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宏
【摘 要】鄉土資源具有重要的人文價值、教育價值,鄉土資源也是農村教育的最大優勢,充分挖掘鄉土資源順應了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將鄉土資源融入道法課堂,不僅需要深入挖掘并掌握鄉土資源,而且還需要探尋其有效策略,巧妙地將其融入課堂,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鄉土資源 道法教學 有效策略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而一方水土又會孕育一方文化。鄉土資源是一個區域中養育人和培育人的精神源泉。她具有地方特色,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外江無事,寧靜于此”——江寧,有著豐富悠久的人文底蘊,豐富瑤燦的文化遺產,這些都是寶貴豐富的教學資源。用好這些鄉土資源,必將能有效激活道法課堂!
一、鄉土資源融入道法課堂的意義
1.鄉土資源具有重要的人文價值
今天,我們越來越強調要“文化自信”。文化是民族的根,精神是民族的魂。對鄉土資源的認識也是對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認識。在全球化、國際視野逐漸成為人們基本觀念和意識的今天,運用鄉土資源進行學科教學,是對個體的文化歸屬感和家園意識的培養。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教育習慣于讓學生“向外”、“向遠方”看,從而造成人們普遍生活在一種宏大的國家、世界視野中,互聯網更是以一種虛擬無邊的“他鄉世界”替代了人們身邊的“家鄉世界”。這種忽視了“腳下土地”的教育,使學生對家鄉的人文、歷史、風物產生了疏離感。
2.鄉土資源是農村教育的最大優勢
農村教育最大的優勢就是鄉土資源,而這恰恰是城市學校無可比擬的。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鄉村學校置于綠水青山之間,學生可以自由呼吸新鮮的空氣、享受田野的芬芳、感受鄉土的氣息。這樣的生活環境為學校設置校本課程提供了最直觀、最真切、最生動的注釋。我們正視城鄉差距,通過揚長避短實現自身發展。依托鄉土資源,實現道法學科與鄉土資源的有效銜接,讓學生在鄉土文化中感受中國傳統田園文化和農耕文化的魅力,通過活動,讓學生對知識產生更深刻的體驗。
3.鄉土資源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長期以來,在學科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中,往往過多依賴于教材,忽視了對鄉土資源的利用,這樣,不僅造成了豐富的鄉土資源的閑置,而且使學科教學遠離了學生身邊的社會實際,影響了學生對學科的學習興趣。
新課程要求教師結合地域特點、學校特點、學生特點,主動開發課程資源,實現特色發展。而開發鄉土資源作為課程資源便是其中最直接、最有說服力的自主開發的特色教學資源。
二、鄉土資源融入道法課堂的有效策略
1.聯系現有的課本教材發掘鄉土資源
教材列舉的教學案例往往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顯得陳舊,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新知識時,應善于洞察社會變化,捕捉教學需要的鄉土課程資源,恰當地運用到教學活動中,不僅能激發學習興趣,加深知識理解,也有利于提高教學實效。例如在九年級《中華傳統文化》一課中關于傳統文化繼承的內容,書中的導入事例是有關針灸、京劇、書法等,這些事例距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遙遠,就拿京劇來說,雖然是我們的國萃藝術,但是能夠欣賞的人畢竟是少數,課堂運用效果不佳,如果把它換成我們自己的鄉土藝術,如我們的方山大鼓、龍都娃娃鼓、銅山高臺獅子舞、丹陽龍燈、陸郎茶干、湖熟板鴨等,學生不僅能容易近距離感知感悟理解,這也對于弘揚地方文化也有積極意義。
2.從我們周邊的生活氛圍中尋找鄉土資源
對于鄉土教育資源,老一輩教育家徐特立曾言:“遍地是黃金,只要明眼人。”他教導后來人要留心,要善于從鄉土生活中發現教育資源,對于鄉土資源,教師只要加以適當運用,便是最切合實際、最能收到教學效果的教學資源。例如,在學習七年級道法上冊第一課“新學期新學校”時,我提出了這樣幾個問題:我校位于江寧什么位置?創建于哪一年?前任校長是誰?現任校長是誰?以往取得過哪些成績?這樣既傳授了課本知識,又傳授了鄉土知識,還激發學生熱愛學校的感情。
3.鼓勵學生共同探尋鄉土資源
教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課程資源的開發也要充分發揮全體師生的作用,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共同開發。教師鼓勵學生適時走出課堂,“零距離”接觸社會,感受社會。在教學中我們充分利用本地現有的教育資源,如筆者所在學校的教師、學生就多次共同前往區圖書館、紀念館、人文景觀、教育基地等,由教師引導學生在探索中求知,在調查與走訪中體驗感悟。
4.巧妙運用鄉土資源,提升教學有效性。
第一,導入新課運用鄉土資源,激發學生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導入新課充分整合江寧鄉土資源,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如在講述《誠信是金》時,我先讓學生在課外預習查找資料時尋找身邊的人和事。最后同學們找到了江寧竹山路的體彩銷售員戴玉銀面對巨獎不動心的故事,部分學生還對戴玉銀進行了采訪。通過這種直觀生動的鄉土素材導入,拉近了教材與生活之間的距離,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第二,重難點處插入鄉土資源,提升學習熱情。
一節課的教學,要使學生注意力始終保持飽滿的熱情,確實不易。在重點、難點處適當插入鄉土資源,既能引起學生的高度重視,又可消除由于被動思維帶來的疲勞感覺。如在講述《科教興國戰略》時,在介紹完基本的知識后,我又讓學生對江寧的智能電網、軟件業、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年均增幅達百分之二三十,成長為江寧的支柱產業的新聞進行了了解。學生很感興趣,并且對家鄉的變化感到自豪,也激發了學生們學習的熱情。
第三,結尾處用鄉土資源,起畫龍點睛作用。
結尾處設置鄉土資源,能起到畫龍點睛的功效。如在講述完《中華民族精神》時,教師設置情境:民族精神在哪里?經過同學們的討論,大家認為中華民族精神就在身邊,在民族優秀文化里、在鄉土文化里。奮發向上的江寧精神也是民族精神!老師再問:你能為家鄉的崛起獻計獻策嗎?請將自己的想法寫下來和大家交流。這樣的結尾不僅給學生以振奮,更能讓學生在熱愛自己家鄉的同時熱愛我們的祖國。
“一方鄉土,一方文化”,鄉土資源中蘊藏著豐富的課程資源,走出教材、走入生活,走出校園、回歸自然,將鄉土資源與道法課內容進行有效整合,讓課堂綻放出美麗的鄉土之花、思想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