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曉東
【摘 要】小學語文在新課改的變革下,迎來了課堂模式重組的契機,其中信息技術是小學語文較為新穎的教學形式,現今已經逐漸在我國的各個地區投入使用,小學語文教師應明確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優勢,結合傳統的教學優勢與信息技術的多元化內容,改善傳統應試教育中課堂呆板化的弊端,完成抽象到直觀的內容轉化,以簡化繁便于學生領會語文的內涵。信息技術的素材庫充盈,教師應依從教材的需要,在信息技術的牽引下拓展語文的知識領域,提高語文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信息技術 小學語文 教學 應用現狀
信息技術是為小學語文教學帶來了科技力量,教師應與時俱進,了解信息技術的使用方式,充分發揮出信息技術的功效,在小學語文的課堂上,營造出以信息技術為載體的輕松氛圍,通過動態化的演示場景吸引學生的眼球,刺激學生的感官從而啟發學生獲得精神層面的感悟,語文的教學并非止于簡單的知識傳遞,教師應從基礎的認知理解上,遞進教學內容,促使學生體驗語文中的情感,受到心靈的熏陶,在多樣化文本的指引下塑造健全的思維模式,循序漸進的形成語文辯證思維能力,實現素質教育的目的。
一、應用信息技術鞏固記憶
語文蘊含的哲理多重鋪陳,對于認知淺薄的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仍舊有困難,教師應根據信息技術的效應,引導學生透過文本的表象看本質,打破課堂的封閉限制,在時間與空間的跨越性理解中,自然而然地徜徉在語文意境中,達到自我教育。例如:教學 “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學生鮮少見過西沙群島,至于西沙群島如何富饒只能通過枯燥的文字描述來想象,在信息技術的課堂導入下,學生至身于三維立體模型中,以視頻的一幀一幀推進,在腦海中構造了西沙群島的整體結構與特征樣貌,學生的記憶鞏固得到強化,避免了學新忘舊的情況,再加上觀看完畢后教師與學生間進行交流與互動,這種活躍的、輕松的、令人興奮的課堂氣氛,讓小學生們不知不覺愛上了語文的學習,甚至迫不及待地期待下一節語文課的到來。
二、應用信息技術引發互動
在網絡環境下,教師以學生為中心,以參與為中心,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生機互動、師機生互動多種合作方式,例如:教學“王二小”時,學生處于和平年代,對于王二小的事跡難以引發心靈的共鳴,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搜集有關王二小抗日的動畫片,學生被動畫深深吸引,日本人來了,學生都開始為王二小捏了一把汗,有的學生忍不住驚呼:“快跑啊!”教師趁勢問:“為什么要讓王二小跑呀?”學生反饋:“日本人是壞人,他們一定會傷害王二小的。”教師暫停播放,學生想象天馬行空,紛紛猜想接下來的情節發展,而后教師讓學生代入自身的情感:“如果你是王二小你會怎樣做?”學生在視頻的啟發下闡述自己的觀點,而后教師播放視頻:“讓我們來看看王二小是怎樣做的吧。”當學生看到王二小為日本人帶路時,都有些驚奇,隨后王二小將日本人帶進了包圍圈,八路軍消滅了敵人,學生都忍不住歡呼起來,大家感嘆王二小太機智了,但是王二小被殺害的時候,有的學生不由自主留下了悲傷的淚水。多媒體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學生仿若穿越時空,走到了抗戰年代,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教師在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創造機會,營造氛圍,可使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始終處在積極的狀態之中。啟發學生利用自己的經驗加深對課文的領悟和理解創設了良好的氛圍。
三、應用信息技術拓展認知
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大大提高了學習效果,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如《火燒云》一課,我充分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優勢,精心創設教學情境。先通過動畫演示課文中描寫的幾種不同形狀、顏色的火燒云,用逼真的畫面使學生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美麗和作者觀察得仔細、描繪得細膩。然后出示大量的火燒云圖片,讓學生欣賞、觀察,并模仿課文第4―6節的寫作結構練習說話。整堂課,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學習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學習效果是傳統的閱讀課所不能及的。又如:《翠鳥》是一篇介紹翠鳥的外形和生活習性的常識性課文,全文洋溢著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充滿了生活的情趣。但由于學生平時很少觀察到翠鳥,對這種鳥類的習性特點還是很陌生的。教這篇課文時,我先讓大家看錄像,錄像里的翠鳥色彩明艷動人,歌聲清脆婉轉,動作輕盈敏捷……同學們通過耳朵聽、眼睛看、腦子記,多種感觀協同活動,很快地翠鳥在大家的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問:“你們喜愛它的哪些方面呢?說說理由。”我用這一問題來促使學生把留在頭腦中的翠鳥形象再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不僅培養了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而且還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樣教學使學生易懂難忘,達到“樂中學知”的目的。
四、應用信息技術強化理解
視、聽、觸多感官相結合對學生觀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養能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多媒體技術是中學語文教學最佳的教學手段。如教學《開國大典》一文,這篇文章篇幅較長,由于當時的社會狀況,學生沒法體驗到。那么對于人民當家作主的歡樂心情更無法體驗到。在講解這篇課文時,我采用了長文短講的方法,抓住入場――大典――閱兵――游行這一發展順序,突出重點段的學習,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在課堂中播放當時大典的盛況,用毛主席那濃重的鄉音和大典的熱烈氣氛感染學生,使學生置身于開國大典的興奮之中,從而縮短學生的歷史距離。使學生學得生動活潑,課文難點在不知不覺中巧妙地化解了。
五、結束語
總之,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有效整合,最大的優勢是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地發揮,提高了包括閱讀理解、表達交流、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收集和處理信息能力在內的多方面能力和學習效率,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培養了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初步語文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尹睿. 信息技術環境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分析[C].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應用大會. 2003.
[2]丁春梅. 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分析[J]. 神州旬刊,2016(11):69-69.
[3]馮玉珠,胡麗君. 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現狀分析[J]. 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18):95-95.
[4]王靜. 淺談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現狀[J]. 中小學電教月刊,2014(7):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