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7月4日,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2017年3月1日,《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正式實施。“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文化館在內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發展帶來了巨大變革。
關鍵詞:“互聯網+” 數字文化館 平臺建設
2015年3月,“互聯網+”行動計劃首次在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及,成為中國的國家發展戰略。在“互聯網+”時代潮流下,催生出了“互聯網+教育”“互聯網+旅游”等新型產業。文化館也正以“數字文化館”的全新面貌走進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傳統文化館的發展
放眼文化館的發展歷程,以最初光緒年間的宣講館、宣講所為雛形,中華人民共和成立以后,在全國普及文化館、站的建設;2005年,根據國務院文化工作要求,豐富了文化館的綜合性職能;直到2017年黨的十九大“文化自信”的提出,文化館作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節點,承擔著組織、輔導群眾開展文化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的重要職能,成為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園。
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先進科技的快速發展,社會生活和生產方式也隨之改變,傳統意義上的文化館服務方式已不能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數字化需求,愈發呈現出與時代發展需求嚴重脫節的現象。
二、數字文化館的崛起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需要切合時代的發展。如何依托數字互聯網技術,為群眾提供更便捷、更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是當下文化館面臨的時代考驗。
2015年,我國加快推進數字文化館建設,先后產生了全國第一個成熟的省級數字文化館網絡云平臺的“文化上海云”、主推建設全民藝術普及數字資源庫的“寧波數字文化館”、實現線上線下共聯互動體驗的“馬鞍山數字文化館”等典型案例,為全國文化館的數字化升級提供了極具借鑒價值的先例。
“展示館”式的只有目錄、簡介的數字文化館已經被淘汰,群眾需要的是線上線下結合,能夠實現“點單式”活動預約的現代數字文化館。文化館作為一個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理應不斷傾聽廣大群眾的合理訴求,將群眾的文化需求作為工作導向,建立功能健全、內容豐富的“新時代”數字文化館,而這也必然是文化館實現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有力抓手。
三、延邊地區數字文化館建設現狀
延邊州于2016年10月被列入第二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名單。熱情好客的延邊朝鮮族人民每逢節日都會身著民族服裝載歌載舞,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但與豐富的活動相比,延邊地區的數字文化館建設卻處于萌芽期。現階段,延邊群眾藝術館創辦的“延邊群眾藝術館數字平臺”作為延邊州唯一的數字文化館,整合了延邊州8縣市的非遺項目,精品鑒賞、名人名作、通知公告以及全州大型文藝賽事的活動實時更新。數字文化館從無到有,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人們了解延邊文化、了解朝鮮族的傳統民俗,也使得朝鮮族文化隨著網絡載體無限延伸。但其背后存儲設備短缺、運轉資金不足、技術人員缺乏等因素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數字文化館充分發揮其現代化職能。
四、延邊地區數字文化館的發展方向
(一)以群眾需求為目標,實現精準供給
以延邊群眾藝術館開展的各項日常活動為例,自2012年“三館一站”免費開放政策全面實施以來,延邊群眾藝術館不斷總結經驗,形成了“青少年寒暑假藝術系列免費培訓班”“中老年舞蹈、聲樂、美術免費培訓班”“陶笛公益課堂”的常態性開展,年均1.6萬人次受益。隨著社會影響力的擴大,每期前來報名的學員近百人。為了能報上名,有人一大早就在報名處排隊等候,更有些人因為排練廳滿員,舟車勞頓后失望而歸,這使學員的培訓體驗大打折扣。
為此,我館正在試運行網上報名程序,不僅方便群眾第一時間參與活動,也可以使文化館通過后臺數據了解群眾需求,根據大數據適當增減培訓班次,從而更加科學合理地進行資源分配。
(二)以科學技術為基礎,提供有力保障
根據國家一級館的創建要求,在基礎設置方面,文化館存儲設備磁盤容量不低于10TB。如此龐大的數據量,單靠基層文化館所具備的條件是無法實現的。技術人員將數字資源上傳至優酷、土豆等擁有超級容量的平臺,再將鏈接拉至數字文化館平臺,通過大網站服務器解決基層文化館服務器容量的瓶頸問題。
(三)以特色文化為向導,增添藝術魅力
朝鮮族的服飾、飲食、舞蹈等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在現代傳媒空前發達的當下,保持獨一無二的民族特色在多元的世界文化中尤為重要。在平臺建設中,我館通過平臺頁面設計突出朝鮮族色彩,通過上傳文化活動共享朝鮮族風俗,通過高質量教學弘揚朝鮮族文化,呈現少數民族文化百花齊放的可喜景象,提振了少數民族的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高國棟.公共文化云與數字化文化館建設的思考[J].人文天下,2017(11).
(作者簡介:金海月,女,本科,延邊群眾藝術館,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理論)(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