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貞
當前我國整體教育水平不斷提升,大眾對于基礎教育要求相應增加,采取何種措施將小學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實施有效整合,已成為當前小學教育的關鍵內容之一,因此開展相關整合教育工作意義重大。基于此,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從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整合的角度談談自己的看法。
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整合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為德育實現的有效補充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可為德育工作奠定必要基礎條件,而個體道德內化要求較高的心理素質,心理健康教育能夠為德育的開展提供一定的心理背景。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可有效地充實德育目的及內容,學校德育主要目標在于提升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進而養成高質量的品德行為。同時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為了解決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強化小學生心理健康程度,將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德育,從而有效提升德育工作質量。
最后,在德育工作開展過程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能為德育工作開拓新途徑。在常規教學階段,德育主要利用傳統型知識傳輸型教育模式,重點對于學生采用正面教導方式,基于談話、宣傳及榜樣示范等諸多方法,進而提升小學生的道德水平。同時,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利用情緒調節、情感體驗、心靈溝通以及團體輔導等各種措施,促使小學生進行自我反省。
德育明確心理健康教育方向
一般來說,在實際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適當引入德育理論及知識,其能確定具體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走向,所以實際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階段,教師可利用德育的“視野”和“思考方法”來開展小學心理健康課、心理咨詢及輔導,逐步向小學生灌輸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提升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整合現狀
缺少不同學科整合的相關專業人才
對于小學來說,很多德育教師不僅要求做好本職工作,而且還要負責學校的行政工作,但很多德育教師缺少各種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并不了解相關的教學方法。部分心理教育工作人員對于德育工作細節不了解,并未充分掌握德育知識,缺少專門指導及專業培訓。
缺少環境支持
當前很多小學難以將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實施有效整合,出現該問題根本原因在于缺少環境支持。實際教學階段,雖然部分教師可高質量地把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進行整合,但絕大多數教師對于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整合認識過少且較為輕視,其會明顯降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效果。另外,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脫節也是其中一個方面,沒有建立起家校溝通交流的長效機制,也影響著德育資源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和發揮。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整合的優化策略
增強教師的綜合素質
一般來說,教師作為教育工作的具體執行者,教師的行為對于小學生影響尤為明顯,所以提升教師自身綜合素質,能夠確保小學生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順利開展。
基于培養小學生較高的心理素質,確保小學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學校應當強化教師隊伍建設質量,制定并落實各種管理制度,然后開展心理健康主題班會以及教師思想交流會等活動,用于全面增強教師的思想道德素質。
營造高質量的班級生態環境
通常班級環境主要由班主任、科任教師以及小學生組成,而班級環境質量與小學生的心理情緒及環境適應能力密切相關。高質量班級環境能使得小學生獲得充分的安全感,進而更加積極地參與班級環境體驗,在較短時間內適應學校環境。
注重小學生的主體地位
對于當前小學生教育來說,德育工作人員應當不斷更新自身觀念,借鑒心理健康教育有關理論,從而有效改變德育階段小學生被動接受教育的情況。同時利用心理健康教育階段的活動性課程模式,確保小學生主體性以及提升小學生的情感體驗,用于有效降低小學生對于單調說教的反感以及抵制心態,保持師生之間良好的心理溝通。
同時教師要提升自己的品德心理水平,重點培養知、情、意及行等心理活動,而上述四種心理之間具有相互影響、聯系及滲透的作用,能夠積極教育小學生掌握創造性思想道德原理,參與社會變革。
重視社會、學校與家庭教育一致性
在小學生成長過程中,學校及家庭均具有顯著影響,所以針對小學生實施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階段的重點是要保障學校和家長實施的有效配合,及時了解及掌握小學生在家生活學習的情況以及家庭成長環境等,從而有效促進小學生的綜合發展。同時,個體發展也與社會培養密切相關,學校、家庭應和社會相互配合,認真做好小學生角色體驗以及工作實踐,實現小學生道德教育社會化的目標。
結語
綜上所述,在實際小學教育中,重點采用各種手段全面提升德育工作效率,尤其將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實施有效整合,這樣能夠明顯提升小學生的自身素養,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