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系統梳理了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美麗鄉村建設歷程,將江寧區鄉村發展歸納為試點示范、示范區建設、全域規劃建設、特色田園鄉村品質發展四個階段,通過對各階段的背景條件、發展目標、組織方式、建設內容等進行梳理分析,試圖廓清鄉村建設發展歷程的路徑與階段特點,為我國縣域鄉村規劃建設提供借鑒與啟示。
關鍵詞:鄉村振興;特色田園鄉村;美麗鄉村;縣域鄉村規劃;鄉村規劃建設;江寧區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8.10.003 中圖分類號:F292
文章編號:1009-1483(2018)10-0013-08 文獻標識碼:A
From Region to Village: Exploration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ng Path of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in Jiangning District, Nanjing
ZHANG Chuan
[Abstract] This paper sums up the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path in Jiangning district. It divides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into four stages from the spatial planning, including villages construction, demonstration area planning, countryside of the whole region and quality construction. By analyzing the background, development goal, organization mode and construction content of each stage, we try to summarize the path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each stage. It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illages in other area.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characteristic pastoral countryside;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unty planning; rura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Jiangning district
引言
新型城鎮化必須依靠城市和鄉村雙腿并立前行,鄉村不僅關乎新型城鎮化的進程,更事關我國現代化發展目標的實現。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美麗鄉村”是“美麗中國”戰略的重要組成和先行部分;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1]。隨即全國各省市紛紛響應并對相關工作作出相應部署,全社會掀起一輪“鄉村振興”的熱潮。可以預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鄉村規劃建設將成為中國政府和社會長期關注并實施的重大課題。凡事規劃先行、規劃引領成為政府的行動準則,如何緊扣國家鄉村振興戰略,以專業的科學理性進行前瞻性引領、規范鄉村規劃建設發展,是目前城鄉規劃行業發展面臨的重要歷史機遇和嚴峻挑戰。然而,相較于“城市規劃”,我國“鄉村規劃”相對滯后。理論層面上,鄉村規劃缺乏完整的理論體系指導,尤其是規范和標準的專業支撐不足[2-3]。在實踐層面,面臨如何有效規劃和編制后如何實施的雙重困境,目前各地普遍重視個體村莊或者單一鄉村亮點項目(如田園綜合體、鄉村旅游)的建設規劃實施,而忽視鄉村地區的系統性規劃;抑或對鄉村地區進行了系統規劃(如全域鄉村建設規劃)但無法實施推進。如何針對完整的鄉村空間(如縣域)在規劃上實現從總體到局部的系統性安排,進而在建設上持續有序實施推進,并驗證和總結規劃體系和實踐路徑,對于當前我國鄉村振興尤其重要。
近十年來,筆者全程參與了南京市江寧區鄉村的發展建設工作,并負責主持了江寧區從個體村莊到示范區乃至全域發展的策劃規劃設計工作,得益于持續的專業支持和服務跟蹤,經歷了從規劃前參與政府謀劃與決策,到專業部門規劃編制過程工作,再到建設實施的在地指導,以及建成后的評估與運營管理跟蹤,掌握了鄉村規劃建設全程一手信息,親歷了豐富多樣的實踐案例。作為率先進入后工業化、后城鎮化的南京市江寧區,依托城市近郊的區位優勢和良好的發展基礎,是較早探索鄉村全域規劃建設的先行先試的典型區域,并且在長期的建設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并積累了大量經驗。本文旨在梳理南京市江寧區美麗鄉村實踐歷程的基礎上,嘗試總結探索縣域層面美麗鄉村全域規劃建設的路徑,以期對我國目前開展的鄉村振興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1江寧區美麗鄉村建設背景
1.1江寧區概況
江寧區位于南京市主城區東南部,區域總面積1561平方公里,全區轄10個街道,2016年末,戶籍人口達102萬人[4]。自2000年撤縣設區以來,伴隨南京都市區的拓展和江寧發展轉型,江寧逐漸從傳統郊縣變成了大都市邊緣的新市區。江寧區擁有廣闊的鄉村和生態地區,在完成快速城鎮化之后,面臨城鎮發展轉型和鄉村衰敗的問題,地方政府敏銳意識到鄉村發展對于地區整體協調發展的重要性,在全國率先編制城鄉統籌規劃,梳理城鄉發展關系,聚焦鄉村未來。隨后,在2011年醞釀并啟動美麗鄉村規劃建設工作,經過持續建設和不斷探索,迄今已完成江寧東、中、西三個片區的鄉村總體規劃,全區美麗鄉村規劃建設覆蓋率達70%以上,西部430平方公里美麗鄉村示范區建成并逐步優化升級,規劃建成103公里的鄉村生態循環路,將類型豐富、主題鮮明的特色田園鄉村、現代農業園區、生態旅游區、湖塘水庫、山林草地串聯整合,形成了有機系統的美麗鄉村全域發展區。
1.2江寧區鄉村特點
1.2.1區位特點
江寧區位于長江三角洲經濟發達地區,從東西南三面環抱南京主城,距離市中心僅7公里,處于國家、省為南京構筑的大交通網絡樞紐地位,全區已形成了快速立體交通網絡,南京二環路、寧杭高速公路橫跨江寧,南京三環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湯銅公路由東北向西南橫跨江寧全區,隨著南京軌道交通的建設,江寧和南京主城形成多路徑無縫交通對接。由此,江寧區與南京市區城鄉資源流動更直接、發展關系更密切、功能互補更明顯,憑借著區位和交通優勢,江寧鄉村地區的優良生態環境、新鮮農產品、富于地方特色的鄉土文化、悠閑的生活方式對市民構成了強大的吸引力,城市的消費市場,技術、信息、資本、人才也不斷向鄉村導入,鄉村地區需要主動作為來整合外部資源,驅動鄉村持續發展。
1.2.2發展機遇
江寧區作為蘇南的活力板塊,發展起步早,在經歷了傳統工業導向的開發區驅動城鎮化階段和以東山副城為載體、郊區化驅動的快速城鎮化階段后,江寧區完成了城鎮化“原始積累”和郊區化“快速發展”[5],產業的發展與城市的現代化水平已具備了反哺農村的硬實力。隨之,居民消費由以溫飽為主向休閑化、品質生活轉型。研究表明,當城市化率超過50%以后,越來越稀缺的鄉村空間成為人們競相追逐與消費的對象[6]。鄉村空間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相比快節奏高壓力和喧囂的城市,慢節奏、舒緩寧靜的鄉村對于人們更具魅力,以往被忽視的村落田園、山水林圃、鄉土文化被賦予新的價值,鄉村的生活、生產空間被賦予新的功能和意義,鄉村成為后工業化人們對自然、健康、文化、個性發展追逐的新陣地。憑借區位優勢和發展先機,江寧區順勢而為,通過系統性美麗鄉村規劃建設,為吸納來自南京市為主的外部大量資本、人才、技術等構建了良好的平臺,具備整合外部資源的能力,并主動融于城鄉統籌發展的系統,實現鄉村的持續良性發展,并通過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將鄉村發展推向新的高度和階段(見圖1)。
1.2.3自然特質
江寧區素有“六山一水三平原”之稱,多樣的地貌是鄉村特色空間塑造的重要基礎,低山、丘陵、崗地、平原和盆地類型豐富,其中丘陵崗地面積最大。地勢南北高而中間低,東北部為寧鎮山脈延續的丘陵山地,主要為青龍山—湯山廊道,西南主要是牛首—云臺山廊道,依托兩處廊道,山林、水庫、村莊星狀點綴。境內水系發達,水網密布,外秦淮河縱貫江寧南北,便民河、九鄉河、七鄉河、江寧河、牧龍河、銅井河等在境內延綿滋長,楊柳湖、牌坊水庫、南山湖、甘泉湖等湖泊星狀點綴,豐富的水資源滋養著廣袤的田園,具有顯著江南特色的山水田園為江寧鄉村增添魅力。
1.2.4地域文化
江寧區歷史文化悠久,早在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始用江寧名稱,自古以來就是“長江文化、秦淮河文化、湖熟文化”融匯之地。史有“上元之民善商,江寧之民善田,龍都之民善藥,善橋之民善陶,陶吳之民善剞劂,秣陵之民善織,竇村之民善刻”之說及“天下望縣、國中首善之地”之美譽[3]。江寧地域文化的形式豐富多樣,既有眾多深厚歷史文化的老集鎮、傳統村落,又有獨具價值的歷史文化遺跡遺存,以及豐富民間技藝、民俗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賦予江寧鄉村深厚的人文內涵,也將成為未來村莊振興發展的重要資源要素。
2江寧區美麗鄉村建設的四個階段
2.1 第一階段:試點示范階段
2010年前后,以江寧工業園區為主導的空間產生模式進入瓶頸期,城鎮發展速率放緩,社會經濟從出口增長向拉動內需發展轉型,南京都市近郊的鄉村旅游逐漸興起,部分市民在周末和節假日自發到鄉村自駕郊游、吃農家樂、看田園景。但是,由于當時江寧鄉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均不完善,山水鄉村雖美,但出行不便,體驗差,不具備規模化市場化吸納城市消費的能力。在此背景下,江寧區率先進行了以休閑旅游為抓手的鄉村發展探索,按照“都市生態休閑示范村”試點建設的要求,完成了“石塘竹海”“湯山七坊”“世凹桃源”“朱門人家”等首批示范村規劃建設,并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應。隨后連續三年以試點示范村規劃建設為載體,加快推動全區的美麗鄉村建設提檔升級,先后打造了以“黃龍峴”“湯家家”為代表的二代美麗鄉村;以“公塘村”“石地水鄉”為代表的三代美麗鄉村;以“新塘村”“插花村”為代表的四代美麗鄉村(見圖2)。各階段的鄉村建設在總結上一代經驗的基礎上優化調整,不斷創新。在完成基本的村莊環境整治外,更加注重鄉村特質的挖掘、村莊活力的激發和產業內涵式發展,越來越多的主體參與到村莊建設經營之中[7-8]。
經過數年的努力,江寧區示范村建設效果顯著,村莊面貌顯著改善,鄉村也逐漸成為南京都市人節假日短途旅游的首選地之一,黃龍峴、世凹桃源、石塘人家等村莊在國家農業部、旅游局等機構的美麗鄉村評選中獲得多項榮譽。
2.2 第二階段:示范區建設階段
江寧區在村莊試點經驗的基礎上謀劃以示范村向示范區建設的推進,即從分散的點狀建設向區塊拓展,繼續放大美麗鄉村的效應。按照江寧國土空間構筑的“3個500”(即500平方公里的生態涵養不開發區、500平方公里的功能片區和新市鎮、500平方公里的鄉村地區)空間布局。開展美麗鄉村片區發展探索,根據地域環境特征和發展基礎,劃分為西部、東部和中部三個片區,按照空間優化形態美、綠色發展生產美、創業富民生活美、村社宜居生態美、鄉風文明和諧美的“五美”要求,進行總體規劃編制,明確各個片區的功能定位和相應的行動計劃,實現500平方公里美麗鄉村規劃全覆蓋(見圖3、圖4)。
在建設實施時序上,江寧區先行啟動西部示范區建設規劃和實施推進,將相應的規劃內容項目拆分,形成“3個階段6項工程”的總計劃,劃定以“一環兩射”旅游道路兩側各300~500米范圍形成的35平方公里區域為啟動建設區。主要建設內容包括:鄉村綠道建設、村莊建設、農田環境整治、綠色經濟發展、標識系統、游憩設施系統(驛站、停靠點)、環境綠化、景觀節點系統等八個方面。構建了“以綠道為引領,帶動周邊發展,點亮鄉村”的江寧西部鄉村發展格局,經過三年努力,西部美麗鄉村示范區基本建成。


2.3 第三階段:全域規劃建設階段
為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南京市江寧區在總結“金花村”和“示范區”規劃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制定“千村整治,百村示范”計劃將鄉村規劃建設推向全域①。相應地,編制了村莊布點規劃,對全區村莊進行梳理,對全區城鎮規劃區外的共993個村莊進行分類,作為建設投入的依據,明確了示范村、重點整治村、一般整治村的分級分類原則,并落實到各街道,按照5~7年完成的目標,排定年度計劃,具體落實到各街道。考慮到鄉村規劃建設量大點多的現實,按照分類分級要求,結合示范村規劃建設經驗的總結,江寧區編制了《南京市江寧區美麗鄉村規劃建設導則》,通過類型化、層進式的邏輯架構來制定匹配地方建設發展的技術細則[9](見圖5)。作為村莊建設的重要建設與驗收依據,在全區進行宣傳培訓,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截至2017年底已完成了94個示范村,村莊建設覆蓋率已到達70%以上。

隨著江寧美麗鄉村的不斷發展升級和知名度不斷提升,鄉村空間的價值持續增長,大量資本、要素持續向鄉村地區擴散。“十三五”開局,江寧區專門出臺了《關于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的五年行動計劃》,美麗鄉村升級立足于全域美麗鄉村建設,串點成線、成片、成面,通過產業集聚、產業創新和產業升級,搭建生態、產業與旅游發展的綜合平臺,促進一產與三產融合,拉動農民致富②。此時面向市場的平臺已經基本完成,更加注重鄉村的活力發展和品質化建設。依托全域鄉村發展的江寧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管理平臺已啟動運行;2017年初,江寧區旅游發展集團成立,主要面對鄉村觀光、休閑、度假、養老等休閑產業發展進行全面統籌的運營管理和市場對接支持。一批具有影響力的鄉村發展項目脫穎而出,如以大塘金村為基礎升級的大塘金香草小鎮、以蘇家村為基礎的“鄉伴蘇家”民俗文旅項目,以黃龍峴村茶文化村為龍頭的龍鄉雙范民宿群,以大生世界農業科技園為代表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以橫溪溪田農業為代表的國家級田園綜合體,以湯山房車營地為代表的郊野露營地,延綿一百多公里的鄉村綠道將這些類型多樣、內涵豐富、富有活力、個性鮮明的鄉村串聯起來,初步繪就江寧鄉村的美好畫卷。
2.4 第四階段:特色田園鄉村品質發展階段
江寧區基本完成了全域鄉村本底性的建設,鄉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生態環境等得到整體性改善和提升,但如何引導和推動鄉村向更高品質更具特色的方向發展?這是江寧鄉村發展新階段面臨的新課題。2017年上半年,江蘇省啟動了特色田園鄉村建設工作,為江寧鄉村發展建設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目標。“特色田園鄉村”是在人居環境改善為重點向特色化建設內涵式發展系統性謀劃的模式轉化,由此,江寧區在梳理既有建設成就和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緊扣鄉村產業精度不夠、文化彰顯不足、農民參與度不高、田園意境不濃等問題,提出鄉村環境品質化建設和提升持續發展動力的更高要求,全面梳理江寧地形地貌、產業發展、山水肌理、文化遺存等特色,進行更精細更深入的分析與研判。在全區層面,精準定位片區特色,劃定3個特色片區,即東部山林悠然田園、中部江南水鄉田園、西部阡陌休閑田園;對地理環境、產業業態、設施建設相對集中和關聯性強的村莊和田園進行歸并,組合形成20個田園組團;落實到具體村落,選擇徐家院、王家村、觀音殿、錢家渡、東龍村共五個村作為建設重點,開展更為精準的差異化的營建與發展探索。這五個村代表了江寧現階段鄉村建設發展的幾種典型類型。通過對各村自然稟賦、產業基礎、文化傳統上的深層次挖掘和拓展,塑造個性鮮明,發展路徑清晰、充滿活力的品質鄉村(見表1)。特色田園鄉村規劃建設的推進,廓清了江寧鄉村“片區—組團—村莊”三個尺度的空間層次,豐富和明確了對應的建設與發展內涵,深挖村莊本體價值,延展“村莊”到“田園”,整合鄉村地區完整的“田園—鄉村”空間格局,并從生態環境、人文內涵、產業發展等多維度豐富其特色內涵,從整體上提升鄉村人居環境品質和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
3江寧鄉村規劃建設啟示
3.1城鄉整體視角下的鄉村發展戰略與頂層設計
江寧區對鄉村工作的認識不限于就鄉村論鄉村,而是將江寧區鄉村放在南京城鄉地域整體上考量,提出了“都市近郊休閑鄉村”的發展定位,強調要突出鄉村區別于城市的優勢和原真性,將主動對接南京市區,實現城鄉雙向流動,作為鄉村發展的總體出發點。將全國掀起的美麗鄉村工作,從普遍性的“要我美麗”向“我要美麗”的思維轉化,不是將“美麗鄉村”作為一項自上而下的下派任務,而是主動思考鄉村對江寧區未來發展的戰略機遇,基于江寧現實條件,按照國家美麗鄉村戰略要求,江寧區制定了十分明晰的鄉村發展愿景和實施路徑。提出全域景區化美麗鄉村建設模式,突出大都市近鄉村在生態環境品質、地域鄉土文化、田園休閑生活、現代都市農業的特色和優勢,以空間優化形態美、功能配套村容美、 業興民富生活美、 生態優良環境美、 鄉風文明和諧美為目標, 努力建設成為大都市近郊休閑旅游的標志區、農民幸福生活的典范區、美麗鄉村建設的樣板區。探索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江寧道路,實現鄉村讓城市更向往的理想。按照這一戰略,探索組建美麗鄉村建設領導小組作為組織保障,以地方國企交通建設集團為建設平臺,以“千百工程”為美麗鄉村建設行動的綱領,堅持一張戰略藍圖繪到底,為江寧持續、有序的鄉村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2 “村莊—片區—全域”的縣域鄉村規劃建設范式
一直以來,江寧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的國家戰略和“城鄉統籌”的發展理念,堅持規劃引領美麗鄉村建設,克服鄉村規劃體系不健全的現實困難,在實施過程中堅持階段性總結思考并逐步優化規劃,不斷完善和探索規劃體系,大致建構江寧鄉村規劃的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全域鄉村”層面,主要是指導全域鄉村統籌管理和建設發展,以三個重要規劃來支撐這一要求。一是江寧區城鄉統籌規劃研究,探索由傳統的城郊型農村地區到大都市邊緣新市區的發展轉型,遵循“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和率先實現“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理念,從城鄉被動相關走向主動協作,并強化了鄉村發展為統籌發展關切的重點,對鄉村地區的社會經濟、空間聚落發展做了系統性規劃探索。二是國土空間規劃,將江寧鄉村地區的美麗鄉村建設區和生態涵養不開發區固化下來,避免了城鎮化開發對鄉村地區無序地蔓延和蠶食,明確了鄉村建設和發展的邊界,并對鄉村地區保護生態、發展控制、建設指引進行系統化安排。三是按照全域鄉村建設的理念,制定了“千百工程”計劃,由兩個專項規劃和一個指導要求構成,其中《江寧區村莊布點規劃》是從新型城鎮化視角結合城鄉發展趨勢預判未來鄉村的人口與土地規模,基于發展潛力評價的村莊類型。相應地,在此基礎上編制《江寧區美麗鄉村規劃建設指引》,進一步明確各類鄉村規劃建設要點、責任主體、完成時序等。
第二個層次——特色化的示范區規劃建設。由示范區總體規劃、各類專項規劃、重大項目規劃組成。美麗鄉村示范區總體規劃,主要是基于江寧全域鄉村目標愿景和規劃思路,統籌生態、生產、生活三大空間,并協調和整合農業、住建、林業、水利、交通、土地、生態、旅游、文化等多部類的工作要求,梳理關系,整合要素,統一目標,形成年度計劃的項目庫。按照片區總體規劃的要求,進行專項規劃編制深入研究,如鄉村道路、土地整治、生態旅游等專項。對于鄉村特定的新型發展項目如田園綜合體、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等則重點立項規劃。
第三個層次——村莊規劃和自然村建設規劃。行政村規劃是當前城鄉規劃體系中鄉村地區法定的規劃,嚴格按照國家規范要求執行,對于自然村的規劃,首先編制其所在行政村的規劃。自然村量大點多,按照一般村、重點村、示范村進行不同深度的規劃設計,一般村是基于基本生活生產保障的項目計劃,重點村是在達到基本保障的基礎上突出特色重點的建設規劃,示范村則要求在完善人居環境基礎上突出產業展和內生發展路徑的研究和策劃。
3.3 基于統一平臺的部門協同組織模式
美麗鄉村涵蓋生態環境、產業經濟、社會人文、治理建設等多方面內容,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涉及區農路辦、區水利局、街道、建設主體單位等諸多部門,多部門交叉監管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矛盾,對基礎設施建設及管理帶來不利影響[10]。政府自上而下的強力推動,僅靠資金支持是不夠的,由于長期以來,鄉村規劃管理薄弱,加之部門間“九龍治水”的客觀現實,鄉村規劃建設推進必須探索新的組織方式。江寧區在美麗鄉村建設實踐過程中協商形成了美麗鄉村統一平臺——美麗鄉村建設領導小組,協調各部門整合關于鄉村發展的計劃、任務、項目資金、技術要求,實現協同創新,合力推進[11]。管理層次上,區、街道、社區行成三級聯動機制。
區委區政府主要架構美麗鄉村建設指導小組平臺,由區主要領導負責,整合農業、規劃、建設、土地、環保、旅游等多個部門,各部門主要干部專職專責,負責協調各部門之間建設發展的矛盾。負責在項目資金上疊加,在建設內容上進行整合,在行動計劃上統一協調,在建設規劃方案上集體研討集體決策,形成合力,互通有無,并制定相應的考核機制,確保平臺小組的有效管理。區一級具體執行工作由規劃局負責規劃編制、農業部門負責農業農村發展問題,住建部門指導建設和驗收工作,其他部門發揮各自優勢結合具體任務配合。
以街道為主的建設責任主體。美麗鄉村空間管理以鎮域為單位分配任務,各鎮和街道負責和協助落實各項美麗鄉村子項目在所轄區域的建設實施、管理運營,江寧區還創建了鄉村規劃助理員制度,由區政府統一安排,向各鎮派駐鄉村規劃師專職負責鄉村規劃建設工作。社區作為村莊建設的實施主體,主要組織好村民參與建設的實施工作。在鄉村建設過程中,除了面上的統一管理協調,江寧在鄉村建設領導小組的指導下,結合美麗鄉村示范片區工作進行重點探索,根據先期大量基礎設施建設的現實,依托江寧交通建設集團國企平臺,成立西部美麗鄉村建設公司作為重要抓手,極大提高了建設效率和建設品質;為提高建成環境管理和鄉村運營的水平,擴大示范,成立旅游產業發展公司,負責對全區鄉村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進行管理、引導、經營,激活了鄉村的整體效應。
3.4 不斷調適的政府管理優化和治理探索
在鄉村建設的四個階段,江寧區政府主動作為和持續性投入和關注,為適應發展需要,政府將鄉村發展、規劃與建設職能進一步下沉、主導權適度下放,逐步打造能夠支撐城鄉統籌和鄉村發展良性過程的長效規劃與治理機制[4]。同時不斷總結發展中的經驗和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不斷優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從政府包攬到建設主體多元化。最初“五朵金花”建設為了確保效果,做好示范,建立社會和村民信心,政府主導了規劃建設管理的全過程及投入。而到后幾代示范村建設時政府資金投入逐步減少,轉向激勵鄉村自主創建和市場機制的引入。基層社區和街道根據各自發展特點,積極與市場資源結合探索出了多種鄉村建設模式,政府主要承擔管理服務和營銷引導的職責,鼓勵社會資金參與投資,吸引外部資金投資經營農業園、民宿村等項目,從而激發整個片區的產業活力[2]。
第二,由村莊點建設探索向鄉村地區的整體發展的堅實創新。江寧美麗鄉村建設在“五朵金花③”試點成功后,逐漸向全域推廣,在每年一定數量的示范點建設計劃基礎上,按照年度分期分批對非示范村進行普惠式投入與發展指導。同時,開展片區性規劃建設,對鄉村地區的農田耕地、湖塘河流、山巒林地、道路交通等進行系統全面的修復性建設和保護性利用規劃,整合聚集涉農重要項目,如農業園區、高標準良田、生態旅游區、濕地公園、森林公園等,實現鄉村全域化管控與建設。
第三,由硬件建設投入為主向硬軟結合的工作重心轉移。通過近八年的投入,江寧區基本完成了鄉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鄉村人居環境得到徹底的改善。但是單一的建設投入一方面會增加政府經濟壓力,另一方面會增加建設管理負擔,村民自主發展能動性不足。區政府針對如何提高建設效率和持續發展的現實問題,及時調整工作思路。開始嘗試轉向多元化建設方式優化和發展路徑引導工作。通過政策化扶持、行政資源合理分配,整合涉農的部門資金,引導社會資本介入,拓寬建設資金來源;通過目標責任制績效考核,獎懲激勵機制等手段來規范建設過程,引導村民積極參與,鼓勵村莊自我管理,提高建設效率,優化建設品質。通過政府平臺資源優勢,組織對鄉村經營能力的培育和服務,如:鄉村助理規劃師駐鎮工作辦法,布局農村電商網絡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組織農業嘉年華節氣活動增加地區農業影響力,組織鄉村旅游和鄉村建設的推介招商會,針對創業村民專業技能培訓等工作,大大拓展了鄉村建設的渠道和發展的活力。
4討論與思考
按照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鄉村建設已然成為各級政府社會經濟建設的重要陣地,基于各地農村地區的基礎條件、發展階段、地域特色差異顯著的現實考量,筆者認為,鄉村振興首先要立足于地方鄉村的基礎條件和資源稟賦,充分考慮區域城鄉發展水平和建設條件,在現行政策要求下,探索符合當地社會經濟和自然條件的鄉村發展之路,明確農業農村發展問題短板,建立理性的目標愿景,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發展路徑。同時,鄉村規劃應該從村莊點建設轉向全域鄉村發展研究,并系統梳理鄉村的生態生產生活空間,整體思考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本文介紹總結的是一條發達地區大都市近郊縣域鄉村主動探索美麗鄉村的建設路徑,是基于對城鄉關系系統性認知,結合江寧區自身特點,在長期不斷的實踐探索中總結形成的經驗,不論在鄉村規劃系統的構建還是建設的安排組織上都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是,應當注意的是,江寧鄉村的成功與位于蘇南發達地區大都市近郊的區位條件和鄉村旅游大發展的時代背景是分不開的,以及在前幾輪城市發展中地方政府的資本積累為全方位的鄉村建設提供了持續的資金保障,因此江寧區美麗鄉村建設路徑是地方政府強有力地推動下,自上而下的全方位、系統性規劃與建設的典型代表,而對于欠發達地區鄉村規劃建設路徑有待進一步探討。
注:
①“千百工程”:即“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2013年江寧區委印發的《關于開展“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全面深化美麗鄉村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以“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為抓手,全面深化美麗鄉村建設,力爭用7~8年時間,使城鎮規劃外農村地區的村莊全部達到“千百工程”整治標準,東部、西部、中部美麗鄉村示范片區全部建成。
②2016年3月,江寧區委常委會通過《關于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的五年行動計劃》,對美麗鄉村建設提出的“景區化理念、產業化模式、立體化服務”的新要求,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現狀,提出了打造升級版的具體思路,按照這個計劃,未來的江寧將成為一個“大景區”,處處是風景、片片是“夢想小鎮”。
③“五朵金花”是江寧區在推進全區“都市生態休閑村”工作中的項目名稱,即對五個村莊以生態休閑旅游為導向進行示范建設。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EB/ OL].(2018-01-02)[2018-04-22] . http://www.gov.cn/ 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2]申明銳,張京祥.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中國鄉村轉型與復興[J].城市規劃,2015,39(1):30-34.
[3]姚秀利.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村莊規劃編制的回顧與展望[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鄉治理與規劃改革——2014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14小城鎮與農村規劃).北京: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14.
[4]江寧概況[EB/OL].(2017-03-28)[2018-03-15].http:// www.jiangning.gov.cn/zjjn/jngk/dqgk/201708/t20170807_55071.html.
[5]陳銳,錢慧,王紅揚.建設主體視角的“美麗鄉村”建設模式研究——基于南京市江寧區的實證觀察[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規劃60年:成就與挑戰——2016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15鄉村規劃).北京: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16.
[6]逯百慧,王紅揚,馮建喜.哈維“資本三級循環”理論視角下的大都市近郊區鄉村轉型[J].城市發展研究,2015,22(12):43-50.
[7]劉惟藍,章燕璐.美麗鄉村的五大效應——基于南京市江寧區8個金花村的實證分析[J].小康,2015(2):58-61.
[8]張川,吳海琴.美麗鄉村視角下的大都市近郊鄉村規劃新趨勢——以南京市江寧區“五朵金花”為例[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時代 協同規劃——2013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12-小城鎮與城鄉統籌).北京: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13.
[9]張川,張洵,蔣銳.統一性與適宜性:鄉村建設導則編制的思考——以南京江寧區為例[C]//中國城市規劃學會.新常態:傳承與變革——2015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14鄉村規劃).北京: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15.
[10]費盛忠.關于優化江寧區美麗鄉村示范區基礎設施建設及管理的幾點思考[J].改革與開放,2015(21):43-45.
[11]吳海琴,張川.大都市近郊全域旅游型美麗鄉村規劃探索——以南京市湯山村為例[J].小城鎮建設,2015,33(11):74-79. 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5.1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