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芳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我校嘗試黨員教師“1+X”工作機制,即一名黨員教師結對一名留守兒童,并從生活、學習、心理健康、品行、交往等X方面加強留守兒童教育關愛,通過構建四項機制,夯實服務保障;融合三大資源,拓寬服務平臺;統一兩化標準,提升服務實效,在關愛留守兒童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建設方面做了初步探索。
【關鍵詞】:留守兒童 黨員教師 關愛服務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確保他們基本生活得到照料、公共服務得到保障,實現“幼有所育”、“弱有所扶”。我校地處經濟相對欠發達的農村,為了養家糊口,部分學生家長選擇背井離鄉。據調查統計,有80多名留守兒童,其中有85%的留守兒童認為家長必須外出打工,以貼補家用,供子女上學,贍養老人。近年來,我校將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作為基層服務黨組織建設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創新推行“1+X”模式,即每位黨員教師結對一名留守兒童,并從生活、學習、心理健康、品行、交往等X方面加強留守兒童教育關愛,其經驗被市慈善總會領導宣傳推介。
為加強對留守兒童工作的統一領導、管理及跟蹤工作,確保關愛留守兒童活動的順利開展,促進留守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我校黨支部從多維度不同層面開展留守兒童服務工作。
一、構建四項機制,夯實服務保障
一是建立工作協作機制。按照“黨政統籌、部門聯動、屬地管理”原則,成立了留守兒童教育管理領導小組,并與當地村社黨員干部建立留守兒童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每季度召開一次聯席會議,并出臺了《關于開展留守兒童關愛服務工作方案》等4個指導性文件。
二是建立經費投入機制。按照“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整合使用”原則,市慈善總會一次性投入100000元用以建立“關愛兒童之家”,并每年投入20000元專項資金;學校黨支部書記積極撬動社會資本,臺州商會每年捐助學校留守兒童20000元;招募市志愿者公益團隊及個人達成結對幫扶協議。 有效解決了留守兒童關愛工作中資金短缺問題。
三是建立指導服務機制。按照“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分步實施”原則,抽調留守兒童教育管理領導小組成員的12名黨員骨干黨員教師,組成6個工作指導組,每周五對留守兒童服務機構提供指導服務。
四是建立考核獎勵機制。按照“嚴格考核、以獎代補、激勵發展”的原則,制定學校《基層黨組織優秀黨員考核辦法》、《關于開展留守兒童結對幫扶工作考核辦法》,納入基層黨組織優秀黨員及慈善總會關愛兒童目標考核。每學期初召開一次幫扶定員大會,落實對象,明確任務;期中召開一次幫扶活動促進會;期末召開一次幫扶活動總結表彰會。
二、融合三大資源,拓寬服務平臺
一是支部監管助成長。學校黨支部不僅建立留守兒童臺賬,還創建留守兒童監管人臺賬,黨支部每月組織召開一次留守兒童監管人會議,交流管理教育經驗,了解留守兒童情況。學校黨支部書記對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提出指導性意見,當面聽取監護人的匯報和建議。
二是“愛心家庭”享親情。每位黨員教師與一名留守兒童組建“愛心家庭”,便成了留守兒童的“黨爸、黨媽”,他們從學業輔導、生活關懷、假期陪伴入手,從細微小事中讓留守兒童切身感受到愛就在身邊。在學業上,黨員教師具體分析學生的學業情況,制定學習幫扶計劃,定時、定點對留守兒童進行學業輔導,進行階段性考評,建立進步檔案;在生活上,“黨爸”、“黨媽”們給留守兒童給予悉心照顧,為其添置學習用品、生活用品,為留守兒童辦生日會,以生日為契機,進行感恩生命、快樂成長教育。平日里,為留守兒童們構建平臺,通過電子班牌與父母進行視頻通話;節假日,黨員教師為彌補孩子們親情的缺失,傾情陪伴。春秋,黨員教師帶留守兒童走出校門看電影、游西山花海、參觀博物館;冬夏,黨員教師帶領結對留守兒童開展“繽紛假期”活動。如:兒童節時組織各項活動傾情相伴;元旦包餃子;新年為留守兒童辦晚會贈送新年禮物,暑期進行防溺水安全教育,并由黨員教師帶隊和留守兒童組建石小志愿團隊進村社開展公益志愿活動如五水共治、垃圾分類、創文明城市等。
三是社會協助送溫暖。學校黨支部依托村(社區)公共服務平臺,積極與村社干部、大學生村官對接交流,利用村社禮堂建立村級留守兒童服務站,打造留守兒童“周末樂園”和“假期樂園”13個。學校黨支部支部委員制定好假期活動計劃,定人定時開展活動,著力解決留守兒童周末無人關愛、 自由活動危險、安全得不到保障等問題, 讓留守兒童享受到基層黨組織的溫暖。同時聘請“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等“五老”和社會志愿者和愛心人士,采取多種方式,給留守兒童送去溫暖。
例如:學校黨支部聘請當地3名老黨員給留守兒童作軟筆書法指導,聽熱衷公益的老黨員老教師王根旺爺爺講黨的歷史。還聘請市廣播電臺播音主持人給留守兒童作語言專項指導,同時,市廣播電臺還為留守兒童開通了校園麥克風——留守專線。2017年11月,在黨員教師的帶領下,在清漾村書記徐向前同志的協同下,32名留守兒童走進清漾,游覽美麗景色,給村民講黨史及紅軍故事,更是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評,在豐富留守兒童假期生活的同時,更促進其精神品質的培養。
三、統一“兩化”標準,提升服務實效
一是做足前期,實行“網格化”管理。在探索推進的過程中,學校黨支部對所有學生進行了認真細致的摸底排查,通過問卷及家訪的形式確認學校留守兒童名單,建立每個留守兒童的檔案和聯系卡,知曉其父母姓名、外出打工的地址、聯系電話;建立代理監護人聯系卡,便于“黨爸”、“黨媽”與家長、代理監護人聯系溝通,配合教育,共同打造一張以留守兒童為中心的關愛網,并收集他們學習、活動、日常行為表現、情感表現等材料,造冊存檔。學校黨支部統一建立學習管理、生活管理、安全管理等多項管理制度,簽訂《留守兒童教育管理目標責任書》,扎實開展學習輔導,重視心理疏導,注重親情培養,培育集體意識。
二是周密安排,實現“親情化”服務。針對留守兒童監護人水平參差不齊的現狀,學校基層黨組織組織黨員骨干教師開辦“留守兒童家長學校”,堅持統一培訓授課教師、統一培訓教材、統一教學計劃、統一教學要求、統一檢查評估等“十統一”要求和結合學員實際、結合典型案例、 結合現實生活、結合留守兒童生理和心理發展實際、結合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結合學校常規教育進行教學等“六結合”教學模式。有序組織黨員教師參加心理輔導B級培訓,從而提高“黨爸”、“黨媽”的教育管理水平,為留守兒童提供更及時、更詳細、更貼心的服務。
黨員教師“1+X”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服務模式,充分發揮了學校黨組織及廣大黨員干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先鋒模范作用,形成留守兒童在校有“黨爸”結對幫帶、有“代理家長”關愛、有社會資源幫扶,在村社有“陽光家園”代為管理、有志愿者開展教育,有效破解了農村留守兒童親情缺“慰”、生活缺“助”、心理缺“疏”和學習缺“導”的難題,讓農村留守兒童得到全方位的關心關愛,促進了他們的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