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產學研合作教育是現代經濟和社會發展對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是高校提升教育水平,實現科研成果商業化的有效途徑。文章通過闡述產學研合作教育運行機制現狀,深刻剖析其運行機制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為高校產學研合作教育的運行制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高校;產學研;合作教育;運行機制
知識經濟的發展使科技創新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科技創新已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產學研合作發展則是科技創新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1]而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具有各自的優勢和特色,三者將各自的生產和資金優勢、科研理論及科研技能優勢進行有機組合,重新構筑合作發展平臺,實現產學研聯合發展,融入市場經濟機制,促進社會經濟快速發展。[2]為此,建立和完善產學研合作教育運行機制,有效利用與整合產學研各方優勢科技創新資源,保障其有效運行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產學研合作教育運行機制現狀
(一)單元型合作機制
單元型合作機制是我國產學研合作教育初級階段的主要方式之一。此類合作機制主要以單個項目或單項任務的合作需求為紐帶,各方只對自身所承擔的階級任務負責,這樣就形成了分工明確以及體系完整的模式,有助于合作方提高效率。但是這種機制如果合作深度不夠,影響力欠缺,易產生合作糾紛等弊端。
(二)股份型合作機制
股份型合作機制是合作各方為實現特定合作目標,通過對各方所提供有形或無形資產入股,建立起的一種以資本運營為紐帶的股份型合作機制。此類合作機制具有更加完整的經營體系,合作方的權利、權益與責任承擔的透明度及歸屬程度更高,有利于協調各方人力、資源并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達到合作方所要達到的理想目標。
(三)跨越型合作機制
跨越型合作機制的形成是基于為實現某特定的價值目標,產學研合作中的任一方依照市場機制,通過重組、改進、轉變已有的合作機制等形式,將一個合作方改制進入另一個作方,并融合成為一種新的技術經濟實體的合作發展機制,跨越型合作機制有利于徹底攻克傳統體制下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弊端,以便重新盤活存量資產,載體方通過吸納新的有生力量,科技與經濟發展將會產生新的活力。但實現這種合作機制的最大障礙是行政隸屬所形成的條塊分割和受傳統本位主義思想觀念。
二、產學研合作教育運行機制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高校自身運行機制的問題
首先是高校觀念錯位的問題。部分高校舊大學的陳規陋習較深,至今在其的思想中占據著重要地位。這種封閉式,傳統式的辦學觀念是當今實行產學研合作的最大障礙之一。其次是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和獎勵制度不完善。不少在高校從事技術創新、成果推廣、產業化的教師,其聘用、晉升、獎勵分配等方面,得不到應有的評價和鼓勵,挫傷了其科技創新的積極性。
(二)企業自身運行機制的問題
首先是企業追求技術進步的意識和風險意識較差。一些企業只單純依靠增加勞動力和物質投入等簡單的擴大再生產的方式生存發展,不愿承擔采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的風險,缺乏依靠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來擴大再生產的積極性,對高校科研成果只是喜歡短、平、快的項目,不愿接受技術水平高,轉化周期長的成果。其次是處理成果簡單化。部分企業在一次買斷后,僅對科研成果進行表面、粗淺、單一的使用,不再進行成果的深度開發,實現科技成果本身具有的潛在價值,間接造成成果浪費。再次,一般企業沒有能力集中大批高端科研人才高科技開發,科研人才的匱乏,科研規模的限制,從而導致產品技術含量低,因而依靠企業本身難以研究出高新技術成果。
(三)政府協調機制的問題
首先,產學研合作缺乏各級政府部門、產品管理部門的緊密配合。由于科技計劃和經濟計劃不協調,科技與經濟脫節的矛盾尚未消除。高校的科技成果、科技創新活動難以納入各級政府部門的長遠規劃,產學研合作處于自發分散狀態,加上各條塊分割,各部門組件的技術服務機構各自為政,在推動產學研聯合發展方面不成合力。其次,政策設施不配套,體制不順暢,缺乏對高校應有的扶持與引導。高校和企業分屬兩個不同的系統,協調配合程度不足,目標與實施不一致,因而產學研合作教育難以實現良性循環。
三、促進產學研合作教育運行機制對策及思路
(一)高校的龍頭作用
高校的龍頭作用,體現在培養適應經濟時代,具有科技創新能力的人才方面。知識經濟時代,競爭的制勝點取決于創新,不只是科技創新,在思想觀念,思維方式上的創新同等重要。高校方面需加強師生科研能力、生產實踐能力的培養,從而培養出高素質的綜合型人才。[3]為穩固和發展高校的科技開發,成果推廣隊伍,高校可在職稱、薪資等方面定向傾斜,對于其中的骨干教師,可在晉升專業技術職務時單列指標,專設專家組,對于在產學研教育當中做出突出貢獻的教師,可以予以多種形式的獎勵并與利益分配掛鉤。
(二)企業的主導地位
在市場經濟的壓力下,企業、高校都應該聯合起來,進行優勢互補,建立合作機制,參與市場競爭,在這一點,企業的合作愿望要求更強烈,這也是企業在合作中處于主導地位的原因。企業不參與到高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過程中來,就難以使先進的技術轉化為生產力,也難以使高校的人才培養適應企業本身需求。
(三)政府的催化作用
表面看來,產學研合作教育是企業、高校、科研機構三方優勢互補的自主行為,但在實際合作過程中,由于三方的社會職責、價值取向上存在差異。[4]為確保三贏,使三者在目標上實現整合,政府的催化作用尤為關鍵,它對提倡、推動、組織、協調、激勵和引導產學研合作教育有效開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應通過宏觀調控等手段與市場要求相結合,尋找各主體最佳平衡點,并出臺相應法律法規,約束、指引各合作方的主體行為,加強宣傳力度,加強發展觀念,做好法律監督工作。同時,政府可通過經濟手段,如稅收、財政補貼等措施進行刺激引導產學研合作發展。
產學研合作教育已有百年歷史,隨著近年來的飛速發展,證明其具有極強的生命力。我們要從市場經濟、教育、科技發展的客觀規律出發,構筑高校產學研合作教育最佳運行機制,助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發展!
參考文獻:
[1] 六部門聯合調研組.我國產學研結合的發展[J].新華文摘,2008(15):116
[2] 錢佩忠,潘海天.與區域經濟互動推進地方高校持續創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6(10):107-109
[3] 石連海.日本教師專業化發展:沿革及特征[J].教育研究,2011,(7):105-109.
[4] 黎大志.地方高校與地方政府協同發展[N].光明日報, 2004-9-23(6)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項目 編號:2019-ZDJH-226;信陽師范學院青年基金項目 項目號 18008。
作者簡介:緱星,男,1985出生,河南鄭州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