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陽
【摘要】:紅色文化使傳承紅色基因,培育紅色傳人的重要資源寶庫。紅色文化的大眾化傳播是最大化紅色文化傳播效果的方式。本文從紅色文化的特征,紅色文化大眾化傳播的特征以及渠道三個方面探討了新時代紅色文化傳播發揮的功能效果和提升方式。
【關鍵詞】:紅色文化 大眾化 傳播
紅色文化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在實現中華民族獨立、自由、民主與富強的偉大歷史實踐中形成的特殊類型的文化現象。是新時代傳承紅色基因的寶貴資源和重要路徑。而紅色文化如何傳播、傳播效果如何提升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習主席在祝賀黨中央機關刊物《求是》暨《紅旗》創刊60周年的致信中稱贊道“在黨的理論研究和宣傳方面做出了艱辛探索和不懈努力,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可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是理論研究與宣傳的重要內容,但其不僅是結果,更是渠道。
一、紅色文化的特征
(一)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堅持黨的領導是紅色文化的本質特征。紅色文化的形成源自于中國近代史的挫折與進步,源自中國人民與中華民族的奮斗。但是紅色文化之所以有著紅色的色彩,其內因在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從毛澤東到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各界領導集體都是紅色文化的締造者與傳播者。
除了中央領導個人的作用,集體的作用也不可忽略,在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中每一個共產黨人都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有長征時期沼澤上的每一雙草鞋的主人,有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的火中負傷甚至殞命的戰士,有改革開放征程中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默默奮斗的每一個黨員。而個人與集體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作用源自于道路與制度的正確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夠選擇正確的道路,堅持正確的道路。
(二)中國特色
中國特色,立足于中國國情是紅色文化的內容特征。“走自己的路”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結論,決定了紅色文化究竟包含哪些內容的前提。
紅色文化應該植根于中國土壤之上,比如紅色政權扎根發展的地方、中國革命發起、開展的環境等,比如廣西百色紅色教育基地,弘揚長征精神,比如延安革命紀念館,王家坪、楊家嶺等傳承延安精神;江西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傳播井岡山精神等等;紅色文化應該講中國故事,比如長征故事、抗日戰爭時期發生的感人事跡,建國初期中兩彈一星精神、雷鋒精神等等,改革開放時期各類感動中國人物事跡,強軍興軍路上的精神楷模等等。
(三)人民大眾是主體
紅色文化的應該是反映人民、服務人民的文化,人民群眾決定了紅色文化的屬性特征。中國近現代就是人民群眾的反抗史、發展史,缺乏人民群眾的文化自然是無根之木,無水之源,也沒有傳播的必要與價值。
二、紅色文化的大眾化傳播要求
大眾化傳播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將極具學理性、抽象性,揭示人類社會規律的馬克思主義能夠有效傳播。在外部,要運用通俗易懂、生動活潑的方式來解讀馬克思主義,在內部,則要強調大眾化的對象是大眾,即要將馬克思主義貼近大眾、普及給大眾,重要的是將馬克思主義與大眾生活緊密結合。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的根本在于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人民群眾切實相關、人民群眾真正關心的問題。這對新時代紅色文化的傳播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一)意識形態的大眾化
紅色文化可以被看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在文化方面的表達。紅色文化的性質特征標著紅色文化的意識形態屬性,這決定著紅色文化的傳播絕不僅僅是物質遺產的保護和建設,比如建造紀念館、拍攝宣傳片等簡單建構。更重要的是在于如何使紅色文化中的意識形態屬性得以彰顯,并且被有效接受。
實際上紅色文化可以被看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因為其形成的基礎就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實踐內容。在各種紅色文化中我們隨處可見普通廣大人民群眾在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后積極廣泛參與創造的身影及其動人的故事。不難發現紅色文化是以非常質樸和生動的方式再現了廣大人民群眾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武裝并與中國共產黨一道不折不撓地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精神。是因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廣泛接受和深刻認同,其中包含著對共產黨的無比信任,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充分肯定才能夠使紅色文化傳播開來,發揮作用。
(二)市場要求的大眾化
任何一種文化、藝術、文學等都包含功利性和非功利性兩種。尤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紅色文化也通過融入產品進行市場交換、獲取經濟利益,這是其商品屬性和經濟屬性。這意味著如果紅色文化能夠遵循市場規律有效發揮其經濟功能,紅色文化的傳播就不僅僅是公共事務,而可以真正進入老百姓的現實生活,并且更易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葛蘭西的文化領導權理論認為,應改變以往對無產階級采取的單純外部灌輸的教育方式,應該將教育與自覺特別是與無產階級批判性的自覺相結合,注重教育過程中民眾積極性的調動。因為,教育的權威來自于社會的公認和威信。而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市場特質就是對民眾積極性最好的調動。
(三)時代要求的大眾化
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論述中,時代化與大眾化密不可分,是對中國化不同層面的表述。也為紅色文化的大眾化傳播提供的新思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回答了走什么道路的問題;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經過黨的第三代、第四代領導集體,到新時代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的領導集體則用理論和實踐回答著“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這一新的時代課題。
這就是時代的脈搏,也是時代的特點。人民群眾是時代的,習主席在考察北京海淀區敬老院時曾說“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進什么”這是一切改革施政的價值取向和根本標準,其實也為紅色文化的大眾化傳播指出方向。不同的時代,老百姓所思、所需、所依并不相同。新時代下紅色文化的大眾化傳播想要真正大中華,必須緊扣時代節奏,將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亮出來、凸出去。
三、紅色文化大眾化傳播的途徑
將意識形態方面與市場效益方面相結合,突出時代特征,可以看做是紅作文化大眾傳播途徑要秉持的原則。
1、發展“現代”紅色
紅色文化傳播的主渠道仍是宣傳教育。但現實困境在于無論是依托于物質或者非物質形態的紅色文化宣傳都極為單薄和生硬。紅色教育基地大多是舊址和文物的展覽,主題教育多為授課,講座等。紅色文化宣傳教育方式的現代感、吸引力不強。對于紅色文化的前世今生、上游下游無法生動有趣的展現出來。單薄的表象難以吸引人民關注內在本質。比如,很多青年人認為“紅色文化是空洞的與現實無關的說教”。如何將紅色“現代化”是紅色文化能夠實現大眾化傳播急需解決的問題。
2、塑造紅色生活
首先要發展紅色文化的物質文化形態,在全國范圍內尋找紅色資源生根發芽的土壤,創建紅色旅游路線,使旅游者在受教育的同時獲得身心的放松。
其次,形成紅色制度文化,打造紅色基因的“培養皿”,將對道德模范、時代楷模的宣傳制度化,大力發揮傳統媒體的主渠道作用,廣泛運用新媒體和自媒體開展全面宣傳,將關于紅色文化的傳播更加全民化。
最后,對紅色文化的儀式化處理。每逢中國傳統佳節、國際節日,以紀念日、主題教育、主題宣傳、娛樂活動等多種方式開展節日慶祝活動,強化紅色文化的儀式感,增強人民群眾的關注度。
3、提升紅色信息化
運用好新媒體是紅色文化大眾化傳播的重要手段。習主席提出的“互聯網+”生活正是紅色文化可以運用的有力平臺。據《2018年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我國網民規模高達8.02億,普及率為百分之57.7%。這樣的普及率說明運用好網絡平臺對于紅色文化的傳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提升紅色文化的吸引力尤為重要面對網絡平臺上爆炸、豐富的信息,紅色文化要進入網民視野,產生傳播效果,紅色文化轉變為網絡信息時必須注重其吸引力。遵循新媒體時代的傳播規律,創新紅色文化傳播理念、思路和方法,注重生活化培育。注重紅色文化轉變時的話語轉化,讓人們能聽懂、能聽進。要將紅色文化中感情充沛的、感人肺腑的、生動活潑的內容有各種各樣的方式,如短文、小動畫、音頻等,運用微信、微博、QQ等為主體的微媒體平臺,豐富紅色文化的形態,增強傳播效果。
其次,提升紅色文化自身的議程設置能力。網絡議題設置能力,是新媒體時代引導人們關注紅色文化、探討紅色文化熱門話題、傳承紅色文化精神的重要方式。提升網絡議題設置能力,能夠以用戶需求為靶心,精致向用戶投放紅色文化內容,讓其在互動參與中潛移默化的得到紅色教育。
【參考文獻】
【1】田軼 陳婕《新媒體時代紅色文化的傳播策略》[J]人民論壇/2018年04月中
【2】黃三生《發展紅色文化: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路徑》[J]《求實》2012.3
【3】汪勇《論紅色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