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一丹
摘 要:隨著智慧教育的概念普及,智慧學習環境的建設和應用越來越豐富。本研究以有效教學理論為基礎,建構了針對智慧學習環境的互動分析框架,并進行了初步的應用分析,發現目前學習環境中技術的應用雖然豐富多彩,但究其本質技術的課堂應用還未能實現深層次的融合。
關鍵詞:有效教學;教學互動分析;智慧學習環境
有效教學互動作為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有效教學的特征之一,課堂教學的有效互動能促使課堂教與學的有序和高效。可見,實現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實現有效教學互動。
一、教學互動分析框架
已有互動分析框架大部分以固定的時間間隔為單位對課堂進行切割,如此在時間軸上進行截斷難免會使得學習活動支離破碎,失去學習情境的行為分析難以觸及課堂之意義和信息之流動。因此,在設計本研究的分析框架時,首先將課堂分解為學習活動,再針對該學習活動內的學習行為進行具體的描述和記錄。
基于有效教學的相關理論,著眼于學生端的課堂表現,確定課堂教學互動分析維度。在此視角下,學生互動行為能夠映射出學生的學習動機水平、自我管理水平以及社會關系,而學習結果則是反映學習效率和效果的直接參數。
學生動機水平細分為學習投入度和學習主動性兩個指標,高動機水平能夠引出更為投入和主動的學習。學生自我管理水平則分為自我評價和自主學習兩方面,自主學習是學生自我管理和指導的過程;而自我評價則能夠使學生反思學習過程,所謂“學而不思則罔”就是這個道理。社會關系則是學生和教師中除自己之外的其他個體的交互,即學生在課堂中的人際關系。另外,協作學習活動是課堂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因此,本研究中將協作學習單獨列為一個指標。最后,針對學習過程對學習結果進行判斷和解讀。
分析互動發生對象,主要涉及教師、學生和資源三者,結合上述分析維度,確定可觀測的觀察指標。
學習投入度,轉化為學生連續學習活動的記錄,即學生通過與學習資源之間的交互進行學習的過程。
學習主動性,學生在課堂中主動采取的學習行為記錄在此指標下,而行為對象可以是教師、學習同伴和學習資源。
自我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生的自我評價和反思。自我評價是學生自身的內部互動,如學生回答發生偏差時,經重新思考后調整回答。或學生完成作業后,聽取教師針對性講評分析,反思和評價自己的學習任務完成情況。
自主學習,主要包括學生自主檢索資源或根據已有學習資源進行學習的相關行為。自主學習不同于主動學習,強調學生能夠獨立的借助學習資源完成學習任務。
人際關系包括學生與同伴的交往以及與教師的交往。言語和情感上的交流都歸入此類。本研究中將學生非主動回答的情況歸入與教師交往的維度,將其視作學生與教師之間交往的一種形式。
協作學習的發生包括學生與同伴之間通過協作完成學習任務;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則是在學生小組活動進行時得到教師適時的指導。
在記錄行為過程中,必須明確動作發生的主體為學生,此過程中應用了何種技術,完成了怎樣的操作,這一操作的最終對象是是誰。因此將行為描述簡記為“學生—技術—操作—對象”。
對學習結果的評判基于課堂視頻分析的研究手段,在本研究中主要包括學習參與和情感與價值觀兩個維度。其中學習參與可以通過學生互動參與活動的總時間來進行量化衡量,情感與價值觀則主要是通過課堂觀察師生之間的相關問答來進行判斷。如此形成智慧學習環境中的學習活動互動觀察表。
二、結果分析
本研究選取智慧學習環境授課課例20節,主要采用醍魔豆和天聞兩種智慧學習環境,配備了包括互動電子白板、個人平板電腦、IRS即時反饋系統答題器等在內的技術設備。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班級由六個小組構成。
1.按照觀察表進行分析和記錄,并在不同級段間進行比較,發現中學組課堂的小組協作活動相較于小學組課堂更多。由于中學生具備相對較高水平的自我管理能力,學生被給予了更多發現式學習的機會。小學段的學生自控能力的不足,進行協作時多需要教師進行更多的指導和組織,以避免出現教學混亂和無序的狀態。
2.對學習結果進行分析。計算學生互動參與時間與課堂實際時長比例,本研究中選取的課堂都能將互動維持在較高的比例,且將互動貫穿于整個課堂。學生通過實境體驗或實踐操作等途徑能夠獲得更高的學習興趣。正確的價值取向引導則在課堂中少有體現。
3.當前技術主要應用,從本質上講,并不存在不可替代性,它所做到的只是表層的對課堂形式和內容的豐富。
三、問題與思考
本研究還存在一些未能解決的問題,需在后續研究中進一步探索。首先是課堂如何高效使用技術。研究發現,大多數的課堂技術的應用還在表層,甚至在有些情況下,技術反而成為降低課堂效率的因素。如,學生在進行討論結果記錄時,個別學生的打字速度反使得教師不得不建議學生可在紙上記錄;學生不能熟練應用一些新的APP進行學習,導致教師需要對每個小組進行指導,并由此引起課堂的無序。此外,視頻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雖然視頻記錄并保存了課堂的實況,但其視野是有限的,學生小組協作的具體過程很難進行全程獲知。為使得對課堂的了解更加深入,分析更為可靠,實地課堂觀察也將是后續研究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加里·D·鮑里奇,鮑里奇,易東平.有效教學方法[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
[2]Thomas L.Good,Jeree Brophy.透視課堂[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
[3]崔允漷.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6):46-47.