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福芬
【摘 要】在現代教育快速發展進步的過程中,多媒體教學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推廣應用,有效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更加符合小學生的形象思維特點,對教學效率的提高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想象力,突破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在教學情境中感受文本之美,從而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本文主要針對多媒體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研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 小學語文 應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不斷改革,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現代教學方式,是現代教育技術推廣應用的趨勢,它能使學生在學習中始終保持興奮、愉悅、渴求上進的心理狀態。特別是年幼的小學生,由于其直觀思維仍是掌握知識的主要途徑,所以多媒體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創新意識和探索精神的培養有著事半功倍之效。因為教學內容具有多樣性,加之教學方法的靈活性,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教學的整合具有獨特優點,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一、通過多樣化的感官刺激,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常言說“好的開始足成功的一半。”所以導入是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它能迅速集中學生的課堂注意力,使學生感到身臨其境,激起他們的學習熱情。因此,教師導入新課時能適當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多媒體技術以計算機為核心,綜合處理文字、圖形、圖象、聲音、動畫以及視頻等多媒體信息,并使這些信息建立邏輯連接,表達更豐富、復雜的思想或方法。這些教學信息能夠在短時問內作用于學生的各個感官,使學生產生前所未有的深刻感受,產生探究的沖動[1]。例如對于《山雨》一文,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以獨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聯想、清新的筆調向讀者展示一幅有聲有色的山林雨景圖,字里行間洋溢著對山雨、對大自然那份濃濃的喜愛之情。教師要讓學生學會語言文字的同時感受山林雨景的美麗景色。但是在寬敞明亮的課堂里,學生不能親臨其境欣賞那美麗的山林雨景,對于神奇的色彩美和音韻美沒有切身感受,存在時空思維強度和理解難度。教師可以利用 CAI 課件輔助教學,播放由山林雨景的美麗景色,讓學生“漫步”于雨林“聆聽”雨聲,通過圖文聲像,近景遠景構造出直觀性、情感性為一體的富有感染力的理想境界,把學生帶入奇妙無比的雨林。最后讓學生通過感情朗讀把書面語言還原成學生大腦中活生生的畫面,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雨林的美麗,體會作者的贊美之情,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陶冶了情操,學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物。
二、豐富學生想象力,培養思維能力
學習是一種創造性活動,它需要想象的支持,才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學習內容。但有些課文沒有圖片,即使有,也是單調、貧乏的圖片。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手段制作圖像、動畫、視頻等,讓學生從生動有趣的畫面展升聯想,豐富想象力,有意識地誘導學生體會、觀察、比較,儲備豐富的表象,發揮想象力。比如在教學《蝙蝠和雷達》課文時,這一文章有著很強的科學特征,對于小學生來說比較難于理解,教師可以制作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人類的很多發明都是從動物身上得出的啟示,比如根據青蛙眼睛發明了電子眼,根據動物的爪子研究了起重機的掛鉤結構等等,然后讓學生仔細觀察這些事物之間的相似點,在理解文章的同時,充分發揮想象力,創新更多的小發明。
三、變抽象為具體,突破教學重難點
一堂精彩的課不但要完成預期的教學目標,更體現在教學重難點的突破上。教學重難點的突破,既是一位教師教學能力的體現,也是檢評這堂課是否成功標準。而多媒體輔助教學能起到突破教學重難點的目的,它通過聲音、圖像、文字、色彩、音樂等對教材進行深入淺的詮釋、演示、引導,變抽象為具體,使學生如身臨其境,接受大量教學信息,獲得清晰、明快的感受。教師恰到好處的點撥講解,學生易于理解和把握課文內容,突破學習的重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3]。如在課文《觀潮》中有這樣一段:“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被震得顫動起來。”錢塘江大潮的景象也許還能想到,然而大潮訇然的聲音以及作者的觀感,對沒有親臨錢塘江大潮的學生來說,通過語言文字來感悟仍是困難重重的。教師就可以先利用多媒體出示剪輯過的錢塘江大潮的錄像,那雄偉壯觀的場面、聲勢浩大綿延不絕的聲響,真實而攝人魂魄,學生見之無不驚之嘆之,陶醉其中。觀后,學生交流感受,有的說:“錢塘江大潮如煙、如霧、如塵。”有的說:“錢塘江大潮來勢兇猛。”有的只是不停地感慨:“太美了,我無法用詞來形容!”有的說:“錢塘江大潮不但美,而且很有力量。”這些感悟,有些是超越書本的,其中“力量”課文語言都未涉及,然而細細思忖,錢塘江大潮如此氣勢非凡、雄偉壯觀,顯然是展現了大自然的力量。
四、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感受文本之美
圖、文、聲、像是多媒體技術的特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這個特點把形象生動的畫面、標準逼真的情境搬進課堂,讓學生在美學的學習環境中探究美、發現美、感受美[4]。例如對于《鳥鳴澗》一詩,可以投影出一幅靜夜春山景,畫面中月光似銀水、桂花飄落、月出尾梢、鳥驚叢林、鳴徹山澗,再配一段古箏演奏的低沉古曲音樂進行朗讀或敘述,作者的詩意與音樂的感染、課件的意境等融合在學生的情感之中,學生猶如身臨其境,身披銀光,靜聽桂化飄落,心聆鳥鳴,一種淡泊寧掙、清新自然之感油然而生,心情變得無比平靜,達到陶冶性情之目的。
總之,在當今信息化時代,小學語文教師要注重合理運用多媒體設備開展教學,充分發揮其獨特優勢,讓學生輕松、快樂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感受美,有助于構建現代化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狄憲忠 . 小學語文多媒體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05):82-83.
[2]董玉娟 . 淺析小學語文多媒體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優化技巧[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07):45-46.
[3]張璇 . 多媒體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求知導刊,2016(05):100.
[4]白雪霞 . 多媒體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基礎教育論壇,2017(02):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