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云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城鎮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每年春節、鬼節剛過,為了生活所迫,大批農村民工背井離鄉外出務工。由于他們本身文化水平低,技能差,收入較低承擔不起小孩的學費、工作時間長,沒時間照顧孩子,或是工作場所不定,他們不得不將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就學,由其祖輩、年邁的父母親友或遠房親戚代管。一年到頭忙于打工掙錢,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因父母長期缺位使其子女在身體發育、性格形成、觀念形成等方面得不到正常的呵護與心理的缺憾。如何教育好這些農村“留守兒童”,使他們健康成長,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
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學校,現有一至六年級小學生209名,寄宿生165名,其中父母外出務工或父母單方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有83名。據調查,部分“留守兒童”在身體發育、智力水平、學習表現、思想品質和心理素質等方面的綜合表現,明顯差于其他兒童。要教育、管理好這類學生問題,就要研究這類學生發展態勢,了解其心態、究其成因,對癥下藥。本文針對我校農村“留守兒童”現狀的教育、管理做法,做一些探究。
一、農村“留守兒童”學生普遍存在的心態
1.自卑型
這部分學生因父母逢年過節長期不在或夫妻離婚又沒有定期探望孩子,使他們得不到父愛、母愛,自感沒有別的同學條件優越,而普遍存在自愧不如別人的心理,總認為別人看不起自己,學習上不主動,活動不積極、精神猶豫無精打采,缺乏一般學生應有的正常心態。
2.攻擊型
由于這類學生由其祖輩、親友或遠房親戚代管,受到的家庭教育是隔親的,家庭教育簡單、“放長線”“鞭長莫及”,甚至放任自流,這樣的教育方式使其疏于管理,故這類學生在與同學活動中如果發生一些小矛盾,就會對同學拳腳相加,而不顧后果。
3.逆反型
這類學生父母長期不在,小孩全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看管。由于他們對小孩溺愛,不敢管,小孩往往容易放縱自己,思想觀念淡薄,存在慵懶、冷漠、不思進取的心態;聽不近老師的教育,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態度消極,意志薄弱,感情脆弱,耐挫力差,自我意識強,易形成逆反心理,輕者橫眉冷對,重者出言相撞,甚至出逃。
4.孤獨型
這類學生大多是父母離異,單方管理,由于得到的父愛和母愛極少,在學校表現為師生關系緊張,人際關系不協調,性格孤獨苦悶,往往獨來獨往,極少與同學們溝通。但這類學生在學習上較為努力,也有好的成績,但因常處于委屈、苦悶之中,他們渴望得到同學們的友愛、老師的幫助。
二、農村“留守兒童”學生心態形成原因及弊端
1.情感缺乏溝通,導致思想道德滑坡
有些父母他們有的即使有心,但限于各種條件,也很少給孩子打電話或不能經常回家看孩子,孩子得不到正確教育,得不到很好的監護,造成“留守兒童”道德教育的真空。有些孩子因此變得自私、任性或性格孤僻。
2.監護權的缺失,導致“留守兒童”生活中存在著許多安全隱患
由于父母疏于照顧,祖父母等臨時監護人因年老體弱等多種原因,無法認真行使對“留守兒童”的監護,安全保護意識不強,導致“留守兒童”患病不能及時就醫,受到意外傷害不能及時處理,孩子受到的一些冷落沒有地方述說。
3.過分溺愛、放縱、放任自流,導致學習觀念淡薄,學習成績低下
孩子在遠離父母的日子里,由于“留守兒童”的臨時監護人大多僅局限于讓“留守兒童”吃飽穿暖之類的層次上,無法盡到對孩子的教育責任,出現學習觀念淡薄,故“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大都不好,厭學、逃學,甚至出現輟學的現象。
針對以上的情況結合我校的工作實踐談談我們的一些做法。
一、走進“留守兒童”的心靈,讓他們感受勝似親情的溫暖
“留守兒童”最迫切需要的親情,他們渴望能像別的孩子一樣,平時也能感受到父母的愛。因此,學校設立留守兒童“親情屋”,每周星期二、四讓他們與遠方的父母視頻聊天,營造出“家”的氛圍,讓孩子感受到離開了父母并沒有離開“愛”。用愛心撫慰“留守兒童”的心靈創傷,彌補其因缺乏父母關愛所造成的情感真空。
二、關注“留守兒童”的心理,做他們心靈的領路人
“留守兒童”的心理、性格通常較孤僻。我校在每個學生宿舍都安裝有“一千零一夜”親情廣播,每晚睡前讓孩子們傾聽親情故事,讓他們感受到父母就在身邊的感覺;班主任在班級里,經常開展一些充滿人文關懷的集體活動,從情感上打動他們,激起他們心中情感的漣漪;開展“獻愛心”活動,借助各種美育教育,陶冶他們的性情,使他們的心胸開闊起來。從而,以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對待生活,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
三、關注“留守兒童”的生活,做他們生活的貼心人
父母長期在外,給“留守兒童”的生活上帶來一定的困難,雖然有其他親戚的照顧,但也有不周到之處,所以,我校安排一些老師在生活上要關心幫助“留守兒童”,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指導他們生活起居、洗漱、飲食,培養他們自立能力;指導組織他們與其他同學一起參加娛樂、文體活動,擺脫孤獨苦悶、孤僻心里,消除其它思想雜念,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全心地投入到學習、生活中來。
四、關注“留守兒童”的思想,解開心靈的“疙瘩”
缺少了父母的關愛,得到了爺爺奶奶過分的溺愛,“留守兒童”最容易放縱自己,思想觀念淡薄。班主任時刻要關注“留守兒童”的思想動態,幫助他們與父母溝通交流,讓孩子接受父母的祝福或向父母傾訴心中的委屈;或利用主題班會,開設心理健康課,舉辦心理健康講座,幫助“留守兒童”解決無人傾訴無處傾訴的問題,幫他們解開心靈的“疙瘩”。班主任以集體精神鼓舞“留守兒童”的斗志,培養他們積極向上的心態,向自己的目標奮勇前進。
關心、愛護每一位“留守兒童”,是我們每一位老師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學生是教師必須具備的美德。能得到老師的關愛,是每一位學生最起碼的心理要求。
當然,“弄催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全社會都來關注其健康成長。作為一所普通農村小學的管理者,我們愿為農村“留守兒童”學生的教育工作貢獻畢生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