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陽 梁東懿 徐一琦 王超 梁春澤 黃丹 凌清怡 胡秋敏
【摘要】:高校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主要陣地,傳統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課堂,可以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強民族文化的向心力。為此,文章簡述了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課堂的必要性,然后指出了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課堂的途徑,希望能通過第二課堂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促進傳統文化繼承和發展。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 高校 第二課堂 融入途徑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中華傳統文化在民族發展和民族向心力凝聚方面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第二課堂是教學計劃之外的各種課外活動的總稱,第二課堂也是學生開闊視野、培養興趣和才能的重要渠道。那么,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課堂有何意義?又如何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課堂呢?,文章對此展開了研究,給出了答案。
1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課堂的必要性
第二課堂是脫離于教材和教學大綱之外的,相對于第一課堂而言的課堂形式。第二課堂具有社團化、互動性、形式多樣等特點,它帶有鮮明的素質教育特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隨著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發展,高等教育去精英化已經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社會趨勢,高校大學生群體的規模也不斷發展壯大。受網絡思想、外來文化影響,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日益多元化,許多大學生對民族文化、傳統文化的情感日漸淡薄。在不良因素影響下,一些大學生還出現了思想問題,第二課堂在大學生德育中的重要性不斷凸顯。中華傳統文化是民族之根,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課堂是政策要求,也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在2017年年初,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貫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項目的意見”,提出在社會和學校層面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見。為此,高校要響應政府號召,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課堂,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進行有效引導和教育,以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水平,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人才。
2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課堂的途徑
2.1營造文化環境,傳播傳統文化
無論是第一課堂還是第二課堂,都要在特定的場所和環境中而存在。良好的傳統文化環境,可以為中華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課堂提供良好的條件。所以,高校在日常教學之余,要重視和加強校園人文環境建設,以營造濃厚的校園文化環境。如在校園基礎設施建設中,給建筑、道路取一個文化韻味濃厚的名字,賦予各種建筑設施以特定的文化屬性。在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重要場所如教室、宿舍、餐廳和圖書館,利用名人畫像、名言名句、綠植等來營造高雅的文化環境,利用環境的潛在力量對學生進行文化熏陶。與此同時,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和媒介的積極作用,利用校內網、校園廣播、微信、論壇等,將圖文聲像、線上線下等各種形式結合起來宣傳中華傳統文化,展開中華傳統文化宣傳和討論活動,讓學生足不出戶就能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知識,使學生領悟傳統文化的魅力。
2.2扶持文化社團發展,組織文化活動
學生社團是校園文化生活的重要參與者,學生社團為大學生展示自己、情感交流、全面發展提供了一個大的平臺。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學生社團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課堂,也需要發揮學生社團的積極作用。所以,高校要樹立服務社團、服務學生的思想,給予學生社團發展以扶持和引導,將學生社團打造成校園文化建設的先頭兵。然后,以學生社團為核心,開展各種校園文化活動,將中華傳統文化引進校園、引進宿舍,以發展和鞏固民族文化教育成果。如高校可以根據地方文化優勢,發掘文化資源,組建學生社團,經常帶領學生社團開展文化研究,提高社員的文化認識。然后,以社團為核心,開展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剪紙、泥人、木雕)展示活動,舉辦民樂或傳統戲曲(昆區、黃梅戲)表演,以普及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知識,帶領更多的學生參與到中華傳統文化活動中來,提高大學生的文化意識。
2.3利用節日,開展歷史文化教育
節日是一個民族的記憶,中國有許多傳統文化節日,并且,許多節日都蘊含有豐富的文化因素。但是,在商家引導下,西方節日在中國大行其道,大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認同度不斷降低。利用傳統節日組織開展各種傳統文化活動,進行傳統禮儀和文化教育,可以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了解,促使學生將他們對文化的理解內化為行為習慣。所以,在傳統節日,高校要在傳統節日組織一些文化紀念活動,以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如在端午節,組織學生一起包粽子、誦讀《九歌》、《天問》等屈原的名篇,讓大家感受傳統節日的歷史底蘊和文化魅力。在重陽節,帶領學生走進社區養老院,開展慰問老人的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接受傳統禮儀和道德教育,這些,不僅可以糾正大學生崇洋媚外的思想,還可以促進傳統文化在大學生群體中的延續。
2.4文化實踐,培養學生的文化責任感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話說的就是實踐的重要性。實踐也是第二課堂的重要形式,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課堂,豐富了第二課堂的內容和形式。利用第二課堂開展各種文化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的文化情感和文化責任意識的有效途徑。所以,在積極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的同時,高校要帶領、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文化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的機會,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責任意識。在節假日,組織學生參觀傳統文化博物館、名人故里,探尋傳統文化藝術發源地,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傳統文化的意義。此外,高校還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去公益單位、文化機構實習、服務的機會,讓學生真正成為文化實踐的主體,形成文化責任感。
3結語
中華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課堂,是傳統文化繼承和創新的要求。所以,高校要積極利用第二課堂拓寬傳統文化教學范圍,提高傳統文化教學層次,并以第二課堂為核心開展各種活動,讓學生領悟傳統文化的魅力,促使學生成長為具有文化素養和文化責任意識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劉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第二課堂探析[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31(06):34-35+37.
【2】王洪坤.傳統文化在高職院校第二課堂中的傳承與創新淺析[J].中國培訓,2016(06):40-41.
【3】周云婷. 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高職院校第二課堂中的傳承與創新[D].蘇州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