維的理念,科學制定思政教學的具體任務,并采取適宜的教學方法促進教學任務的高效良好完成。高校思政教學要強化學生之間的溝通協作,推動思政教學過程中的交互式學習交流,推動思政理論知識教學和社會實踐的充分結合,強化生態思維理念在思政教學中的應用。
3.4 創新思政教學評價機制
高校要基于生態思維理念,創新思政教學評價機制。對思政教學評價機制的創新要致力于推動學生的思政學習水平提高和思政素養進步。要突破高校傳統思政教學評價機制片面強調思政考試成績的局限,對學生在思政學習過程中變現的學習積極性、學習創新性等各項素質進行深入考察和綜合評價。創新思政教學評價機制,不僅要對學生的思政學習效果給出公正合理的分數,還要對學生的思政學習提出切中肯綮的合理化建議,促進學生思政學習水平的有效提高。
綜上所述,高校思政教學具有顯著的開放性、過程性以及實踐性特點。基于生態思維理念,高校要通過創設思政教學有效意境、加強思政教學自主學習、強化思政教學互動交流、創新思政教學評價機制等策略強化高校思政教學,以有效改善高校思政教學效果,提高高校思政教學水平。
(作者單位:河南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