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國初
在日常的班級管理中,最讓各位班主任頭痛的問題就是“學困生”的轉化問題。因為班主任每換一個班,班上都會有幾個成績差、紀律差、品行差、行為怪異的所謂“學困生”。每一位班主任在轉化“學困生”的工作中都付出了努力,同時也傾注了心血,但往往收效不大。這是什么原因呢?以下,筆者將結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經驗,談談對“學困生”進行轉化的幾點心得體會。
在轉化的過程中要尋訪“學困生”的成長環境
一個人的成長環境往往會影響到一個人各方面的行為表現。如衛生習慣、語言習慣及行為習慣等。具體到轉化學困生的工作中,我們就要把每一個轉化對象的成長環境尋訪清楚,這樣我們在轉化學困生的過程中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2007年,我剛接任我校九年級(2)班班主任的時候,班上一個學困生劉某就讓我記憶猶新。這是一個長得眉目清秀的學生,但他不但成績差,而且自由散漫,又不講衛生,起床也不疊被子,自己的衣服長時間不換,換了也不洗,可謂貨真價實的“學困生”。后來經過家訪得知,原來他的父母長期在外務工,他是在爺爺和奶奶身邊長大的。爺爺和奶奶不但要從事農業生產,又要照顧他和他的弟妹以及他叔父的幾個孩子,雖然老人想把孩子們都照顧好,可心有余而力不足,從小到大,他都是在這種“沒人教,沒人管”的環境下長大的,一切的“毛病”都是在不經意間形成的。根源找到了,后來的轉化也順利得多了,并收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轉化的過程中要了解“學困生”的成長歷程
一個人是在一個特定的生活環境下成長的,環境不同,成長的經歷也是千差萬別。因此,在轉化學困生的過程中要了解學困生的成長環境和成長經歷,找出學困生一切后進的根源,有的放矢,這樣就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原來我的班級里有一個老是喜歡穿女孩子衣服和用女孩子東西的學生駱某,行為怪異,舉止反常,常給人一種不倫不類的感覺,導致全班的同學都躲著他,他本人也顯得自卑和憂郁,成績也每況愈下。我想,他假如這樣一直發展下去,肯定會出現心理障礙,甚至會毀了他的一生。那時我想,要盡快想辦法讓他改正過來,但一次次的談心教育都沒有產生根本性的轉變。后來,經過深入細致的家訪,我從他奶奶那里找到了問題的根源所在。原來他家里姐弟共四人,他是最小的一個,由于家里經濟困難,經常穿姐姐穿過的衣服,用姐姐用過的東西,且長期在以女性為主的家庭環境下長大,導致性別意識偏差,性格特征模糊。問題的根源找到后,我馬上制定了有針對性的轉化計劃。首先我告訴他,人在嬰幼兒時期,父母都喜歡給自己的孩子(無論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穿些花色鮮艷的衣服,那是因為孩子在三歲前的性別意識還非常模糊,所以男孩和女孩穿著都沒有明顯的特征,但隨著孩子的不斷長大,性別意識開始形成,這個階段家長也應區分男女進行教育。爺爺、奶奶在他三歲以后還給他穿姐姐們穿過的衣服,是爺爺、奶奶不懂得其中的科學。其次,在適當的時候我還對他進行了一些必要的心理調適。就這樣通過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幫帶,很快他的性別偏差行為有了根本性的改變,并開始跟班上的男孩子們打成一片,成績有了很大的提高,也不再顯得自卑和憂郁了。
在轉化的過程中要理清“學困生”的人脈關系
一個人的成長與周圍的人會發生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在轉化學困生的過程中,理清學困生周圍的人脈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
原來我的班級里有一位姓劉的學生,他是我接手過最棘手的學困生。原因是這個學生不但成績不好,而且還有逃課上網、打架、斗毆、小偷小摸等不良行為。剛接手的時候,他的前班主任跟我說:“謝老師,他是個無藥可救的學生,我可被他害慘了。”那時我想起了馬卡連柯說過的話:“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廢品,就會使國家遭受嚴重的損失。”我轉而又想,身為教育者所從事的是一項長期、耐心、細致的工作,要學會在轉化工作中不放棄每一個難轉化的學困生,不拋棄每一個犯錯誤的學生。
后來我在轉化這位學生的工作中也確實經歷了一波三折,開頭所用的常規方法都起不到什么作用。后來,我試著從他周圍的人脈關系入手,通過細致深入的走訪和了解,得知在他的朋友圈里與他的關系最“鐵”的有兩個人,一個是外號叫“長毛”的人,另一個是叫“中哥”的人。了解到這個情況后,我分別找了“長毛”和“中哥”這兩個人,并分別與他們進行了多次的談話,我說:“既然他是你們的‘鐵哥們,就應該讓他在該學習的年紀好好學習,要希望他學好,不應該讓他整天跟你們無所事事,這樣才叫‘鐵哥們,將來他長大懂事了就會知道你們的良苦用心,并最終把你們當成是真正的‘鐵哥們”。后來在他們的協助、配合和我的努力下,經過半年不到的時間,終于把劉某轉化成了一個合格的中學生,后來他還成了班級里的體育委員。因此,只要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并使用適當的方法和堅持“不放棄,不拋棄”的信念,相信再難轉化的學困生都能夠被成功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