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建筑施工企業有限公司作為背景,通過對農民工工傷保險現狀的研究,提出具體措施方案加強農民工工傷保險管理,建立健全農民工工傷保險規章制度,保護勞動者的安全與健康不因工作而受到損害,同時減少因建筑安全事故導致的全社會包括個人家庭、企業行業及社會的損失,為建立完善的農民工工傷保險體制的構建提供參考。
【關鍵詞】:建筑企業 農民工 工傷保險 優化建議
一、建筑業農民工工傷保險相關理論
(一)農民工工傷保險概念及特點
我國國務院發布的《工傷保險條例》中對“工傷保險”進行明確定義,工傷保險與其他社會保險具備相同的特點,同屬于社會保險類別。工傷保險采取社會統籌的方式,針對于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發生意外給予相應補償的一種保險。工傷保險在我國通過正式立法形成,對保護勞動者權益、推動安全有序的生產秩序、規避企業經營風險,促進社會穩定等方面產生積極作用,工傷保險強調對勞動者利益的保障,是一種強制性、互助性、非營利性保險。
(二)勞動合同定義及適用范圍
勞動合同,是指勞動者與用工單位之間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應包含:第一、用人單位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第二、勞動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證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證件號碼;第三、勞動合同期限;第四、工作內容和工作地點;第五、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第六、勞動報酬;第七、社會保險;第八、勞動保護、勞動條件和職業危害防護;第九、法律、法規規定應當納入勞動合同的其他事項。
(三)工傷保險待遇
工傷保險待遇可以理解為勞動者發生工傷之后,國家對其進行補償的一種方式。建筑企業農民工工傷保險待遇通常是一次性支付給發生工傷的農民工。通常向農民共支付因工傷產生的治療費用,此外還需要支付農民工因工致殘被鑒定為一至十級傷殘或因工死亡的一次性補助。
二、建筑企業農民工工傷保險存在的問題
(一)勞動合同簽訂率低
農民工一般不具備太高的文化水平,自身缺乏法律常識,不懂得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務工之前并不看重勞動合同的簽訂。大多數建筑行業農民工自身受到封建思想影響,認為人的生死是上天注定,如果在勞動過程中出現安全事故由自己承擔全部責任。很多建筑行業農民工并未簽訂正規的勞動合同,一旦出現工傷事故,無法尋求社會的擔保,不能出示相關工傷保險證據,因此大多數采取私了方式,被迫接受了用人單位提出的低額賠償。
(二)辦理工傷保險態度消極
建筑公司對于為工人支付工傷保險費用持反對態度,一旦在工程建設中發生工傷事故,施工單位通常采取一次性給付醫療費的方式用于補償,拒絕為工人支付出院后的相關治療費用;而且對于小額的醫療費用,一般由包工頭出,而對于大額的費用才找到公司出具;對于發生工傷事故,一般都不申請認定,逃避責任,即使通過法律途徑獲得援助手段,但是在對核定建筑公司應給予農民工工傷賠償待遇,通常不會按照規定履行賠償義務。農民工在工作過程中遭遇工傷事故,對其家庭將造成難以挽回的傷痛,很多家庭因此家破人亡。
(三)農民工參保率低
一些農民工能夠意識到工傷保險的重要性,自行申請辦理該保險,而絕大多數的農民工并不能夠對工傷保險持有正確的認識。建筑施工企業以獲利為目的,不重視安全生產管理,為施工留下各種安全隱患,農民工的人身安全不能得到保障;農民工自身缺乏必要的勞動保護措施,工人自身的自我保護意識較為淡薄,職業危害十分嚴重。
(四)工傷保險待遇落實不到位
由于建筑企業的特殊性,工傷人員相對比較多。工傷待遇與企業和勞動者緊密相連,認真落實好工傷待遇制度,有利于企業和勞動者關系的和諧發展,但是目前 建筑行業工傷保險待遇制定落實還不到位,有諸多問題有待解決。
(五)工傷預防機制欠缺
《工傷保險條例》雖然確定了工傷保險的工傷預防功能,但是內部實踐中卻沒有充分地開展這一工作,安全生產的工作不到位,同時只注重眼前利益,導致事故頻繁發生。“重賠償,輕預防”的立法態度一度使工傷預防工作,缺乏法律依據和政策支撐,雖然出臺《工傷保險條例》,對于工傷預防內容做了明確的規定,但是這個只是工傷預防工作的開始,需要解決很多現實問題 。例如對于職業病塵肺病,這樣情況發生后,給予農民工帶來失去身體健康和勞動能力,也很難再融入社會。
三、建立和完善農民工工傷保險制度的建議
(一)完善企業與農民工勞動合同的簽訂
施工企業有必要制定規范的就業相關制度,在正式上崗前和農民工簽訂正式勞動用工合同,一旦發生工傷事故能夠作為有效的法律依據。勞動用工關系即是民事關系,又是人身關系,通過勞動能夠為農民工和用工企業創造利益,因此勞動用工關系中不僅涉及到企業和農民工的合法權利,也規定了雙方各自的義務。使企業于農民工的勞動關系得到進一步規范,將有助于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通過簽訂正規的勞動用工合同,對農民工和企業二者的權利義務進一步確定。每個項目都要求企業于農民工簽訂合法的勞動合同,以此來實現政府相關部門對企業的監督。面對工程分包的現象,在合同中規定分包單位應承擔的責任,這種方式屬于分包單位直接用工模式,農民工工傷維權應直接向分包單位提出訴求。
(二)提高企業為農民工辦理工傷保險積極性
安全管理者加強對企業管理人員及勞動者的工傷保險及安全教育,重點關注多發事故環節及班組人員。切實解決企業負責人及其從業人員認識上的不足和觀念上的誤區,增強用人單位繳納工傷保險費的積極性。同時,發動群眾參與擴面,把發動群眾、提高群眾的自我保護意識作為擴面的重要舉措。
(三)提高農民工工傷保險參保率
向建筑行業農民工普及工傷保險法律知識,使農民工意識到如何應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明確法律規定的各項權利,例如參與決策權、知情權等,通過學習相關法律條款提升自身法律意識,掌握預防工傷的各項技能;在出現工傷事故時能夠運用法律武器自我維權。農民工應對將要從事的工作以及企業有所了解,詢問具體工作內容是否有可能產生職業危害,再與建筑企業簽訂相應的勞動合同,農民工在工作中有必要重視工傷保險帶來的保障作用。
(四)落實農民工工傷保險待遇制度
農民工具備弱勢群體特點,因此一旦出現工傷事故有必要實施“先行賠付”的方式對其給予保護,如果企業沒有為農民工參保,出現工傷事故之后,社保基金應首先支付一部分資金用于工傷保險待遇,社會部門再要求用人企業支付這部分費用。提高工傷保險法律知識的宣傳力度,讓農民工掌握預防工傷的各種知識,讓企業意識到為農民工落實工傷保險待遇的必要性。
如果在工作中發生工傷保險,在采取積極治療之后農民工身體依然留下各種殘疾,應對此采取正規的勞動能力鑒定。按照鑒定結果、殘疾等級領取一次性傷殘待遇,同時與企業終止勞動關系。必須解決落實工傷保險待遇的相關政策。
(五)健全農民工工傷預防機制
工傷預防是降低事故發生率、保護農民工生命安全的有效措施,工傷保險要與工傷預防相結合的原則,但在施工企業實際操作中卻重視不足。因此可以以下幾方面出發:第一加強企業安全生產管理,嚴格執行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第二、加強對農民工的安全教育工作,提高農民工的安全意識;第三統一職業安全衛生監督職能,加強安全監管工作,從而增強安全監管隊伍的力量,重視監管人員專業素質和責任心的培養;第四對于企業的加大安全監管力度,嚴厲查處工傷違法事件 。
四、結束語
在我國,農民工在建筑行業中就業人數較多,建筑行業的工作性質使其不可避免發生各種工傷事故,目前在建筑行業落實工傷保險制度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建筑企業有必要樹立正確的觀念,積極為農民工做好工傷保險參保工作,保護農民工的基本權益。
【參考文獻】
【1】劉曉卉.農民工工傷保險供給現狀及社會工作的介入空間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8(02):192+194.
【2】朱奎安,孔銀煥,袁雪萍,王華麗.農民工工傷保險問題探究——以新疆庫爾勒市為例[J].天津農業科學,2016,22(11):85-87.
【3】段潔梅,王文棣.蘭州市建筑業農民工工傷保險實施現狀及對策[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6,10(03):5-9.
【4】胡炳志,陶愷.農民工工傷保險保障機制發展對策——基于與醫療保險的關系[J].社會保障研究,2015(05):67-72.
作者簡介:姓名:馬蘭,1989年12月6日,女,四川西昌,科員,四川省西昌市紀委監委,公共管理,行政管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