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修瓊
計算能力作為一種基本技能,在許多教師眼里應該是很簡單的、理所當然會的技能。其實不然,學生的計算能力很大程度取決于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現在的新課程要求中不斷地降低了對學生計算能力的要求,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卻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計算能力,能夠進行數學的邏輯運算和推理,因而提高學生計算能力迫在眉睫。
一、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重要性
計算是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工具。在課改的今天,一些老師大大地放松對計算技能的練習,這是一個誤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計算貫穿于數學教學的全過程。計算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掌握數學知識的程度,是學生今后學習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的重要基礎,因此培養學生計算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因此,在計算教學過程中,我們老師應該首先從思想上重視計算內容的教學,要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加強練習,不斷地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進而發展學生的思維水平和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
二、對提高數學計算能力的幾點思考
小學生計算的正確率常受到學生的興趣、態度、意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在做計算題時,學生普遍有輕視的態度,一些計算題并不是不會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夠集中、抄錯題、運算粗心、不進行驗算造成的。因此在計算教學中我比較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計算能力。
(一)端正學習態度,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和計算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小學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教學提出的重要要求,也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基礎。數學由于它自身的嚴謹性,容不得學生有絲毫的馬虎與粗心。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嚴格要求學生做到認真聽課,細心觀察,認真思索,仔細抄題,認真獨立完成作業,并做到先復習后練習,練習中刻苦鉆研、細心推敲,不輕易問別人或急于求證等,養成自覺檢查,題做完后從多角度驗算和有錯必改的習慣。
學生只有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減少因馬虎、錯看等造成的不必要的失誤,提高學生的計算正確率。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加強書寫格式的指導,規范的書寫格式可以表達學生的運算思路、方法和步驟,防止錯寫、漏寫數字和運算符號。要培養出學生良好的習慣,教師必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堅持不懈,一抓到底。
(二)培養學生對計算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計算教學中,首先要激發學生對計算的興趣,讓學生樂于學、樂于做,教會學生用口算、筆算和計算工具進行計算,并掌握一定的計算方法,達到算得準、快的目的。其次要講究訓練形式,激發計算興趣。為了提高學生的計算興趣,寓教于樂,結合每天的教學內容,可以讓學生練習一些口算,在強調計算的同時,講究訓練形式多樣化。教學中可以適時地列舉中外數學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小故事來增添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以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愛好和興趣,使學生集中精神進行計算,提高課堂上的學習效果。
(三)理解算理,注重計算方法、思想的教學
教學時要多利用學具教具,讓學生通過事物的感知來理解算理。一節計算課決不能只停留于計算能力,要讓學生參與到計算的過程,不但會算,而且要知道為什么這樣算,這才是計算課應該達到的真正目的。例如,在六年級數學圓面積、圓柱體積的教學中多運用實物,將圓或圓柱分成若干的小三角形或小三角柱讓學生動手擺成長方形或長方體,這樣學生邊操作就能邊理解計算的方面,很快就記住了公式并能靈活運用。
在教學活動中,我們不光要注重教好學生理論知識,還要讓學生在實踐中形成正確的邏輯思維能力,即不光要知道答案,還要知道為什么是這個答案。使知識系統地掌握,變數理為數學能力。
(四)精心設計計算練習,有效提高學生計算水平
數學練習是為鞏固數學學習效果而安排的數學作業,學生通過適量、適度的練習題,達到掌握知識和形成技能的目的,要避免過量和機械重復。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設計數學練習時,應注意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重視生活性作業、實踐性作業,培養學生的數學眼光和應用意識。小學生自覺性差,缺乏耐心和毅力,為了將孩子們的心留在課堂上,老師們必須要精心設計,優化練習。我以為,練習首先要突出趣味性;其次要注意層次性;再次要突出應用性。
數學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數學練習的設計一定要充分考慮數學發展進程中人類的活動軌跡,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使數學和生活融為一體。
(五)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
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對學生能夠長期進行準確、快速的計算,會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要每天堅持練一練。計算教學中,口算是筆算的基礎,可以根據每天的教學內容適時適量地進行一些口算訓練。通過長期堅持的訓練,既培養了學生堅強的意志,又提高了學生的計算能力。 針對小學生只喜歡做簡單的計算題,不喜歡做或做不對稍復雜的計算、簡算等題目的弱點,教學中要善于發現小學生的思維障礙,克服影響學生正確計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過各種方法進行練習,如“趣題征解”、“巧算比賽”、鼓勵學生一題多解等形式,培養學生的意志。
(六)簡便方法的靈活應用
很多學生認為簡便方法就是計算題的一類,在表明“用簡便方法計算”的情況下,大部分學生都能做,但是當同樣的式子放在應用題中,學生就想不到用簡便方法。如:對于38+75+62這個計算,放在應用題中,植樹節,四(1)班種了38棵樹,四(2)班種了75棵樹,四(4)班種了62棵樹,這三個班一共種了多少棵樹?學生很快地列出了式子:38+75+62,然后按照從左往右的計算順序把答案計算出來,用簡便方法的學生很少。所以要讓學生體會簡便方法的價值,做到能簡便盡量簡便,這就需要將簡便方法化為內功,在日常計算中才能靈活應變。此外,在運算中學生如果能熟記一些常用數據,既能減少學生做一些機械重復的無用計算大大提高效率,又能培養學生對一些數字的敏感度進而較好地掌握計算的技能技巧,有助于學生計算能力達到“正確、迅速、合理、靈活”的要求。比如25×4=100、125×8=1000、1—20的平方、1-10的立方、1-10的∏表等等。
計算教學是一個長期復雜的教學過程,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見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