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麗娜
1 什么是“教育+互聯網”和“互聯網+教育”?
互聯網有豐富的資源。它們不僅及時、趣味,還充滿互動。2012年,易觀董事長于揚提出“互聯網+”的全新理念;2014年,國家總理李克強強調“互聯網+”的重要思維;2015年,人大代表馬化騰呼吁“互聯網+”的創新模式?!盎ヂ摼W+”成為了各行各業的熱點。一起作業網董事長王強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了“互聯網+”計劃,這種“互聯網+教育”的布局開始了中小學教育的新征程。社會對“互聯網+”的熱議不禁讓筆者思考:2012年前就早已流行的互聯網上的課程資源學習是什么?通過資料搜集,理論學習,我嘗試用簡單的等式來概括:“教育+互聯網=傳統教育”;“互聯網+教育=智慧教育”。
2 教育+互聯網”和“互聯網+教育”的實際運用;
互聯網是“高大上”的平臺,關于“教育+互聯網”和“互聯網+教育”的實際運用,我進行了思考和總結,以下是關于這兩個組合的實際運用分析:
2.1 “教育+互聯網”的實際運用
在“教育+互聯網”的模式下,互聯網的實際運用往往是這樣的:教師從課程教學資源網站下載PPT課件參考,做一些變動用于上課;教師從互聯網下載音頻、視頻以及圖片資料用于課堂教學;學生從互聯網進行溝通交流和資源共享等等……課程教學和學習變化確實不少。教師的備課資源越來越豐富,教學也更高效,課堂更活潑。師生互動不再局限于學校,學生信息的獲取更快捷,技能更高,眼界更開。但互聯網運用模式依舊不能完全擺脫教師本位的問題。依舊是教師教授,學生接受。課堂依舊是傳統的:一所學校,一個教師和一群學生。
2.2 “互聯網+教育”的實際運用
在“互聯網+教育”的模式下,互聯網的實際運用可以是這樣的:在一間“云教室”,教師手中的平板電腦可以在不同操作窗口中隨意切換,并可以選擇投放在教室屏幕上的各種窗口,也可以設定課堂上投放在學生手中平板電腦的窗口,獲得針對本班學生的重難點的實時分析。一起作業網,教師可以查看數據分析,也可以寫評語反饋,家長可以通過二維碼綁定手機號,實時收到作業反饋,還可以和老師進行互動,家長不再站在校門之外。教師之間每個學年開始可轉交班級。在一個“云世界”,一張網,一個終端,成百上萬的學生,學校和老師任你選,課程任你挑。在這樣的一個模式下,師生不再涇渭分明,教育變得隨時隨地。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人人都是知識的創造者,人人都是知識的獲取者,使用者和享受者,為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 教育遇上互聯網,何來何往?
教育模式現代化的發展變化是振奮人心的。網絡將校與校連接,班級和班級相通,人與人互動,打破了時空限制,讓教育資源的享受更方便、快捷和公平。這樣的發展變化也是啟迪智慧的。中小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孩子通過駕馭網絡來增強學習和交流的能力必須與時俱進,“互聯網+”的教育模式能讓他們逐步掌握從網絡獲取、傳遞、加工和處理各種有益信息的能力,“互聯網+”的教育模式讓孩子自尊心、自信心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得到提升,學習質量和學習效果也大幅提高,真正讓互聯網為孩子所用。學生本位的教育機制被大大激活。
“互聯網+”給教育變革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教育需要教學和育人。在開放式的“互聯網+”模式下,育人功能被弱化。中小學階段的學習者,沒有足夠的道德判斷能力或者處于正確道德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無法抗拒甚至極易受到開放的魚龍混雜的互聯網信息的負面影響。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良好的道德品質由誰來長期引導和熏陶?“有問題找度娘”的知識獲取方式從一定程度上剝奪了學生探索思考的權利,這真的利于學生的智力發展嗎?長期互聯網的輔助學習,占用了日常的線下游戲,減少了和伙伴的互動,阻止了和自然的接觸,這對學生的身體心理健康發展真的有利嗎?學生雖能隨時獲取網絡信息,然而學習時間是碎片式的,公交車上,課間,紅綠燈路口等等,這很不利于知識的加工和整理;學習內容也是碎片式的,這很不利于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系建立,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深度。
面對“互聯網+”的火熱,格式新鮮的教學方式改變著我們的傳統課堂。微課、慕課、翻轉課堂、手機課堂都在詮釋著“互聯網+教育”的生命力。但也有教師,甚至是年輕老師,對于“互聯網+教育”僅僅停留在聽說過,不知何時如何具體推行。偏遠山區的大部分教師更是跟不上互聯網時代的潮流,學校根本無力創建網絡硬件?!盎ヂ摼W+教育”是把雙刃劍,它給教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并存。教師在“互聯網+”的時代如何保持一份冷靜,順應時代潮流嘗試探索教育的新領域成為每個想在這個時代擁有更大舞臺的教師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作者單位:常州星辰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