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耀柱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內涵
新課改中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長期過程,也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并伴隨教學價值觀及教學研究方面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研究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先要了解其內涵,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目的
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具有明確的目的,即通過有效性教學達到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的目的。與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不同,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僅要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能力,還要實現學生在數學的學習活動中得到全面發展,如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學習習慣、學習心態及生活態度等。
過程
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是實現教與學統一的過程,傳統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地位不利于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通過強化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培養,學生可以立足于自己對數學知識掌握的程度和認知結構,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同時,數學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設計各種教學方案,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興趣。
結果
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要求以結果為導向。由于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優勢和風格,因此,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正視學生的差異性,通過對學生個體的了解,對學生進行分組,形成學習小組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小組探究,在知識的海洋里實現最大的挖掘和開發。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特征
開發性
與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方式不同,有效性教學更加注重開發性,包括數學教師對課程內容的開發,也包括學生對學習活動的開發。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更加強調教師教學方式的靈活多變,擅長因地制宜地實施教學方案,通過了解學生的個性進行教學行為方式的組合,以此來挖掘課堂教學中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創造力和探究精神,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雙重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求數學教師與學生共同發展、共同進步。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體現在教與學的雙重有效性,教學相長。但在實際的數學教學活動中,更多強調的是學生的發展,而忽略了教師的發展,沒有真正實現教與學的統一,必然導致教學有效性的缺失。
雙效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求既要實現教學效率,又要實現教學效益。教學效率要求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加強速度,提高進度;教學效益要求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在同一單元時間里能夠創造更多的知識汲取量和獲得感。
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做足數學課堂教學前的準備工作
數學教師對課堂教學前的準備工作做得充足與否,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產生直接影響。因此,數學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之前,必須精心準備教學課件,設計充分的教學環節。比如,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之前,應設計一個學生預習功課的環節,先讓學生在預習中把不懂的知識點標記下來,這樣有助于學生快速進入到課堂教學的狀態;同時,教師在課堂教學前,也應該盡量對教材進行鉆研,充分挖掘教材內容,通過二次開發來確定課堂教學中到底應該教什么。
強化探究式教學
探究式教學相比于傳統的授教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和體驗學習的能力。數學教師開發“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方式,并指導學生通過這種方式對教材內容進行自主學習、深入探究,并且能夠與同學進行合作交流討論,共同挖掘知識點,這樣不僅能夠充分掌握教材中的知識點,還有助于學生在探討學習中獲得學習認知目標和情感目標,對數學這門課程產生更深入的理解。例如,在開展數學課堂教學時,數學教師可以設計一個主題教學方案,將學生進行分組,以提問式的方式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和思路。學生在全過程的參與融入中,通過體驗和思考更容易掌握知識點,并形成自己對知識點的思考。
創設情境式教學
情境式教學是實現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情境式教學也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最佳方式。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其處在好奇心強的成長階段,在通常情況下,通過情境的創設,容易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帶來吸引力,使他們很快融入學習狀態中。例如,數學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前可以給學生講故事,通過故事情境導入教學課堂,將枯燥無味的教學活動變得生動有趣,活靈活現,如此便能得到事半功倍的課堂教學效果。
結語
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旨在通過改善教育觀念,摒棄傳統的教學,以發展性教學為目標,充分尊重教學規律并大膽進行創新突破,最終實現學生健康全面的培養發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僅需要數學教師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還需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設計新穎的教學方法,力求實現教師與學生的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