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武華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說過:“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育的核心是知行合一:在行動中探索,在實踐中獲得真知。中國游學精神溯源于孔子,其當年周游列國的治學精神也成了現代游學的精神始源。“研學旅行”正是這一傳統治學精神的時代體現。作為學校,亦應從“知行”兩方面有效開發和實施“研學”活動課程。
知:正確認識“研學旅行”
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下發《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中小學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以來,山東省煙臺市萊山區黃海路小學第一時間組織中層干部研究學習,深刻領悟其精神實質。然后帶領全體班主任及青年教師了解政策及學習他校做法,使“研學旅行”成為撬動學校課程改革的新支點。
將“研學旅行”開發成獨具特色的校本課程 學校應堅持“開放性、整合性、體驗性、生活性”相統一的原則,將“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校本課程改革規劃,豐富校本課程。“研學旅行”課程建構應關注學段要求,制訂不同階段的研學目標,設計不同能力層級的課程,依托“研學旅行”基地和線路,活動按學段特點設計不同目標,并確保學生在研學旅行中達到“知行合一”。
“研學旅行”中,問題即課題 “研學旅行”作為時下熱門的一項活動,各個機構和學校也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在操作過程中勢必會出現很多問題,從問題中選取切入點開展課題研究,以課題研究指導活動規劃,確保“研學旅行”課程設計科學、實施高效。課題組可以聘請高校相關專家、“研學旅行”機構專業人員作指導,有目的、有針對性地研究具有推廣意義的“研學旅行”模式。
“研學旅行”開展有原則 研學旅行的開展要遵循以下三個原則:教育性原則、實踐性原則、安全性原則。作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一種方式,研學旅行需要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實際需要,在“旅行”中確有研又有學。研學旅行要因地制宜,體現地域特色,引導學生走出校園,在多種研學環境中拓展視野,豐富知識,親近自然,深入了解祖國各地特色的同時,加深愛國情感。研學旅行需要學生集體出行,安全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建立安全保障機制,明確安全責任,落實安全保障措施,全方位地細致地確保學生安全。
行:解決“研學旅行”的操作問題
“研學旅行”活動成功的關鍵在于操作,每一個環節都要科學細致地把握,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籌考慮,促進研學旅行和學校課程有機結合。
科學選題,做有教育價值的“研學旅行” “研學旅行”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接觸自然和社會,在體驗中學習和提升,促進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激發學生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之情,促進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的深度融合。為體現“研學旅行”活動的育人導向,使目標更加明確,內容更加豐富,學校應圍繞自然、科技、人文、藝術、素質拓展等主題,精心選題,科學設計“研學旅行”活動,以凸顯“研學旅行”活動的教育價值及育人功能。
科學規劃,做系統的“研學旅行” 學校應成立“研學旅行”課程制定與監督管理小組,明確相關的責任處室和責任人員,將“研學旅行”與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籌安排,確定研學主題和研學內容,將體驗學習和素養發展貫穿始終。“研學旅行”活動課程建構應堅持“層層拓展、螺旋推進”的原則,讓“研學旅行”貫穿于學生成長的每個階段。要結合學段特點及學校所擁有的區位優勢,以“校方引導”“多方合作”相結合的方式靈活組織,堅持用“常規性實踐研學”和“假期研學旅行”相結合的方式建構課程。“研學旅行”可以采取學生必修與選修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自主參與,遵循由“親子活動”→“老師陪伴”→“學生自主”過渡的方式,最終實現學生自我管理。
科學管理,做安全的“研學旅行” “研學旅行”活動因其特殊性,涉及的人員多、部門廣、路線長,不確定因素多,這就要求建立有效的安全保障機制。每次“研學旅行”都要從研學主題、操作模式、內容設計、活動流程、條件保障、安全預案、責任主體、風險評估及應對措施、活動總結、效果診測等方面全面規劃部署,將管理落到實處落到細處,嚴格帶隊教師選拔程序,加強團隊組織建設,明確相關人員職責,簽訂管理責任書,與家長、機構簽訂相關協議書,落實安全責任,做到行前活動方案可行、安全預案細致、安全培訓到位,行中操作規范到位、考評全員全程,行后總結及時、經驗豐富全面。
“研”有所“評”,“評”有所“獲” “研學旅行”是實踐教學的一種方式,需要有一套較為完整的評價體系。但是“研學旅行”作為新生事物,檢驗其效果并非易事。為了確保“研學旅行”取得良好的效果,要提前研究制定評價方案,方案盡可能做到量化管理,讓學生“旅行”的時候有計劃,“學習”的時候有目標,“研究”之后有收獲。活動結束后,可以通過評價方案來了解、檢測、反饋學生“研學旅行”的效果。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讓這些鮮活靈動的孩子到更廣闊的世界中去實踐、探索、研究,孩子才能成為更好的樣子。在“旅行”路上,孩子們“游”并“學”著,快樂并收獲著,知行合一的旅途,方能更遠更久。
(作者單位:山東省煙臺市萊山區黃海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