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益芳
摘 要: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需要,更是教學的一種藝術,能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它起著生活到課堂、從學生經驗到教學內容、從舊知到新知的橋梁作用,起著新舊知識邏輯上的銜接作用,起著誘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乃至激情的作用。導入是課堂教學結構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小學數學;導入;作用;原則;方法
數學課堂教學有許多環節,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一節新課的開端。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好的導入設計能使新授課初綻光彩。正所謂“課伊始,趣亦生”。導入如同一塊磁石,能把學生分散的思維一下子聚攏提升;導入如同一座工作橋梁,從舊課入手引出新知,承上啟下;導入猶如一部樂曲的第一個音符,具有定調作用,其演奏質量直接影響整個課的氣氛;導入猶如一支導火索,在教學中能喚醒學生,點燃、引爆學生的感情之火。教師對新課巧妙的導入,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數學課導入的作用
1.導入直接決定著學生每節課學習興趣和態度。好的新課導入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創設生動和富有吸引力的情境,形成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為全體學生主動學習打好基礎。
2.課堂導入環節能把學生以往的學習和經驗與新的學習任務聯系起來,實現知識的遷移,能消除課外各種活動對學生的注意力、情趣的影響,迅速進入新課的學習狀態。
3.課堂導入環節能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能夠真情投入到新課學習中,成為學習的主體。
二、導入的原則
一般地說,導入新課、設計導入應遵循以下原則:
1.要緊扣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課堂教學的導入,一定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來精心設計。有的導語是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的是教學內容的必要的補充,還有的雖然從內容上看關系不大,但它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但是與教學目標內容無關的不要硬加上去,不要使導語游離于教學內容之外。
2.新課的導入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新課的導入必須根據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針對不同年級、不同教材、不同環境、不同時間,選擇不同的方法,切記不能只圖表面形式熱鬧,擺花架子,更不能占用過多時間削弱其它教學環節,一般兩三分鐘就要轉入正題。
3.新課的導入應具有吸引力。注意力是學習的先導,它對學習的影響是最直接的。由于小學生年齡小、好動,無注意占很大成份,所以在上課伊始,在極短的時間內,要巧妙地把學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過來,通過談話或一些具體、形象、直觀的事物引起學生注意,使學生思維跟著教師講課走。
4.新課導入要有趣味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所學的知識產生興趣,才能愛學。因此,導入新課階段的主要作用在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求知欲,調動學生參與意識。
5.新課導入形式要多樣。導入的方式很多,設計導入時要注意配合,交叉運用,不能每一堂課都用一種模式,否則起不到激發學生興趣、引人入勝的作用。
三、數學課導入的方法
1.巧用舊知,搭橋鋪路,這是數學課常用的導入方法。新知是舊知的發展和深入,以舊知識作為橋梁,使學生知識不斷遞進,增加知識坡度,減輕學生的學習難度。
2.巧設懸念,巧設疑問,引導探究。抓住小學生的好奇心理巧設懸念,以疑激學,促使學生在高昂的求知欲中探求知識,引發學生學習知識的興趣。在教學《年、月、日》時,教師先出示題:明明今年12歲,過了12個生日,可芳芳也是12歲,她卻只過了3個生日,你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嗎?(讓學生略加討論)這時學生情緒高漲,疑問產生了好奇,好奇又轉化為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隨即教師指出:你們學了今天的新課后就知道了(出示課題),這樣從學習一開始就把學生推到了主動探索的主體地位上。
3.創設情境,激發求知欲。利用投影錄像、圖片等手段,渲染課堂氣氛,為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提供特定的情境。
4.故事、謎語等激趣導入,激發聯想。針對小學生愛聽有趣的故事的心理特點,在導入新課中適當引入一些與教學內有關的故事、典故、謎語、趣聞等,可以幫助學生開展思維、豐富聯想,可使他們興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識學習中去,變好奇心為濃厚的學習興趣。如我在教學《認識鐘表》時,先出示一則謎語(會走沒有腿,會說沒有嘴,它會告訴我們,什么時候起,什么時候睡)。讓學生猜,(能比較快地猜出來)猜出來后順勢導入,引發了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景。
5.實物演示,開門見山導入。小學生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羅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感性經驗,實物教具比語言更有說服力和真切感。因此,新課的導入可利用實物演示。變抽象概念為具體的實物。如:在教學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時,我先準備了一大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等的實物形體,讓學生先分類,再說怎么分的,讓學生從直觀的實物中找到了什么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思維由具體到想象,比空洞的說教有效得多。
6.由學生身邊的實例,聯系生活導入。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很多與生活實際有著密切的聯系,貼進學生生活的例子,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共鳴,有利于積極調動學生的思維。如在學習《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導入題:一條環形跑道,甲運動員2分鐘可以跑一圈,乙運動員3分鐘可以跑一圈,丙運動員5分鐘可以跑一圈。三名運動員站在起跑線上,多少分鐘后他們能同時回到起跑線?鼓勵學生多求出幾個答案后,要求他們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再分析不同答案之間的關系。這樣就把學生引到了真正的學習狀態。
當然,導入的形式遠不只這些類型,關鍵是要掌握因人、因時、因地而變的法則,但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導入新課,都應當圍繞一個目標,那就是為學生學習新知創設一個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創造性,讓學生愿學、善學、樂學。
參考文獻
[1]怎樣上好一堂課關鍵要素總論[J].
[2]小學1~6年級數學教科書[J].
[3]小學1~6年級數學教師用書[J].
[4]小學數學教學新課程標準[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