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從云
摘 要:“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現代理念下的合作學習是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的深化,即借助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通過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與學習基礎較差、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實現優生帶動差生、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之間取長補短、進行優勢互補的學習效果,同時還利于促進師生、生生之間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和培養。本文依據筆者教學實際,并結合現代研究成果,對如何利用小組合作學習促進小學數學教學做了反思和總結。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合作學習;策略研究
一、數學課堂教學“合作小組運作”策略
1.“合作小組運作”原則——組內異質,組間同質
為了取得最佳的合作學習效果,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對班級學生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進行分組,每組學生數以4-6人為宜。每個合作學習小組應由能力不同、性格各異的學生組成。為了使學生合作成功,還必須使學生在自己組內感到愉快。因此,組建合作學習小組前,教師應該熟悉和掌握每個學生的能力、個性和人際關系,應主動要求每位學生表明愿意和哪些同學在一起學習。分組時,教師應盡可能給予照顧,使每個學生都有情投意合的好伙伴,達成小組內部的有效合作。
2.“合作小組運作”形式——形式多樣,優化組合
有效合作學習合作小組建構應更顯人性化,學生的座位一改以往的“秧田”式,為馬鞍型、周邊型、對稱型、半圓型、梅花型等多樣化形式。對于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由于教師對學生的能力、性格、思維等都不太了解,教師可隨機進行分組,到了一定的階段,教師再根據學生的不同特質、不同層次進行組合,形成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局面。目前,在語文、數學學科中,合作小組運作形式主要是異質分組,一方面便于發揮小組長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便于在新授課或討論過程中有差異的學生互幫互助,更便于教師分層次教學和個別輔導。
3.“合作小組運作”模式——成員輪換,各司其職
在實驗研究過程中,教師確立了合作小組分工協作的運作模式:成員輪換,各司其職(簡稱“輪班制”)。即在每個合作小組內設立組長、記錄員、資料員、發言人等各一名。組長負責組織,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資料員負責搜集學習資料,記錄員負責記錄本組的意見和觀點,發言人負責代表小組匯報小組合作學習成果。“輪班制”運作要做好三點:第一,做好協調工作。“輪班制”不是按時間、按次數輪換,也不是憑教師的主觀意愿輪換,而是根據組內成員的意愿以及小組整體情況在教師的協調和幫助下進行輪換。第二,體現學生意愿。在建組之初,各個職務的人選是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申報、組內討論協商后自主產生的,教師在這個時候不要發表意見,以免有違分組學習,把課堂還給學生的最初目標。第三,做好合理調整。任何事情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要防止“擺樣子”“走過場”“機械化”的傾向,更不能“虎頭蛇尾”。要抓住暴露出來的問題,深刻剖析,并適時地在民主集中的原則上利用“輪班制”對組內人員的職責進行調整,讓活水流起來,讓和諧、有序、高效貫穿合作小組之中,這樣的調整和輪換順理成章,學生心服口服,“輪班制”在這個時候也就無聲無息地扎根了。
二、數學課堂教學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步驟
1.情境激趣。這是進行合作學習的第一步。教師先創設情境,以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產生內動力;然后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一起來呈現問題,教師加以具體化、系統化,明確學習的目標。
2.任務驅動。根據所呈現問題的性質、難易程度,布置合作學習任務,明確合作學習職責,提出合作學習要求,通過“互相質疑,合作解疑”的形式,在組內開展合作學習。
3.合作共進。在組內合作的基礎上,各組派代表將討論的過程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向全班作交流,組間再相互質疑,使問題得到深化。教師要善于調控,注意引導,精要點撥,幫助學生克難攻堅。
4.競爭激活。對同一問題的理解,或解決的方法,或學習效果可在組內交流,也可在組間展開競賽、辯論,以增強合作學習意識,以激活合作學習情感,以鞏固合作學習效果,以提升合作學習質量。
5.鞏固合作。要使小組合作學習持續保持熱度,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師不能按部就班,要根據實際需要變化形式和優化組合。在組內、組間廣泛展開討論、交流,使人人都能展示新觀點、新思維、新方法。
三、教師指導參與的策略
1.要當好管理者、促進者。教師再不是維持紀律、施加壓力的監工,而是引導學生主動投入“獨立思考→相互探討→交流看法→達成目標”這一漸進、相互關聯的合作過程。通過精心組織,和諧、有序推進合作學習,師生、生生合作探討,交流溝通,最終實現教學目標。師生在一種平等和諧的狀態下,讓理解、體驗、感情得到升華。
2.要當好咨詢者、引導者。一是指導學生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二是指導學生掌握研究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三是指導學生發展自己的優勢和個性;四是指導學生學會交往和生活。引導學生正確地評價自己和別人,學會分享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真正做到學有所成。
3.要當好參與者、合作者。有效合作學習“提倡教師當好‘導演,學生當好‘演員”,避免傳統教學中教師“導”不明、“演”不精、“講”不完的不良現象。讓教師與學生同伴而行,讓教師與學生一同成長。
四、“合作效果評價”策略
數學學科教學評價更需要抓好三個結合。一是把評價過程跟促進學生數學素質的全面發展有機結合起來;二是把教學評價過程與學生學習常規重建結合起來;三是把評價改革探索跟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結合起來。學生學習中的強大動力在很大的程度上來自于教師對他的肯定與鼓勵,來自于科學合理的評價。課堂上,學生情緒的調動,學生情感的升華,課堂氛圍的營造,關鍵在于教師是否用好了“多元評價”這根指揮棒。將“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作為課堂教學評價的新原則,并作為教學評價的最終目標和衡量尺度,在此原則之下,力求把個人之間的競爭轉變為小組之間的競爭,把小組總成績作為獎勵或認可的依據,形成“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的新格局,這樣有利于學生走出惡性競爭的怪圈,實現教學評價的科學化。在合作學習的實踐中,我們采用“學生自評、組內互評、教師點評”相結合的多元評價方式。每次合作學習結束,分別由本人、小組長、教師填寫評價表。這種評價既重視結果,又重視過程;既要小組交流學習結果,又要成員之間的合作情況,充分體現了合作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是一種多途徑、多維度、多元化的評價,能真正體現學生的學習、交流過程,能激發學生合作學習的欲望,符合過程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原則。
(作者單位:四川省會東縣魯吉鎮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