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靖 劉雪芳
【摘 要】班級是學校教育教學的基本單位,班主任則是班級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一個班級學生思想覺悟的高低、組織能力的好壞、學習成績的優劣等方面,多半與班主任的工作態度、教育的藝術水平、組織管理能力及自身修養有關。但有時即使這些都具備,只因在工作中遇到方方面面的矛盾,導致班主任在工作中常常左右為難,甚至停滯不前,同時也可能造成教育的偏頗,最終使工作事倍功半,甚至南轅北轍。那么,班主任該如何把握工作中的尺度呢?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實踐中,我總結了一點經驗。
【關鍵詞】班級管理 班主任 工作中的“度”
一、應樹立威信,忌過度威嚴
古人云:“有威則可畏,有信則樂從,凡欲服人者,必兼備威信。”有威信的教師,學生會心悅誠服地接受他的教育和勸導,做工作事半功倍,具有很高威信的班主任本身就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力量。當然,班主任的威信源于廣博的知識、崇高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等方面。記得剛接初二(9)班時,師生之間還不熟悉,我便跟他們談涉及課本內容的歷史、地理知識,談他們喜愛的《西游記》、徐志摩、比爾·蓋茨等,讓他們既感受到我知識的豐富,又為我的童心而驚訝,體會到我是他們的朋友。很快,師生之間融洽起來。我上課時,他們的注意力是那么集中;我布置任務時,他們是那么順利地按時完成。基于這一情況,我針對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適時提出適合其特點的要求,不僅要求嚴格、管理嚴格,更是嚴得有理、嚴得有度、嚴得有方。我就是這樣創建一個優良的班集體的。
但是,有許多班主任對班上的大小事總是一人說了算,從不征求班干部意見。對犯錯誤的學生嚴厲斥責,不容許爭辯,大搞家長式的“管、卡、壓”,并以此強化自身威信讓學生敬畏。其實,這樣不平等、不民主的師生關系會造成師生間的隔閡,切斷了師生交往的紐帶,學生只好對班主任關閉心扉,敬而遠之,甚至產生逆反心理,班主任也就無從談起因材施教。因此,班主任既應通過正確渠道樹立自己的威信,又應嚴中有度。
二、應充滿信心,忌過高的期望
作為班主任,我們不僅對教育事業要有信心,對自己的工作有信心,更重要的是對學生有信心。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培養不好的學生,沒有哪個學生天生不可教;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不能教的學生。”學生有極大的可塑性,學生的進步與退步,品行的良否,能力的高低,與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有極大的關系,只要方法得當,教育是能成功的。有了這個信心,才能認真耐心地探索合適的方法。對學生有信心,主要表現在要充分信任學生,特別是對后進或犯過錯誤的學生,更要有信心,更要給予充分信任,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他們的轉變。我所教過的初一(6)班張志華同學,不僅基礎差,能力差,而且有逃學習慣。我多次找他談話并幫助他客觀分析自身優點和不足,并指明老師對他的成長和進步充滿信心,還把教室的電腦平臺鑰匙信任地交給他,這以后他便一改往日的做法,上課認真聽講,思維活躍,回答問題的質量明顯提高,作業及時上交,最突出的表現是他從不逃學,每天早來晚走,學習成績提高很快。
但是,對學生充滿信心,并不等于全部放手,也不等于抱以過高期望。俗話說:“十只手指有長短”。在一個班集體里面,學生肯定存在個性的差異,如果班主任按單一的目標和方向去追求、去努力,最終事與愿違,以致完全對學生失去信心,甚至“恨鐵不成鋼”。作為一名班主任,如果完全忽視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認識能力的差別,強求學生接受老師過高的期望,則是一種“揠苗助長”的行為。部分學生始終品嘗不到成功的滿足與喜悅,會產生自卑心理,甚至誤入歧途,出現逃學、出走等極端行為。因此,要由基礎定起點,由現實定目標,只有讓學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解渴,學生才會有興趣去努力,若目標太高,則會使人產生挫折感,進而失去信心。
所以,班主任在教育學生過程中,既要對學生充滿信心,幫助他們樹立崇高的理想、目標,又不能對學生有過高期望,要從實際出發,靈活機智地因材施教,惟有如此,我們才能擔負起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社會人才的重任。
三、應悉心教育,忌過細指導
面對被喻為祖國未來的學生們,班主任的工作任重而道遠,教育好學生班主任責無旁貸,而能否做好班主任工作,關鍵在于教師的敬業精神。只要我們熱愛自己的學生,熱愛自己的事業,對學生悉心教育,堅持做到工作中以“勤”字當頭,這樣班主任就會耳聰目明。例如:我在最近五年的初中班主任工作中,一直勤于思考解決一切問題的方法,勤于與家長和各科老師溝通,對班級的學生和事務更是勤于觀察、勤鼓勵、勤記錄。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我能做到有條不紊,層層展開,步步落實。然而,班主任要把握“勤”的度,不能對學生的生活加以過細指導。
在我初任班主任工作時,每天起早摸黑,嚴格盯班,班級工作事無巨細,事必躬親,嚴密組織,毫發不爽。集會時,親自整列排隊;勞動時,指手畫腳,督促到底;學校安排的各項競賽活動也都是親自擬計劃、訂措施,作部署,惟恐不周。就是這樣,班級多少獲得一定榮譽。但久而久之,學生遇事無主見,依賴性強,缺少創造性,自我管理能力極差,在老師面前一種表現,老師背后又一種表現。發現這些問題后,我幡然醒悟:自己在班主任工作中指導過細了。后來,我本著一個原則:學生能干的事,老師絕對不干。學校布置的任務都下放到班委手中,班會組織過程中也是由學生自己擬訂主題、組織、排練。班級各類事項都由專人負責管理,而班主任只是個幕后導演者和領導決策人,出現問題時班主任要及時解決,對班委會工作鼎力相助。
總之,從實踐中我體會到,班主任工作就如同調味品中的“味精”,在蔬菜中放得過少則淡而無味,放得過多則苦而難食,只有放得適量,才能烹出美味佳肴。我們每天接觸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一個個不同的世界,應用不同模式,不同套路去實施教育,也應把握好分寸,注意火候。“愛過則溺縱,嚴過則兇暴,信過則奢求,細過則越俎代庖”。只有適當、適中、適路才能水到渠成,事半功倍,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李金祿.論班主任工作中的教育情懷[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7(12):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