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在強
古語有云:“百行以德為首”,由此可見,德育在人的一生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小學生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對他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成效關乎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也與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息息相關。因此,在新時期的德育工作中,注重務實高效,即時效性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鑒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新任務要求,小學班主任組織的德育學習活動必須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心理特點和需求進行德育的灌輸,以充分激發學生的自覺意識和進取精神。本文中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小學班主任工作經驗,就德育工作時效性的路徑研究這一課題發表幾點淺見,以期與廣大教育同仁溝通交流,共同提高。
整合教材資源,充實德育內容
無論是思想道德課程還是其他學科,都蘊含著豐富的教學內容,這就要求班主任揣摩多元教材,結合小學生的心智特點,積極對德育內容進行挖掘整合,以在課堂內外引導學生認識德育、積極踐行德育。
在德育工作開展過程中,班主任應耐心整合不同學科的教材資源,盡力將德育教學內容以各種不同的形式轉化為學生自覺的認知,并鼓勵他們將其運用到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以促使每一位學生盡早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比如語文教學中的《孔融讓梨》一課,班主任可以組織班內小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從朗讀中體悟謙讓、友愛之德行的可貴,進而感恩于心,才有可能付諸實際行動。又比如在數學中學習“單位1”概念的時候,可以讓學生理解為所有人的力量合起來就是單位1,所以要團結、友愛。當然,除了語文、數學等課程,班主任還要積極探討整理其他學科內容,為我所用,全面充實德育教學內容。
豐富教學方法,增強德育教學效果
德育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純粹的灌輸知識、培養技能的教學,而是一種觸及人的心靈、感化人的精神的教育。它需要教師超越傳統的理論講授方法,并通過對德育的真切體悟及深刻理解才能實現德育的目標。因此若要在小學課程中開展德育,就要提高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時效性。班主任必須積極實踐,采用多樣的教學方式來開展德育教學工作,應該注重溝通的方式和技巧,從小學生心理發育特點等出發,增強德育教學效果。
學校可以不定期舉辦關于思想道德教育的專題講座和主題報告。例如,可以舉行關于“德育之風”相關的主題講座和演講比賽,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體驗來影響其他同學,形成滋養德育新風的良好氛圍。此外,還可以請那些有相關經歷的人來校開展座談,讓學生在講述者的經歷中感受德育精神的可貴。其次,還可以請其他學者走進校園、走進課堂為學生講解德育的意義及實踐方式。這些都可以讓小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德育對于人生的價值,讓他們在觀摩中慢慢體悟德育精神,增強德育情感。
注重德育內容深化,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除了以上提出的整合教材資源、充實德育內容、豐富教學方法以及增強德育教學效果外,班主任還要注意將德育內容深化,引導學生學以致用、付諸實踐,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各種文體活動,真正把德育行為落實在日常學習生活中。
學校和班主任可以組織各種德育實踐活動,通過親身體悟來感受德育的珍貴。例如,在每年的“父親節”及“母親節”時,組織學生開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動,讓學生懂得感恩和回報;還可以通過參觀烈士陵園和偉人故居等文化活動,讓學生體會生命的珍貴,學會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最后,教師還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關愛弱勢群體,積極參與他們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動,體會生活的艱辛與助人的快樂。
此外,在“五一”勞動節假期到來時,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去學校附近的工廠、商店等仍在營業的場所去參觀,讓學生在參觀的過程中得知自己吃穿用度的來之不易,也感受到父母工作的辛苦勞累。通過這項活動,學生們逐漸理解和體諒父母的辛苦,也對培養他們的勞動觀念大有益處。此外,還可組織學生到校園或者野外觀察四季動植物的變化,讓他們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與美好,從而增強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活動結束后還可以開展“擺脫霧霾”演講比賽,通過積極競爭及演講等活動,讓學生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使學生的環境意識得以增強,最終達到德育滲透的目的。
結語
總之,每一位班主任大力開展德育工作的目的是為了促進每個學生個體的健康成長。而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小學班主任在開展德育時,要認真整合多方面的資源,不斷豐富德育內容與教學方式,且注重德育內容深化,引導學生學以致用,以真正達到德育教學的目的。每一位小學班主任都應以自身素質的提高為起點,對學生進行全面、科學的德育,使其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為他們的長足發展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