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美平
【摘 要】 目的:研究腦梗塞恢復期患者的康復護理要點與應用意義。方法:選擇2016年5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62例腦梗塞恢復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62例患者分成對照組(n=31)與觀察組(n=31),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行康復護理干預,對比兩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比對照組高,兩組療效對比差異顯著(P<0.05);觀察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活動能力康復情況(Barthel指數)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恢復效果對比差異顯著(P<0.05)。結論:腦梗塞恢復期患者實施康復護理干預,能改善患者康復情況,提高治療效果,減輕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促進患者臨床康復。
【關鍵詞】 腦梗塞;恢復期;康復護理要點;應用意義
文章編號:WHR2018062023
腦梗塞恢復期患者由于疾病影響,患者智力、肢體活動能力等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患者臨床主要表現出語言表達能力、肢體活動能力等方面不同程度的下降。腦梗塞恢復康復期是長期的過程,康復治療時,為提高腦梗塞恢復期患者生活質量同時要配合有效的護理配合,才能保證治療效果[1]。探討腦梗塞恢復期患者康復護理要點,筆者取2016年5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62例腦梗塞恢復期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分別實施不同護理措施,結果對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5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62例腦梗塞恢復期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研究對象均確診為腦梗塞恢復期,患者和家屬均知情下簽署了研究同意書,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分組研究,根據入院先后順序分組,隨機將62例患者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1例。先入院31例設作對照組,男17例,女14例;年齡45~80歲,平均(58.9±6.7)歲;后入院31例為觀察組,男18例,女13例;年齡46~80歲,平均(59.2±6.6)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為腦梗塞恢復期,對照組配合常規護理措施,護理人員指導患者按時服藥,為患者制定飲食護理計劃,指導患者加強康復功能訓練和規律睡眠,根據醫囑執行各項護理操作。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增加康復護理干預,具體干預措施如:1)語言康復護理要點:護理人員按照患者文化程度、興趣愛好等具體情況,為患者擺放書籍、播放音樂或電視等,對患者視覺、觸覺和聽覺等能力進行適當的刺激。同時,指導患者與患者要主動積極的多溝通,講解患者以前的事情,以此提高患者主動說話的興趣,說話方式從簡單到難,由簡單音節逐步向單獨字、詞等進行過渡,對患者的每次進步都要充分的肯定,以此提高患者語言康復訓練積極性。2)肢體康復護理要點:護理人員注意將患者患肢擺放在功能位,為患者進行被動的運動鍛煉,輔助患者完成主動功能鍛煉。當患者各項生命體征保持穩定以后,指導患者練習床上運動,從小到大逐步增加運動幅度,鍛煉從大關節到小關節逐步開展功能鍛煉,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對患者患側的肌肉進行按摩,指導患者主動完成軀干肌的康復訓練,按照患者康復的具體情況增加鍛煉難度,通過鍛煉患者可以主動學會自行翻身和坐起,實現下床直立和行走,最后可以實現獨立行走、上樓梯等動作。通過護理人員的指導,患者可以通過自己健側手的配合完成脫衣、解扣、洗漱等日常動作練習,護理人員還要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和鍛煉進程,及時為患者調整訓練的目標,以此提高患者主動配合鍛煉的積極性。3)心理康復護理要點:腦梗塞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語言能力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患者無法表達自己的情感,再加上疾病恢復較慢,很容易產生悲觀、絕望等不良情緒,甚至拒絕治療和康復訓練,使臨床康復受到很大影響。護理人員指導患者了解腦梗塞康復十分漫長,而康復對疾病轉歸具有重要影響,根據患者心理狀態與病情恢復情況分析不良情緒產生原因,以此幫助患者制定有針以的心理干預方案,根據患者心理變化情況調整方案,以此鼓勵患者積極配合完成康復鍛煉[2]。
1.3 觀察指標
根據相關標準對兩組治療效果分成顯效、有效、無效。顯效:患者恢復生活自理能力,能自行完成大小便、穿衣、洗漱等動作;有效:患者下床行走需要他要攙扶才能完成,但是可以自行穿脫衣物;無效:患者需要臥床休養,不能下床活動。治療總有效為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根據生活活動能力(Barthel)量表[3]對兩組患者生活活動能力進行評分,0~100分,以得分高表示患者恢復生活能力強。根據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對兩組患者進行評估,以得分低表示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較輕,以得分高表示神經功能情況嚴重。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統計軟件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比較,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若檢驗結果顯示P<0.05,則表示兩組數據間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治療效果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6.77%明顯比對照組的77.42%高,兩組療效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 對比兩組nIHSS、Barthel變化情況
觀察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活動能力康復情況(Barthel指數)明顯優于對照組,兩組恢復效果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2。
3 討論
腦梗塞是心血管內科疾病,會傷害患者的生理和心理,而且臨床具有極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搶救成功后,患者語言表達能力、肢體協調能力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所以,護理人員對腦梗塞恢復期患者要加強語言、肢體活動及心理方面的護理干預,才能促進患者及早康復。康復訓練經過外界刺激可以促進患者殘余細胞神經發揮生理代償功能,避免腦神經發生萎縮,從而完善患者的神經系統。本次研究中,觀察組通過康復護理干預后明顯提高了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患者臨床治療效果也明顯提高。可見,腦梗塞恢復期患者實施康復護理干預,能改善患者康復情況,提高治療效果,減輕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促進患者臨床康復,值得繼續探索應用。
參考文獻
[1] 吳遠縣.腦梗塞恢復期患者88例康復護理效果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81):307.
[2] 龍梅香,鄭嫦燕,傅麗,等.腦梗塞恢復期患者應用臥式康復操行早期康復護理的臨床效果觀察[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5,21(12):1648-1651.
[3] 張江梅.對處于恢復期的腦梗塞患者進行康復護理的效果分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5,13(24):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