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琳
在素質教育已被提出的今天,仍有很多地方的學校以學生考試成績為重要考核指標評價老師和學生。有些老師為了讓學生學習更有“效果”,搞得自己累,學生厭,學習目標看似達到了。測評成績還不錯,但總覺得學生有被逼的感覺。為了成績而學習,不顧學生的感受,這樣的“好效果”是不是值得大家思考?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除了有效學習還有一項重要的指標值得大家重視,那就是“快樂學習”。隨著我國教育體制從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的今天,“快樂教學”也必將代替傳統的那種枯燥、呆板的教學模式,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
學生對某種學科發生了興趣,就會心向神往,注意力高度集中。課堂學習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學習也就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情。因此教師就應該針對學生的心理特征,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法,寓教于樂,讓學生樂在其中的同時達到最佳的課堂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一.巧妙導入,讓學生樂在開始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巧妙地導入新課,自然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復習引入。復習生字詞引入時比較枯燥,這時我們應抓住低年級小朋友的好奇心、好勝心強的特點,變換利用接龍游戲、生字開花、開小火車、四人小組活動等游戲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最終達到快樂教學的目的。
2.講故事引入。在教學《皇帝的新裝》前,我們可以講這樣一個故事:童話大王安徒生有一次被邀請參加宮廷舞會,一位小姐久聞他的大名,于是大獻殷情,不住的問:“你覺得我這件衣服好不好看?您喜不喜歡?”安徒生冷淡地說:“都一樣,談不上喜歡。”那位小姐說:“那您覺得我穿什么樣式的衣服好看?”安徒生的回答語驚四座。他說:“皇帝的新裝。”大家都大笑不止。這位教師接著說:“皇帝的新裝是什么樣的呢?為什么安徒生的回答會引起大笑呢?下面我們來學習他寫的童話——《皇帝的新裝》。”聽了這個故事,學生帶著懸念進入學習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好奇心,學生個個躍躍欲試急于從文章里得到答案。
3.音樂引入。音樂,不僅能陶冶人的情操,而且還具有啟迪人的智慧、促進智力發展的特殊功能。保加利亞心理療法專家、哲學博士扎諾夫指出:“讓大腦在每分鐘60拍的古典音樂中放松,然后再集中精力,能使大腦靜靜地想象,并幻想自己來到景色優美的地方,使自己的心境得到良好的刺激,這樣就能充分調動大腦左右兩半球協調一致地工作,使心跳、腦電波取得和音樂同步的節奏。”因而,課堂上響起節奏適當的音樂,無疑會提高教學的效果。如《月光曲》一課可以這樣導入:孩子們,德國有個偉大的音樂家叫貝多芬。你們聽說過吧?他一生譜寫了許多聞名世界的曲子。我們現在聽到的這一首優美動聽的曲子叫《月光曲》。像這樣的介紹背景式的導入,不僅可以使學生心情舒暢,而且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有很大的幫助。在進行古詩教學時,配以中國古典的古箏或琵琶,教師范讀、學生朗讀,在悅耳動聽的樂曲聲中,語言顯得那么富有感染力,就連自己也禁不住陶醉其中,學生還有什么理由不快樂,還有什么理由不被課文所吸引呢?
二、創設情境,使學生享受學習過程之樂
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創設適合的情景,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探索之樂。
1.創設問題情境,制造懸念,讓孩子因好奇而學習。如教《狐假虎威》時,可這樣導入:“假如一只狐貍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誰吃誰?誰怕誰?”學生答:“當然狐貍會怕老虎,因為老虎會吃掉狐貍的。”師說:“今天我們要講的故事卻是老虎聽從狐貍的話,狐貍隨心所欲地指揮著老虎。老虎不敢吃掉狐貍,反而覺得狐貍威風凜凜。你們說奇怪不奇怪?想知道這是為什么嗎?請打開課文。”這段導語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急于弄清事實,驅使他們認真學習課文。
2.利用多媒體將抽象變具象,化難為易。學知識有如登山,越往上越吃力,怎樣使學習降低坡度,使學習化難為易,就需要教學者深入淺出地引導。多媒體輔助教學最大的特點是有助于突出教學重點,分散難點。在課堂中無論一個老師是多么善于表達、比劃,也難以表現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識內容,而這些知識內容又往往是一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多媒體教學中的過程再現等操作,便可以輕松解決問題,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這一點在教學《浙江之潮》時老師最有體會,比如:在教學《浙江之潮》這一課時,首先要讓學生了解“潮”是什么。對于農村孩子來說他們是無法想象的。這時如果教師只憑一張“三寸不爛之舌”給學生講解介紹,那好比就是對牛彈琴。利用多媒體教學就可以避免這樣的尷尬。在教學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漲潮的相關視頻,讓學生直觀形象的感受漲潮,不作過多的介紹,學生就知道了什么是“潮”,這時再指導學生觀察遠近不同的“潮”的特點,學生娓娓道來。這樣的教學,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給學生豐富的感知、表象,化難為易,學生掌握得較扎實,教學效果也會很好。
3.讓幽默的語言點綴課堂,讓學生在快樂中掌握知識。幽默的課堂語言,能使學生在笑聲中受到啟迪和教育,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知識。
有一次叫學生寫生字,要求不能抄錯,為了增強學生的責任心,寫前便問:“寫錯罰抄多少遍?”學生拍賣似的叫,“六遍”、“十遍” 、“一百遍!”成交。寫完發現,一向聰明自負的唐世杰同學抄錯了一個字。同學們一個勁兒地要他受罰,他生氣了,站起來理直氣壯地說:“老師,一百遍哪!這是變相體罰學生!老師這是犯法的!”語出驚人,開口就用“法”來對付老師。我立馬換位思考,站到他的立場上幫腔:“你們定這么多,還不讓唐世杰手指寫酸,筆頭寫斷,心煩意亂,心生報怨?我可于心不忍呀!”眾生被這連珠“幽默彈”逗得樂開了花,他也“撲嗤”笑了,又不解地盯著老師,老師接著又說:“考慮平時你學習認真,就四遍吧!”話音剛落,他“耶!”地歡呼起來。
三.一節完美的課不僅要有精彩的導入、精辟的講解、更要有畫龍點睛式的結尾。
如果說多樣化式的“導入”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充滿情趣、耐人尋味的結尾,必使一節課得到升華。結尾部分的教學,重在歸納、深化新授知識,貴在知識的延伸和運用。抓住教材特點,巧妙地處理課堂結尾,可使學生對課文學習樂而不疲。如教學《司馬光》一文,就可以留給學生一個思考題,如果司馬光當時沒有石頭可用,大家想想還有什么好辦法可以救人?孩子們能想到很多辦法。
另外,還可以有復述課文、搜集資料、仿寫片段等結尾形式。這各種各樣的結尾,可因文章、因情境、因人而異設計。將語文學習融入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中,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參與的意識,使學生在歡樂中學,并體會到學之歡樂。
綜上所述,課堂上如果教師激趣導入,學生則樂在開頭;創設情境,化難為易,點綴幽默,學生則樂在其中;精心設計結尾,引導學生探索,學生則樂在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